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养成。尤其着眼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务必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他们从小就崇德向善,将来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而对于如何让道德的禾苗在儿童、青少年心中潜滋暗长,习近平总书记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路径,即除重视幼儿园、学校的系统化教育之外,还必须发挥家庭这“第一所学校”、父母这“第一任老师”的独特作用和功能,做到家庭育德、家庭润德、家庭兴德。
家庭育德,基于家庭承上启下的特殊社会地位所决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成就社会,也由此构成国家。事实正是如此,仔细分析当下主要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者构成的道德体系中,家庭美德无疑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其他道德养成的前提。至少,两汉时期“举孝廉”选拔官员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说明,设若一个人在家庭不孝,出来做官必定于朝廷不忠,遑论为国家、社会、民族、人民作出卓越贡献。“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正因为家庭美德推广到社会上便成为社会公德,折射于职业领域便演化为职业道德,映射于个人身上则集中体现为个人品德,因此,今天加强儿童、青少年道德建设,应该、也必须家校协同,赋予家庭、家长更多地以道德养成为主要内容的育人职责,推动家庭育德走深走心走实。
家庭育德,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行为示范。无论是古人云,“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还是民间常说,“有样学样”,无不说明家庭环境与家长言传身教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最终成才的极端重要性。概而言之,所谓家庭环境,即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带给孩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家庭育德,家长责无旁贷,家长的引领示范、塑造感化、引导教育作用尤其重要。一方面,家长要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用正确的心态做正确的事,以善良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另一方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家长偶尔在孩子面前出现失德失范行为,也不必遮遮掩掩,而应该勇于剖析自己、敢于自我批评,由此带给孩子的外溢效应,就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换言之,家长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甘愿与孩子一同成长,一起加强道德修养,才能促进孩子在“根正苗红”的基础上也收获别样的心得与感悟,愿意为家庭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打拼、矢志追逐。如此良性循环,岂不终至家长与孩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家庭育德,要求家长于强化德育意识的基础上,奉行“兵无常势,文无定法”的动态思维与施行观念,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实践中,诚然有家长以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抑或工作时间太忙为缘由,试图将德智体美劳统统“甩锅”给幼儿园、学校与老师。德育既与家长的文化水平高低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也和工作忙、精力有限等无多大关联。譬如家长下班回来顺道购买水果与孩子一同分享,于如此司空見惯的生活细节,也能由“融四岁,能让梨”延展开来,让孩子日渐懂得礼貌、知道礼让。又如,为什么家庭聚会要让年长者坐在上首席位?同样,借由这样的细枝末节进一步延伸拓展,就是一堂生动的德育课,就能让孩子在实地实景感悟中深刻认识到人其实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处理好人际关系,适时找准自己的其间位置,才能干任何事情都立己达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回望历史,一部《论语》固然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过为孔子日常行为处世的语言辑录。因此,家庭育德本就不必“正襟危坐”,反而需要“形散而神不散”,让孩子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家庭育德,要求坚持以孩子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承认孩子的主体地位,激发孩子学德、修德、养德、践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家长不能事事督促孩子、逼迫孩子,甚至自己唱主角,亲自去表演,任由孩子作壁上观。“德者,才之帅也。”良好的道德养成,是孩子成长成才的隐性福利、发展红利、竞争实力,应该、也必须由孩子亲自去体认、去感悟、去实践,经由“感性—理性—感性”的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进而成为“德之大者”。由此家庭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循着问题思维、目标导向,借由“家长出题、孩子答题、家长与孩子共同阅题”的方式,推动孩子变“要我德育”为“我要德育”,自觉视道德修养、道德涵养为日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助推器”“营养剂”。譬如鼓励、支持孩子勇敢走上前去,独当一面,试着处理一应家庭关系、家族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等。
独行快,众行远。推动家庭育德走深走心走实,还必须跳出家庭的“一亩三分地”,构建大德育格局,实现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彼此给力、共同发力。譬如老师及时将孩子在学校于德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向家长反映,以利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填洼地;家长摒弃“家丑不可外扬”的狭隘认知,主动从老师那里获得真知灼见、一家之言;家长于家长学校里分享自己的德育经验与智慧,做到相互间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等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孩子们都因良好家庭教育实现不止于德育方面的“凤凰涅槃”、与时俱进,进而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彼此提携,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当代道德价值体系深入心田、践于行动,并由此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更新、道德风貌的刷新。
万丈高楼平地起。实践一再表明,着眼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着力培养孩子的家庭美德,是孩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基点基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于此,孩子就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日渐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党和国家、人民的人。
【刘良军,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