张 春
(漳州市林业规划设计队,福建 漳州 363000)
交趾黄檀(Dalbergiacochinchinensis)为豆科黄檀属植物,是集材用、药用、观赏和造林绿化于一体的珍稀濒危红木树种[1]。原产地主要以点状或块状的形式小面积分布在海拔400~500 m的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中国没有天然分布[2-3]。我国所需交趾黄檀木材原料全部依赖进口,市场需求大。目前,交趾黄檀在实生苗培育[4]、嫁接育苗[5]及种源(家系)试验造林[6-7]等方面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交趾黄檀子代生长表现稳定性状况鲜有报道。本研究对福建省龙海林下林场交趾黄檀试验林早期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交趾黄檀制定遗传改良策略提供参考。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龙海林下国有林场翻钟工区,班号6-3(2),东经117°31′12″、北纬24°29′30″,海拔80~120 m,年均气温20 ℃,极端最高气温40 ℃,极端最低气温-4 ℃,年均降水量1440 mm,试验地位于西北坡的下坡位,坡度21°,土壤类型为红壤,土层厚度100 cm,腐殖质层10 cm,Ⅱ类地。试验地前茬为一般用材林,优势树种为木荷,林木长势一般。
2017年3月,在福建省龙海林下国有林场营建的采穗圃中选取19个家系(家系号分别为1、2、5、6、10、13、15、18、20、21、24、Y2、Y3、Y6、Y7、Y8、Y9、Y10、Y11)进行扦插育苗,穗条长度约7~8 cm左右,留有2个芽眼,将穗条浸泡在生根粉300 mg·kg-1溶液中1 h后扦插在经过0.2%~0.3%的高锰酸钾消毒处理过的苗床基质中(基质主要成分为红心土、细沙,二者比例为7∶3,下同)。对扦插后的交趾黄檀苗床搭拱棚并覆盖薄膜,平时做好控制温湿度、病虫害防治及施肥管理。8月下旬苗高约0.8 m时,剪断主干,保留一枝主干高约0.5~0.6 m,起苗移植到装有基质的塑料袋(12 cm×13 cm)中,浇透定根水,排列成畦状,并以实生苗家系为对照(CK)。次年各家系扦插苗出圃时苗木平均基径约0.8 cm,平均苗高约0.8 m。
1.3.1 试验方法 于2018年4月20日挖穴整地,株行距2 m×3 m,穴规格为50 cm×30 cm×30 cm,回表土,每穴施复合肥0.25 kg作为基肥。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8年5月造林,在山脊开设50 cm宽的纵向人行道,把试验地隔开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种植1个处理(8株交趾黄檀+1株标志树红花天料木,又名母生),每个处理6次重复,各处理沿等高线顺序随机排列。
由表1可知,造林后0.5 a交趾黄檀采穗圃家系扦插苗平均造林保存率为99.62%,保存率较低的有1、6、15号家系扦插苗,分别为96.67%、97.92%、97.78%,其它家系扦插苗和对照组保存率均达100%,各家系扦插苗及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6019>0.05);造林后1.5 a交趾黄檀采穗圃家系扦插苗平均造林保存率为98.83%,各家系扦插苗及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02>0.05)。与0.5 a保存率相比较,1.5 a保存率略有降低,但交趾黄檀家系扦插苗和实生苗保存率均达95%以上,表明交趾黄檀对漳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很高的适生性。
表1 交趾黄檀保存率
对2个年度交趾黄檀不同家系扦插苗的树高、地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造林后0.5 a时,树高在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地径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原因是造林第1年各扦插苗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出圃时的营养袋,导致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1.5 a时,地径和树高在处理间均差异极显著。表明不同交趾黄檀家系扦插苗生长表现存在差异,这为初代选择提供了良好基础。
表2 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与实生苗(CK)相比较,1.5 a时交趾黄檀采穗圃扦插苗遗传增益明显(表3),不同家系扦插苗地径变异幅度为3.26~4.72 cm、树高变异幅度为2.23~3.15 m,平均地径3.89 cm、平均树高2.62 m,分别比对照组地径(2.44 cm)、树高(1.37 m)大59.43%、91.24%。所有家系扦插苗地径、树高都大于CK,且与CK都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家系扦插苗生长性状优于实生苗。
为了评价交趾黄檀优树家系的子代继承亲本性状的多少和超越原始群体的程度,必须进行遗传力的估算[10]。试验结果(表4)表明,家系扦插苗早期生长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变化幅度在77.03%~89.40%,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造林0.5 a时,交趾黄檀家系扦插苗地径、树高遗传力分别为77.03%、88.19%;1.5 a时,地径、树高遗传力有所提高,分别达到87.21%、89.40%。表明交趾黄檀生长性状受遗传因子控制逐步增强,选择优质家系扦插苗可获得较好的育种效果。
对造林1.5 a的交趾黄檀家系扦插苗地径、树高进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定(表5)。按家系数量约15%为优良入选率,初步选择出3个家系扦插苗(2、13、15号)为优质家系扦插苗,与吴培衍[3]在林下林场田坑工区开展的交趾黄檀种源(家系)实生苗造林试验相比,排名前5的优质家系号(13、22、2、18、15号)中有3个是相同的,表明这3个家系(2、13、15号)扦插苗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表3 1.5 a家系扦插苗生长性状多重比较结果与遗传增益估算
表4 不同家系扦插苗生长性状遗传力
表5 交趾黄檀家系扦插苗生长情况综合评定
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后0.5 a、1.5 a交趾黄檀不同家系扦插苗试验林平均造林保存率分别为99.62%、98.83%,家系扦插苗和实生苗保存率均达95%以上,表明利用交趾黄檀造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造林1.5 a时,试验林家系扦插苗平均地径3.89 cm、平均树高2.62 m,不同家系扦插苗在地径、树高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不同交趾黄檀扦插苗生长表现存在差异,这为早期选择提供了良好基础。所有家系扦插苗地径、树高均大于实生苗(对照组),且造林后与CK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家系扦插苗生长性状优于实生苗。
遗传力估算结果表明,扦插苗早期生长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变化幅度在77.03%~89.40%,扦插苗生长性状受中等强度的遗传控制,具有改良的潜力。与实生苗相比,扦插苗地径、树高遗传增益明显,变化幅度分别达到33.86%~93.57%、62.51%~129.5%。
交趾黄檀在漳州山地造林生长快,成活率高,不同家系扦插苗间保存率差异不显著,故保存率不列入评价指标[11]。林木生长性状综合分析的方法很多,包括综合评分法、聚类分析、隶属函数法、独立淘汰法等[12]。吴培衍于2016年对从泰国引进的交趾黄檀26个家系营养袋苗进行引种造林试验,用隶属函数法选择出5个幼林期生长表现较好的家系(13、22、2、18、15号)[3]。为了与吴培衍的研究结果进行客观对比,本研究同样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分析,选出的3个家系(2、13、15号),与吴培衍交趾黄檀家系试验林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这3个家系(2、13、15号)的扦插苗生长性状稳定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