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第红
一双小脚,行走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大地上,行走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走过泥泞,走过坎坷,又走向自强,走向新生。
她,被称为20世纪“奇异的妇人”——年近半百仍与儿孙一同求学,五十四岁时,迈着三寸金莲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还先后创办了两所女校,立志通过教育解放女性;她,被誉为“革命的母亲”——是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成长初期的见证者,曾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培养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等优秀“革命儿女”。
她去世时,毛泽东为其撰写了“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她的墓碑上,还留下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的题诗:“豪杰蔡家多,儿女万人歌,堪为烈母颂,留学创先河。”
歷史铭记着她的名字——葛健豪。
遇见秋瑾
葛健豪原名葛兰英,1865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荷叶镇(今属双峰县)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16岁那年,遵父遗嘱,嫁给了同县永丰辣酱店的少爷蔡蓉峰,开始了相夫教子的普通生活。
葛兰英与素未谋面的秋瑾,一见如故。一身男儿装扮的秋瑾,英姿飒爽,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侠客之风。她能文能武,既会吟诗作对,又会骑马击剑。在葛兰英的要求之下,秋瑾手把手教她舞剑,使得葛兰英的“剑术”进步很快。
在学识方面亦是如此,自称为“井底之蛙”的葛兰英,从秋瑾那里获得了思想的启蒙。“革命”“女子独立”“男女平等”等理念像一颗颗种子,在她的心田里发芽。同样,在秋瑾心中,葛兰英也是一位有胆识、有抱负、深明大义的不凡女性。
秋瑾以提倡女权为己任,说“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她追求男女平等,“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她以“鉴湖女侠”为笔名,在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抨击封建制度,倡导妇女解放。
后来,秋瑾就义的消息传来,葛兰英的内心受到巨大震颤,她为这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驱者”的早逝而叹惋。她用秋瑾的话勉励孩子们:“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
后来,与秋瑾同为同盟会会员的陈湘山,给葛兰英捎来了秋瑾的遗嘱,希望她有朝一日在闭塞之乡办一所女校,解放女性,免受压迫。
从“老学生”到新校长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欲当先生,先当学生。葛兰英了解到,湘乡县立第一女子职业学校不仅开设了普通班,而且还开设了职业技能班。于是,她便决定和孩子们一同求学。
其夫蔡蓉峰得知后,严词拒绝,百般阻拦。可是葛兰英求学之念异常坚定,无论蔡蓉峰赞成与否,她都会“一意孤行”。在“夫为妻纲”的传统年代,葛兰英依然勇敢而坚毅地走上了求学之路。好在,葛兰英并不孤独,她的孩子们都十分支持她的决定。
小儿蔡和森报名入读高小班,女儿蔡咸熙也顺利入读初小班,可那时的葛兰英年近半百,已经是六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婴孩的外婆,早已超过适学年龄。学校因为葛兰英年纪大不肯收,她便闯进县衙门向县长寻求帮助。由此,她便改名健豪以明志,誓要进入学府,将来献身教育成为改造社会的“健”将和英“豪”。县长被葛健豪的精神感化,亲临学校,替她向校长求情。由此,葛健豪成为了该校历史上最年长的学生。
作为湘乡第一女子职业学校的“最老学生”,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都在学堂里不知疲倦地读书、学习。不过好景不长,半年之后,葛健豪就因为全家五口不菲的学费与生活开支而主动辍学,回到了永丰,将继续学习的机会留给了孩子们。
辍学归来的葛健豪,并没有放弃心中梦想,而是用母亲留下来的陪嫁品置换成金银,开办女校,了却秋瑾夙愿。
女校选址在永丰的观音阁,那里原本就是一所私塾,因为没有生源只好关闭。葛健豪租下了那里的房子,修修整整,添添补补,一所学校开始变得有模有样。她将新学校命名为“湘乡县立第二女子职业学校”,秉持职业学校的办校理念。她的办学宗旨是:既要让女生掌握一项谋生本领,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又要让她们学习知识,启迪智慧,获得精神上的独立。新学校开设了缝纫班、织布班、刺绣班等一些应用型教学班,除了开设以上技术类课程外,这些班级还要兼学国文、音乐、体育等,全面发展。她写了一副对联——“女校长执教,培育新女性;穷学生读书,挖掉老穷根”,张贴在校门口,成为学校的核心理念。
校舍、课程都有了,最关键的是要有学生。她带着蔡咸熙挨家挨户去招生。葛健豪对底层百姓知根知底,有的家庭想送女儿来上学,可是家境贫寒,根本交不起学费。因此,她制定了免收学费的招生策略。只要有一颗求学的心,不管年纪大小,女儿、媳妇通通可以上学。由此,便解决了生源问题的困扰。
教师乃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葛校长一手抓招生工作,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进校门,就要有老师上讲台。女儿蔡庆熙,还有年龄不达标的蔡咸熙,都被她发展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女校首届开学典礼上,葛校长慷慨激昂地说:“今天,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缠在脚上的裹脚布扔掉。裹脚布是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束缚了女性,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解放妇女,从放足开始……”
葛校长也亲自走上讲台,当起国文课的教员,教女生识字、朗读诗词。女儿蔡庆熙则教授缝纫课、刺绣课,而蔡咸熙则是负责音乐课的教学工作。原来冷冷清清、死气沉沉的观音阁,变得书声琅琅,朝气蓬勃。
