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体育视角下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研究

2021-08-11 03:06张兴泉王亚乒龚建林景怀国张凤玲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活动量子女青少年

张兴泉,王亚乒,龚建林,景怀国,张凤玲

(1.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沈阳110102;2.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广东广州510090)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不足。2016年《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81%的在校儿童青少年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运动量。其中中国男孩80.1%运动不足,女孩89.1%运动不足[1]。繁重的课业负担和过多的屏幕时间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长期处于静坐少动的状态,造成近视率居高不下、体质持续下滑、肥胖率不断攀升、心血管疾病[2-3]呈现低龄化、心理健康问题[4]频发。运动不足已严重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规律的体力活动是降低发病和维护健康的关键之一[4]。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最新的《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5],对5~17 岁人群身体活动作出了更具体的指引,包括平均每天至少进行60 min 的中等到剧烈强度的身体活动,限制久坐时间尤其是屏幕时间等。新版指南已经为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明确了标准,指明了方向。全社会必须行动起来,致力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的提升,促成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达标。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学校体育领域颁发一系列的文件政策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 h,但政策落实艰难、成效微薄[6]。社区体育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托,但适合儿童青少年的资源匮乏,难以发挥作用。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体育对子女健康的影响时效最长、路径最短,易于实施,因此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的突破口。我国学者对“家庭体育”的界定做出过有益的探讨,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家庭体育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作为活动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2 人或2 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7]。

本研究以家庭体育为视角,调查家庭体育现状,探寻制约家庭体育发展的障碍因素,并依据行为改变理论提出相应对策,为推进家庭体育活动量达标、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国东部从南到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8 省(广东、江西、浙江、山东、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中的1 000 个家庭进行研究,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单身家庭、丁克家庭,最终筛选出779 个有子女家庭,将其家庭体育开展情况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家庭体育”“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百度学术、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青少年体质健康、家庭体育、运动指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100 余篇(册),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汇总与整理,从整体上把握家庭体育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的相关研究动态,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对不同省份、户口、职业、文化程度、余暇体育频率、家庭结构、家庭收入水平的家庭体育的开展情况、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对广东省50 个家庭采用重测法进行问卷信度测试,r=0.874,说明问卷具有可信度;对37 个条目进行效度分析,kmo=0.748,且Bartlett’s 球体检验(P<0.001)表明各条目之间存在相关性,说明问卷有效。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包,采用描述统计、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分类标准对家庭体育的影响。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作为子女的监护人,大部分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聚焦在养育和智育,而对家庭体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盲区。部分家长甚至认为体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无需开展体育。那么学校体育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否足够呢? 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 课时,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周2 课时。其后又明确要求中小学每天安排30 min 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新版指南对5~17 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推荐量是每天至少60 min中等到剧烈强度的身体活动。在默认体育课和大课间足额开展并符合运动强度的情况下,即使1-2年级的学生也仅满足1 周在校5 天的(45 min*4 节体育课+30 min*5 天大课间=330 min)身体活动量,高年级的中小学生(校队队员除外)在校身体活动量达不到WHO 标准。另外节假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空缺,学校体育更无法填补。因此,家庭体育必须担当学校体育的后援军,进行查缺补漏。

2.1 我国家庭体育现状

2.1.1 家庭体育开展情况分类及家庭体育活动量推算 对8 省779 个家庭进行问卷调查(表1),自评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家庭占19.3%,偶尔开展家庭体育的家庭占比53.8%,不开展家庭体育的家庭占比26.9%。虽然健康第一的理念人尽皆知,家庭成员余暇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被逐步点燃,但家庭体育是家庭成员在余暇时间里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因此较个人余暇体育比例会有所降低。多数家庭体育停留在偶尔开展的层面,不开展家庭体育的也占相当多的比例,而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比例最低。

