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红
[摘要] 当前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而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交往的重要环境。围绕核心素养,我们充分挖掘家庭课程资源,从学科教学、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资源梳理、分类、整合,再通过有逻辑的系统架构和开发,研制出符合儿童发展的“三阶”家庭课程群,旨在推动儿童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对话、交往,帮助儿童掌握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必要技能,主动参与家庭生活,建立起基本的生活价值观念,助力儿童“完整生长”。
[关键词] 三阶家庭课程群;跨界学习;完整育人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小学致力于家庭课程的规划和建设,不断进行课程触点变革,通过融合学科素养、跨越学科边界、统整学科延展等融入国家课程,建设指向核心素养的“跨界学习”课程群,形成了有跨界文化基因和逻辑的“三阶家庭课程”体系,助力儿童在家庭课程中“完整生长”。
一、聚合三类资源,建构“家庭课程群”框架体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不难发现,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越来越被教育专家们重视。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学校课程、社区课程热火朝天,家庭课程却门可罗雀。
众所周知,当前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而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交往的重要环境。围绕核心素养,我们充分挖掘家庭课程资源,设置了9大类近60门家庭必修课程,帮助儿童掌握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必要技能,主动参与家庭生活,建立起基本的生活价值观念。
为此,我们对家庭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归纳,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生活日用类
每一个家庭生活都需要基本的生活物品,涵盖了方方面面,融入儿童居家生活中。例如,锅碗瓢盆等厨房用品,床被枕套等寝具,电视、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这些物品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它们的存在、使用、功能都与儿童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它们应该成为家庭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电子产品类
家庭生活中的电子物品现在越来越多,比如电视机、摄像机、家庭影院、电脑、手机、平板、阅读器、智能机器人等,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它们给儿童打开认识世界真善美大门的同时,一些消极负面的东西也从窗口窜进来。因此,在纷繁的信息中,选择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部分,是家庭课程资源的积极选择。
3.生活萌宠类
时下不少家庭追求生活情趣。农村儿童家有鸡鸭猪鹅,而城市家庭的花花草草、猫狗金鱼之类非常普遍。儿童天性对小动物、小植物感兴趣,养殖过程中有形和无形的故事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要素来源。比如,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空气、阳光的作用,动物成长的吃喝拉撒,这些都是记录、积累、感受生活的重要素材。
二、聚焦“三阶课程”,细化“家庭课程群”操作板块
我校处于县级市主城區,所以在课程设计时,我们关注到地方特色,比如城区、城乡结合部的差异,家长文化程度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儿童的身心特点等,充分发掘家庭生活中的资源,努力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力求设计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
近年来,学校根据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以及学科课程的建设标准进行顶层设计,从整合学科角度、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梳理,再通过有逻辑的系统架构和开发,研制出符合儿童发展的“三阶”家庭课程群。(见表1、表2、表3)
家庭课程群的设计与研发旨在推动儿童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对话、交往,因此我们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认知的规律,把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些必备技能和关键素养进行分解,按时、有序地推进。这样的课程不是孤立的教育行为,而是彰显“一盘棋”系统化设计理念。在评价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探索与实践。比如融合了音频视频、自媒体推送、平台展示等,有效提升了课程评价的体验度和精准度。
三、聚力“三向维度”,提升“家庭课程群”实践质效
家庭课程是最基础、最关键的课程,理应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对于我校而言,也是课改项目“跨界学习”课程需要研究完善的重要部分。(《跨界学习,奠基大成》项目获2018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几个维度。
1.追求课程建设的高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度决定视野。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宏大叙事”,需要多方联动,多管齐下。
教师是家庭课程建设的引导者,家庭课程不光传授劳动、生活等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我们以“儿童完整生长”为中心,以教师、学生、家长、志愿者等为课程的设计者、研发者、建设者、实施者,基于生活技能,进行家庭课程的系统开发,这是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补充,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个体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
我们借鉴学习中外关于家庭课程先进理念,聘请家庭教育领域、课程设计方向的专家、一线老师、部分家长、家庭教育志愿者等一起沙龙、碰撞,改变精英开发、编写课程的传统模式,让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形成“家校共研”的新方向。
2.挖掘课程内容的深度
一直以来,我们把家庭作业看成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习的巩固与提升,家庭作业泛化、异化现象严重,机械式的、惩罚性的、模式化的作业,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我们不能错误地把家庭课程界定为辅导家庭作业,要厘清两者的关系,明确家庭课程内容,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或者一般知识的层面,显然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
于是,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对课程内涵进行了丰富与拓展。
学校层:20多年来,在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始终追求跨界学习,成己成人,让世界因我们的教育理想而更美好。因此,在家庭课程内容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领域的整合,比如技能类研究性学习、劳动类整合性学习、科学类实践性学习等,形成了学校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再在实践中创新的循环模式。每周三,学校为“无家庭作业日”,孩子们自发参加各种家庭生活类活动,体验、了解、吸纳,从而锤炼能力。全校性家庭课程“我与节气”,低年级孩子画风筝、立夏斗蛋、迎端午包粽子,中年级孩子了解民俗知识竞赛、讲故事、演讲,高年级孩子则探究非遗、节气与美食、中医中药……全校形成一系列、一盘棋。
年级层:基于学校形而上的设计,年级部按照月、周、日的序时,安排本年级教学计划,由各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轮流进行同一年级同一主题的集中授课,并有机整合学科和家庭课程。比如,五年级语文有萧红《祖父的园子》,因为年代的久远,孩子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们的家庭课程就设计了了解长辈们的童年、寻找老物件、听故事、感悟时代的变迁的内容,建立起知识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并可以迁移的链接,在体验中也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班级层:家庭课程的实践性、广阔性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所以班主任注意到儿童成长的需要、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努力做到立体规划并挖掘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实现校内外的转换。比如,认识电,知道电从哪里来,学会静电实验,了解电器,带领孩子们搜集资料、认识家用电器、参观电厂等,知道中国高铁的故事、飞机的那些事……
无论是细微处的设计还是整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努力帮助儿童建构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学习环境,实现思维模式的系统化、结构化,以应对未来更智慧的社会,实现“生生之美”。
3.提升家校关系的温度
家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提高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帮助孩子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一般来说,父母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中的亲密关系(血缘关系),更容易让教育有着友好的、信任的氛围。研究表明,5—12岁的孩子每天在学校时间仅占全天的15%,可见,家庭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家访等形式帮助家长学习、了解课程设置的理念,在共同的合作中,使家长认同学校教育思想,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学生管理中,彼此和谐相处,共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