“丑老鸭”变“白天鹅”
由于当地顽固保守势力的阻挠,没过多久,葛健豪创办的女校被迫关闭。办学受挫,家庭也添风雨。财迷心窍的蔡蓉峰自作主张,收下周财主的彩礼,准备将女儿蔡咸熙嫁给周财主作小老婆。这让提倡妇女解放的葛健豪根本无法接受,于是她便下了一个更大的决定,带着一家出走长沙,帮助蔡咸熙成功逃婚。
在长沙,蔡和森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建议妹妹蔡咸熙上周南女子师范学校。蔡咸熙在报考时,也学母亲的样,当众改名。她改名叫蔡畅。蔡畅,在追梦之路上奋力奔跑,一路欢畅。后来,她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者,历任全国妇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母亲的坚毅,给了她新生的勇气和希望。
她们一家租住在岳麓山下的刘家台子,为了减轻生活负担,葛健豪除了刺绣、贴火柴盒挣钱,还耕种蔬菜补贴家用。毛泽东曾来过刘家台子,还帮葛健豪打理菜地,浇水施肥。
后来在长沙,葛健豪的家成了新民学会的聚集地,会员们经常在她家集会开展活动。新民学会诞生时,她撰写对联相贺——“新鲜血液活肌体,民主思想救中华”。她不仅理解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还成为了他们永远的支持者、同行者。
在长沙,葛健豪还实现了一个更大的梦想——留学法兰西。赴法留学活动本是由华法教育会发起的,而华法教育会由蔡元培等人在法国创办。蔡元培极力推崇勤工俭学这种平民留学方式,这就为平民学子出国学习提供了宝贵机会。那一年,她五十四岁,创下了高龄留学的先河。《大公报》报道:“葛健豪年过半百,还携儿女去万里之外的法国做工求学,此乃吾湘的一点生机!”
到达巴黎旁边的小城蒙达尼之后,葛健豪和蔡畅进入蒙达尼女子公学,蔡和森则进入蒙达尼男子公学。第一天上课,葛健豪就受到了挑战,一个字也听不懂,仿佛坠入云里雾里。女子公学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而葛健豪的一头银发和一双小脚,聚集了“世界”的目光。由于语言的阻隔,她也极少跟同班同学交流,慢慢变得越来越自卑。
好在葛健豪沒有放弃,依然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应对学习难题。她的同学徐特立介绍了一个学习外语的“笨办法”——日学一词。一天记一个单词,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个。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会取得进步。她年纪大了,记忆力减退。有时候刚记下一个单词,没多久就忘。有时候,记了新单词,忘了旧单词。但她不气馁,把单词一个个记在卡片上,贴在墙壁上,贴得满屋子都是。睁开眼睛背,闭着眼睛也背,久而久之,她越背越多,越背越顺。
功夫不负苦心人。通过勤学苦练,葛健豪的法语突飞猛进。渐渐地,她能跟同学们用法语交流。连一向对她信心不足的法语教授都刮目相看,“丑老鸭”变成了“白天鹅”!
在法国,葛健豪见证了儿子蔡和森和向警予的新式婚礼,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成长初期的整个过程。“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是由蔡和森首次以文字方式提出,而她则是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她在法国租住的房子还成为了留法学生的大本营,周恩来、邓希贤(邓小平)等都是她家常客,周恩来赞她“人老心不老”“脚小心不小”。
再度办学
留法五年归来,葛健豪已年近六旬。但是这位“老船长”又扬起办学的风帆,准备驶向理想的彼岸。
回国没多久,徐特立就给葛健豪提供了一项重要“情报”:长沙颜子庙平民补习学校搬迁新校址,原校址腾了出来。葛健豪得知后心中大喜,决定选址颜子庙,办一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
她经新加坡辗转归国途中,接触到“平民教育”的先进理念,深表认同之下便将“平民教育”也落实在开办新学校的具体实践之中。办学宗旨仍是要平民女子自立自强,在掌握技能和经济独立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解放,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在租界散发传单,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并号召收回租界。此事被英国巡捕得知,暴力逮捕一百余人。上海群众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矛盾激烈之际,英国巡捕竟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射击,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开,引起国人愤怒,各地相继罢工罢课罢市,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葛健豪带着平民女校的师生,走上长沙街头,给游行的队伍送茶送饭。她激动地说:“我们中国人,从前是奴隶,今天要做人!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显示平民女校师生的爱国心……我们要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后来,葛健豪所办学校因成为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站,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儿子蔡林蒸、儿媳向警予也相继为革命捐躯。在失去家人与事业的双重打击下,她选择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赴身革命,带着孙辈来到上海党中央“坐机关”,为党组织打掩护、传递情报。
晚年,她接受党组织的安排,隐居在湘乡永丰,尽心尽力地抚养教育烈士遗孤。1943年,怀着对革命的无限憧憬和对爱子的无尽思念,这位“革命母亲”走完了她极不平凡的一生。她的长眠之处,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微风吹过,树叶沙沙,就像是书本翻动的声音。中国人啊,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个人自强而读书!
实习编辑 向睿涵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