表1 家庭体育开展概况Table 1 General situation of family sports

为了进一步量化大众自评的“经常” “偶尔”和“不开展”3 项指标,本文通过调查细化了上述指标的精细内涵(表2),从而为下文探寻影响“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因素奠定基础。大致将不参加和每月偶尔参加1 次,这种随机性较大没有固定参与习惯的频率定义为“不开展”;将固定以月为单位开展的,虽然有规律但频率不高的家庭体育频率定义为“偶尔开展”;将每周开展2 次以上,形成了固定参与规律的家庭体育频率定义为“经常开展”。

表2 家庭体育分类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family sports frequency

对家庭体育每次用时进行统计(表3),发现每次不足60 min 的占比最高,占比32.9%,每次不足30 min 和90 min 的占比位列其后,每次不足20 min的占比为10.2%,而每次家庭体育用时超过90 min的占比较低,说明我国家庭体育用时倾向于以短小为主,灵活度大。

表3 家庭体育用时统计Table 3 Statistical of family sports time

以WHO 对5~17 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推荐量[6]为标准,选取每周2 节体育课和5 个大课间作为学校体育最低量,推算出家庭体育应该承担每周不低于180 min 身体活动量[7 天*60 min-(5 天*30 min 大课间+45 min*2 节体育课)=180 min]。由于家庭体育用时以短小为主,需要每周2 次以上才能完成,刚好与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频率相吻合。家庭体育活动量的确定为家庭体育开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引,有利于家庭体育习惯的养成。依据《学龄前儿童(3~6 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8]和《WHO关于5 岁以下儿童的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的新指南》[9],建议学前期儿童(3~6 岁)及幼儿(1~3岁)每周需要更长时间、更高频率的家庭体育活动量。

2.1.2 家庭体育内容 对家庭体育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球类(42.4%)集娱乐性、竞技于一身,是家庭体育的首选;跑步(37.6%)、逛公园(28.9%)、爬山(26.2%)、骑单车(19.8%)、溜滑板(13%)、做游戏(12.1%)等休闲类运动,技术门槛低又能接触大自然;随着体育中考的进行,球类、跑步、跳绳(17.7%)、游泳(18.4%)等体育中考项目成为家庭体育作业,得到了家长们的重视,也成为日常家庭体育的一项内容。父母送子女去体育培训班比例偏低(9.1%),与德国60%[10]的比例相去甚远。目前我国家庭体育内容多属于自发性、休闲娱乐活动,组织性、专业性、系统性有待提升。

2.1.3 家庭体育地点 对家庭体育开展的地点进行调查,发现大众日常家庭体育地点倾向于就近原则。附近学校公园(53.7%)、小区/房前屋后(51.3%)、居家(44%)、城市绿道(18%)成为家庭体育的主要地点,经济性、便捷性是其主要特征;节假日余暇时间充裕,举家远行或旅游(27.3%)渐渐成大众休闲新尚;此外还有24.6%的家庭选择体育馆作为家庭体育地点,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体育对体育场地的质量需求不断攀升。Johnson & Estabrooks 发现参与体育活动的多少与距离体育设施的远近显著相关[11]。近年来城市建设虽然快速发展,但并未能充分考虑青少年群体对休闲空间的需求,未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室内外公共娱乐休闲空间或场所[12]。儿童青少年的体育设施不足或距离太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家庭体育的开展。

2.1.4 家庭体育陪伴关系 对家庭体育陪伴关系进行排序,父母陪子女位列第一,占比52.2%;其他位列第二,可能是父母彼此陪伴,也可能是家族成员之间的陪伴,占比21.8%;父亲陪伴子女(15.8%)、兄弟姐妹陪伴(13.9%)、母亲陪伴子女(12.2%)占比大体相当,隔代陪伴占比最低(2.3%)。概括而言,儿童青少年家庭体育以子女为中心,以父母为引领,以亲子陪伴为主体形式,同龄陪伴率偏低。

