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在近代史教学中的新运用

2021-08-10 11:56邵张彬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李鸿章

邵张彬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时间跨度长、结构宏大、内容复杂,囊括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事件,要在一节课里展现重难点、贯彻核心素养、有趣有味有料,极具挑战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这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要求很明显。笔者创设历史情境,以李鸿章生平为线索涵养时空观念,串联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用新陈代谢的辩证唯物史观来构建课堂框架和历史解释。新陈代谢是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的核心史观和治史方法: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2]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3]本文提炼出“近代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中的新陈代谢”这一时代主题。

一、新背景、新任务与旧矛盾、旧方案:太平天国中的新旧交替、新陈代谢

李鸿章诗“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导入,李鸿章凭借镇压太平天国的军功受封肃毅伯,引出太平天国。

在太平天国的背景中强调新旧并存、新陈代谢。展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图”,洪秀全故乡—广东花县,靠近广州:

“自西洋以风火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既停其半”,“洋织盛而土布衰”。土布土棉的市场既为洋布洋棉夺占,农村自日益萧条,始以东南各省为著。[4]

新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新任务:反侵略。

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旧矛盾:清朝统治腐朽黑暗、阶级矛盾激化。新任務:反封建。

某些基督教教义影响他的命运最深……洪秀全……深信自己是耶稣的幼弟,天父交付给他特殊的使命,要把神州从满洲妖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带领着选民,到他们自己的人间天堂去。[5]

新形式:在基督教影响下的拜上帝教。旧方法:农民起义。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的小农经济、社会财富绝对平均主义,是一个违背历史潮流的旧方案,无法完成新的时代背景赋予的新任务。当旧世界将要崩溃、新世界还未诞生或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代,是最富于幻想的时代,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正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的中国。[6]

太平天国新尝试:《资政新篇》,是一个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但是这种新的出路,由于无法调动旧的农民阶级积极性、缺乏社会条件而未能推行。

二、新方案、新效果与旧目的、旧社会:洋务运动中的新旧交替、新陈代谢

李鸿章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起了洋务运动。这是旧的地主阶级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采取的新方案:引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然而,近代史的向前发展是迂回曲折的,新与旧相互斗争,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受到旧的生产方式方方面面的影响,呈现波浪式前进。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洋务企业在经济上采取大机器生产,但是指导思想上的“中体西用”表明旧的封建制度、思想文化依然势力强大。采取新式“西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旧的中国文武制度。洋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依然体现新与旧的对立、统一。

洋务运动虽然在经济、军事、教育上开启了新方向,取得了新效果,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依然是失败的旧结局。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7]

三、新武器、新将领与旧制度、旧国家:甲午战争中的新旧交替、新陈代谢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引出甲午战争。展示时间轴和战争形势图:1小时的丰岛海战—5小时的黄海海战—2天的旅顺之战—17天的威海卫之战。以地图展示《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危害,割三地: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开四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历史解释要求:能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8]展示“甲午战争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图”[9](见下表)。

提问:从中日海军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否必败?学生通过分析中日两国在武器装备、海军将领等方面的数据,得出:中日两国的海军力量相差并非悬殊。

设问:“清朝拥有新式武器、新式将领,为何依然是战败的旧结局?”

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通过这种腾挪,一艘一艘的铁甲舰化为颐和园里的山水花木。[10]

日本新购舰“吉野”号堪称世界上最快的战舰……原系清国订购舰,因资金不足而放弃[11]……

联合舰队主力战舰“吉野”号……政府动员全国官民的一切力量募捐集资,明治天皇也省吃俭用捐赠皇室用度,最终买下了这艘价格不菲的战舰。[12]

中日两国统治者对军费存在截然不同的态度,慈禧太后作为旧式的封建统治者,在眼光、治国能力上落后于新式的明治天皇。更深层次地探究根源:

日本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意识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13]

清朝拥有新式武器、新式将领,但没有改变中世纪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的旧社会和旧国家。新与旧的动态关系,新陈代谢的程度,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能走多远。扭曲的历史过程使中国人不仅承受了旧生产方式衰落时的痛苦,而且承受了新生产方式发展不足的痛苦。[14]

四、以新陈代谢的唯物史观解释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艰难

《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15]设问:一代名臣李鸿章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何失败?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16]

李鸿章以裱糊匠自比,其所作如建立北洋海军、洋务运动等新的探索,是建立在风雨飘摇的旧屋子的旧基础上。

若李鸿章者……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义理所困,而不能自拔。[17]

李鸿章面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形势,无法完成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新任务。强大的封建制度、社会环境等旧因素,造成了李鸿章和时代的悲剧。19世纪的中国,一只脚徐徐伸向近代,另一只脚却仍被堵在中世纪的门内,尽管用力拔,那只脚还是中世纪的。[18]

奕?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19]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20]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21]西方民族强暴的侵略和扩张……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只有在实现自身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才能真正抵抗一个近代化了的侵略者。[22]

西方资本主义逼迫中国从旧的封建农业文明走向新式现代工业文明,但这种新陈代谢并没有完成。一方面是新生产方式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苦苦奋斗,另一方面是社会在苦难中颤抖不止。[2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24]设问:对待同一史实,三则史料的分析为何不同?引导学生从李鸿章、梁启超、陈旭麓三者的阶级属性、时代背景、立场角度等方面进行探究。

在百年中国的新旧交替、新陈代谢中,近代化探索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中华民族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前仆后继、救亡图存: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才有如今的幸福生活。

【注释】

[1][8][15][2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44、6、43页。

[2][3][6][7][10][14][18][19][21][22][2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序”第3页、第369—370、411、97、141、129、403、152、150、95、129页。

[4]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0页。

[5][美]史景迁:《太平天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9]根据宗泽亚:《清日战争》,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23、27、29页整理、制作。

[11][12]宗泽亚:《清日战争》,第29、163页。

[13][20][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第253、249页。

[16]吴永口述、刘治襄笔记:《庚子西狩丛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0—121页。

[17]梁启超:《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第172—173页。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浅析新沂市博物馆馆藏两件清代晚期文物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改变李鸿章的那顿早饭
清末西方人眼中的太平天国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太平天国也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