2.1.5 对家庭体育意义的认知 对家庭体育意义认知度进行调查,发现家长们对家庭体育促进健康(73.4%)、丰富生活(49.2%)、缓解压力(45.6%)、增加乐趣(44.2%)、凝聚亲情(41.6%)的作用有一定的认知。而对提升抗挫折能力(17.5%)、提高学习效率(12.8%)、保护视力(11.8%)等意义的认知度较低。说明家长对家庭体育的意义认知还不够深刻,今后需要加大宣传和教育。

2.2 制约家庭体育开展的障碍因素

依据我国家庭体育现状,认为我国家庭体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对家庭体育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表4),发现制约家庭体育开展的障碍因素集中在家庭体育余暇时间、家庭成员体育兴趣、家庭体育互动、家庭体育经济投入、家长体育价值观5 个方面。

表4 家庭体育开展的障碍因素Table 4 Obstacle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sports

2.2.1 家庭体育余暇时间有待挖掘 2019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显示,“00 后”课业负担超标严重,自由玩耍的时间不足20 min[13]。家长既要拼事业又要操心子女学习,无暇顾及个人健康。家庭成员共有的余暇时间不足是家庭体育开展的最大障碍。这里既有人才选拔制度等社会大环境问题,也有认知等家庭内部小环境问题。社会大环境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对子女日益亏空的健康却不能坐视不理,必须对内部小环境进行改善,为家庭体育留出时间。每周180min 的家庭体育活动量如何落实,需要对家庭成员的余暇时间进行梳理和分析。

余暇时间一般是指扣除一个人所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履行各种社会必要职责之后剩下的完全可按个人意愿自由支配的时间。余暇活动可以反映余暇时间,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余暇活动进行调查,发现除了家庭体育,家庭成员的屏幕类、聚会类活动占相当多的时间。从家庭成员个人余暇活动安排可知,家庭成员还是有一定的余暇时间,只要将屏幕类、聚会类活动向家庭体育转化,就可以为家庭体育开展创造更多的余暇时间。

2.2.2 家庭成员体育兴趣有待激发 家庭成员缺乏体育兴趣是阻碍家庭体育开展的第二类障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体育兴趣就可以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尝试,经常参与;没体育兴趣就会选择疏离。Gerbert 认为热衷于体育活动的父母能够明显促进子女的体育参与,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儿时,而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14]。余暇体育活动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家庭成员的体育兴趣。对家长余暇体育频活动率和子女余暇体育活动频率进行相关分析(表5,P<0.01),印证了Gerbert 的结论,说明对体育的兴趣呈现家庭传承性。对家长的余暇体育频率和家庭体育开展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和卡方检验,发现两者差异非常显著,χ2=135.652,P<0.01,经常参加余暇体育的家长经常开展家庭体育比例显著高于疏离体育的家长。因此,要从激发家长体育兴趣入手培养子女体育兴趣和促进家庭体育发展。

表5 家长及子女余暇体育频率的相关统计分析Table 5 Statistical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eisure sports frequenc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2.2.3 家庭体育互动还不充分 李秋梦认为“二孩政策”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的家庭体育行为[15]。对不同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其他家庭)、家庭人口数量(两口、三口、四口、五口及以上)和子女数量(1 个、2 个、3 个、3 个以上)家庭体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卡方分析,结果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我国家庭体育互动还不充分,相对于陪伴数量而言陪伴质量更为重要。

儿童青少年不仅需要家人陪在身边,还渴望得到情感支持。Brustad 在研究中发现,经常对孩子参与体育给予鼓励的父母,其子女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可能越高[11]。对子女体育学习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支持也将有助于家庭体育陪伴质量的提升。对教师(非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其他职业、无业4 类家长经常开展家庭体育比例进行描述统计(表6)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4 类职业家庭体育开展情况差异非常显著,P<0.01。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职业排序为体育教师>教师(非体育教师) >其他职业家庭>无业。体育教师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体育组织能力,教师具备教育心理学知识并善于收集教学资源,两者可以在家庭体育中给与子女情感上、技术上、信息上的支持,从而提高家庭体育的互动质量,缺少互动技巧和能力的家长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提升。

表6 职业与家庭体育开展情况分布Table 6 Distribution of your professional and family sports

2.2.4 家庭体育经济投入有待增强 家庭体育开展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选取调查对象人数相当的广东省、黑龙江省及莫晓文[16]研究的上海和纽约(表7),将4 个地域的家庭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卡方检验,χ2=106.241,P<0.01,说明4 个地域家庭体育开展差异非常显著,纽约>上海>广东>黑龙江。对8 省城市和农村两类家庭体育开展情况进行统计,χ2=10.220,P<0.01,城市户口家庭经常开展家庭体育比例明显高于农村户口家庭。

表7 4 地家庭体育开展情况统计Table 7 Statistics of family sports development in four places

董宏伟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体育参与的影响具有高显著性意义,对子女参加有偿体育活动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17]。对不同家庭收入群体家庭体育开展状况进行统计,发现偶尔开展家庭体育的家庭在各个家庭收入中占比无差异,说明健康第一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健康行为的改变还需努力。而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家庭在各个家庭收入中占比差异非常显著,χ2=26.724,P<0.01。与大众预期相同的是,家庭年收入在3~100万区间的家庭随着收入的升高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比例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图1);但与大众预期不同的是,家庭收入在3~8 万和100 万以上的家庭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比例低于家庭收入在3 万以下家庭。说明家庭经济收入影响子女参加有偿家庭体育活动,而对于非消费类的家庭体育活动影响并不大。

图1 不同收入家庭经常开展家庭体育趋势Figure 1 Trend of family sports in different income families

2.2.5 家长体育价值观有待提升 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在校园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长、体育经历丰富,易于形成体育兴趣和参与习惯,理论上对体育的价值认知也更深刻。对779 个受试者的文化程度进行描述统计和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其家庭体育开展差异均非常显著,总体而言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比例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不开展家庭体育的比例高于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因此要加大家长的健康教育,提升家庭体育价值的认知深度。

3 破除家庭体育障碍,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

依据健康行为改变的“知信行” (KAP) 模式[18],若要改变行为,必须以相关的知识为基础,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才能逐步上升为信念,产生行为动力。在改变行为过程中,知识要够权威才能“知而信”,清除过程中的障碍才能“信而行”。因此,在以家庭体育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的终极目标下,依据最权威的WHO 提供的推荐建议和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校体育活动量,构建出家庭体育应该承担的身体活动量标准,才能促成家长开展家庭体育的坚定信念。我国家庭体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很多障碍,要实现由不开展、偶尔开展向家庭体育活动量达标转变,就要破除阻碍,最终实现家庭体育活动量达标和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

3.1 推进家长教育、实践,破除家长体育价值认知、体育兴趣、体育互动障碍

目前我国的家长教育还没有体系,“家长”无需领证、无需考核、自动上岗,在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过程中存在极大的隐患。家长对健康知识了解不多、对体育的认知不深,需要权威机构或者权威专家通过举办家长会、健康讲座、app 家长课堂等形式对家长进行长期的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安全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科学育儿理念,明确家长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职责和义务[19]。家长学习到的知识又可以快速地传递给子女,提高全体家庭成员的体育认知,便于家庭成员达成共识,坚定经常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的信念。家长作为家庭体育的引领者,为家庭体育创造时间、纳入规划、设计内容、选择场地、营造氛围,用实际行动为家庭体育培育良好内环境。

此外家长也要主动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通过参加体育社团、体育亲子班、上网学习和观看精彩赛事等方式提升个人体育兴趣、体育技能、养成经常参与体育的习惯,为子女树立榜样,促成子女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的传承;通过参加各类亲子活动,担任志愿者,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升互动技巧破除互动障碍,推动家庭体育向经常开展转化。

3.2 采用“四位一体”家庭体育模式,用分次累积的办法,创造家庭体育余暇时间

余暇时间不足是家庭体育的最大障碍。屏幕时间消耗了大部分余暇时间。调查显示,疫情防控期间,儿童青少年玩游戏、看视频、休闲娱乐的时间大幅增加,每天非学习目的的“视屏”时间超过2.5h的占38.3%[20]。屏幕时间过多正在威胁子女的健康。家长作为子女的监护人,应该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屏幕时间,用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家庭体育时间来替代“视屏”时间。

余暇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家庭体育的开展就需要发挥其短小灵活的特性,巧用智慧组合,采用减少屏幕时间+增加交通时间+留出完成家庭体育作业时间/家庭体育聚会时间+分担家务时间“四位一体”的家庭体育模式,将家庭体育时间碎片化、日常化,采用分次累积、积少成多、广开门路的方法将学校体育、绿色出行、家务劳动融入家庭体育,实现家庭体育活动量,破解家庭体育余暇时间不足的障碍。

3.3 顺应家庭体育发展周期规律,强化体育兴趣,破除子女体育兴趣障碍

对经常开展家庭体育家庭中的孩子的学龄段进行统计,结果如图2。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家庭会随着子女学龄增长呈现“W”形演进过程;偶尔开展家庭的演进大体平稳,不开展家庭体育的家庭演进大体随着子女学龄增长比例逐渐攀升。对子女的学龄段与家庭体育进行频率卡方检验(表8),χ2=49.371,P<0.01,说明各学龄段青少年家庭的家庭体育开展差异显著,孩子处于婴幼儿期的家庭体育开展得最好,进入学龄段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比例不断下降,高中阶段比例最低,大学阶段稍有回升,但参加工作初期二次探底,随着工作稳定、组建自己的家庭比例才逐渐攀升,备孕、生子,家庭体育又进入下一个“W”形发展周期。研究表明,幼儿园和小学早期阶段是儿童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的最佳时机,积极的体育健康教育体验也易在该时期形成[21]。儿童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集中在5~17 岁阶段,其敏感期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对日后的身体技能学习都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错过了相应的敏感期,则所对应的身体素质发展将很难达到理想水平。顺应家庭体育发展周期规律和身体素质敏感期理论,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要尽早、尽多地组织开展技术门槛低、趣味性强、便于开展、男女皆宜的家庭体育活动。推荐将足球、躲避盘、软式棒球、游泳作为儿童家庭体育推广项目,激发子女参与的体育兴趣。

表8 子女学龄段与家庭体育开展频率卡方检验结果Table 8 Results of chi square test of children’s school age and family sports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图2 家庭体育周期图-经常开展家庭Figure 2 Family activity cycle chart of regular sports activities

如果家长没有组织家庭体育活动的技能或能力,送子女参加体育兴趣班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家庭体育方式。在捷克,3 岁的小朋友就注册为体育俱乐部会员[22]。报名体育兴趣班之前,家长要尽到职责,为子女精心挑选有资质的师资、安全的场地、对孩子健康发展有益的项目[19],保障子女的运动安全。推荐儿童青少年每学期报名1~2 个体育兴趣班,接受专业化、组织化、系统化、周期化、多方位的发展,有利于体育兴趣的培养、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提升及体育习惯的养成。

3.4 采用家庭体育聚会或参加体育兴趣班破除家庭体育互动障碍

因为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育技术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家庭成员的余暇活动难以一致。根据家庭成员余暇活动和家庭体育陪伴关系研究结果,无论家长还是儿童青少年都喜欢与朋友、亲人欢聚一堂,几个家庭的聚会可以解决同龄陪伴的问题。随着健康意识的深入,“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理念深入人心。将喝酒、吃饭、打麻将、打游戏等聚会内容转换为家庭体育活动,或相约下楼玩耍或相约远游踏青或一起报名体育亲子班、体育兴趣班,实现同龄陪伴或专业人士指导下的同龄陪伴,解决家庭体育互动质量不高的障碍。

3.5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居家锻炼等形式破解家庭体育经济障碍

Kenyon & Mcpherson 和Gruneao 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状况优越的家庭体育参与程度也趋向于高水平[23]。运动项目对家庭体育消费投入要求不同,但健身效果可以相同。而且信息时代,万物互联,网络上海量免费、收费体育资源可以满足不能经济水平家庭的观赏、学习和查询需要。

我国家庭体育场地资源相对稀缺、分布不均衡,短期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所以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居家体育锻炼作为家庭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经历疫情的“洗礼”,其科学性与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促进了家庭体育锻炼的快速发展[24]。一个蓝牙跳绳、一张瑜伽垫、一个室内单杠,家庭体育运动会就可以有效开展。体感游戏、跑步机、动感单车实现屏幕时间与运动时间融合。居家锻炼省去了往返运动场馆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避免了与人群、体育器材的交叉感染,必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家庭体育的新风尚。当然,在时间充裕、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家人还是要走入室外拥抱大自然,拥抱丰富的家庭体育活动。只要有动起来的信念,总是可以找到开展家庭体育的场地。

新版指南指出任何强度的身体活动都比没有好,多多益善[5]。家庭体育同样如此。随着体育中考时代的到来,家庭体育将向组织化、专业化、系统化、周期化迈进。家庭体育将成为新兴产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适合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场馆、空间、服务也将加快跟进,大众的家庭体育意识也会逐渐深化,家庭体育大有可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终将实现。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儿童青少年普遍运动不足,家庭体育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的突破口。

2)我国家庭体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表现为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比例还不高;家庭体育内容多属于自发性、随机性的休闲娱乐活动,组织性、专业性、系统性还有待提升;日常家庭体育场地倾向于就近原则,经济性、便捷性是家庭体育场地的主要特征;家庭体育陪伴特征为以子女为中心,以父母为引领,亲子陪伴为主体形式,同龄陪伴率偏低;家长对家庭体育意义的认知还不够深刻,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3)制约家庭体育开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家庭体育余暇时间、家庭成员体育兴趣、家庭体育互动、家庭体育经济投入、家长体育价值观5 个方面。研究发现将屏幕类、聚会类活动向家庭体育转化,就可以为家庭体育创造更多的余暇时间;家庭体育兴趣和习惯具有传承性,要从培养家长体育兴趣入手,推动家庭体育的开展和子女体育兴趣的传承;家庭体育开展不受家庭结构、人口数量、子女数量影响,相对于家庭陪伴数量而言陪伴质量更为重要,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影响家庭体育互动质量;地域经济影响家庭体育开展,家庭收入影响有偿家庭体育开展,非有偿家庭体育不受家庭收入影响;家长文化程度影响对家庭体育意义的认知深度。

4)要实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达标,就要坚定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信念,破除制约家庭体育开展的障碍。

5)家庭体育将成为新兴产业,大有可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达标终将实现。

4.2 建议

1)推进家长教育、实践,破除家长体育价值认知、体育兴趣、体育互动障碍,推动家庭体育向经常开展转化。

2)采用“四位一体”家庭体育模式,减少屏幕时间、增加动态交通时间、腾出家庭体育作业时间、分担家务劳动时间,将家庭体育时间碎片化、日常化,采用分次累积、积少成多、广开门路的方法将学校体育、绿色出行、家务劳动融入家庭体育,破解家庭体育余暇时间不足的障碍。

3)经常开展家庭体育的家庭会随着子女学龄增长呈现“W”形演进过程。依据家庭体育发展规律和身体素质敏感期理论,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要尽早、尽多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家庭体育活动,培养子女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推荐采用每学期参加1~2 个体育兴趣班的方式进行子女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强化。

4)依据家庭成员个人余暇活动的喜爱形式,采用家庭体育聚会或参加体育兴趣班的形式破除家庭体育互动不足的障碍,实现同龄陪伴。

5)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居家锻炼等形式破解家庭体育经济障碍。居家锻炼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家庭体育的新风尚。

猜你喜欢
活动量子女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Tomb-sweeping Day
童年活动量大 运动习惯保持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小学语文课堂无效教学例谈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