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建构有根的历史课堂

2021-08-10 10:06陈萍
师道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土红色资源

陈萍

历史课堂是学生走近、认识、感悟历史的主阵地,它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学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它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纽带,给予学生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前苏联著名政治家加里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巧用红色乡土资源,实现教材与乡土资源、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建构有根的历史课堂,助学生铸魂、启智、润心。

一、乡土资源为课堂铸魂

历史课堂不仅以探寻历史的真相为目的,更应是有血有肉有灵魂、阐释核心价值的载体。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每个时期都在共寻民族之根,传承中华文化之魂。寻根即是寻梦,寻找民族之梦,寻找家国之梦。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用血与泪书写了民族寻梦、追梦与筑梦的历史,百年沧桑,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色航船、遵义会议的红色霞光到井冈山上的红色星星之火……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梦想。一个个梦想的实现,是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汗水、智慧、执着甚至生命前赴后继创造的,来之不易。

如今,“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主题活动在火热进行中。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载体。历史课堂中,巧用红色资源,感受其蕴含的深厚的历史内涵、高尚的道德主义情操和无私的爱国主义情怀,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在历史课上,教师努力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带领学生走近历史人物,体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去把握历史真正富有生命的脉动。然而历史已成过去,我们不可能回到真实的历史中去体验历史情境,不可能再现历史场景,仅仅透过文字的述说,学生难以体会百年风雨路的艰苦卓绝,更不用说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与此同时,随着神秘感和热情的逐渐消退,历史课往往容易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更乐于听,却似乎没有多大热情投入到课堂的活动中。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情感的培育。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组成研学小组,查找资料,挖掘红色乡土资源,自编自演剧目,将课前10分钟的舞台交给他们,给予小组成果展示的平台,实践“台上认真做戏,台下认真做人”。这项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荔乡三杰”带来的《大革命时期的激荡风云》,描绘了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情形,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见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历史剧中,透过小演员的表演,我们看到了爱国、革命、进步在当时的广州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中,毛泽东早期领导革命,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小舞台大历史,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们的精彩,唤醒红色记忆,用行动实践着“给我们一个舞台,我们给你一份精彩”。

通过挖掘红色乡土资源,将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自编自演历史剧)融入课堂,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兴趣,播下家国情怀的根,为历史课堂铸魂。

二、乡土资源为学生启智

历史课堂还应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建构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促进思维的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侵略的加剧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民族觉醒的意识也逐渐萌生,中华儿女在抗争中开始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广州,是一座充满革命气息的城市,它见证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浩荡,见证了孙中山先生人生的辉煌及其领导的一次次可歌可泣的恢弘革命……

近代广东成为了革命的策源地,革命思潮逐渐兴起,一次次为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在这片热土上演,留下了许多历史的见证。历史课堂渗透红色乡土资源,丰富了历史课堂的内涵。带领学生走进革命遗存,从熟悉的故事入手,建构历史的逻辑联系,探寻历史的真相,生成对历史的理解。在八年级上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课,我们学习了南昌起义的历史,认识到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学生走进广州烈士陵园,回望历史,悼念先烈。在研学作品《烈士忠魂,永垂不朽——广州烈士陵园》中,他们写道:“广州起义纪念碑上那一只象征着起义者的坚强手臂,手上刻满的皱纹和伤痕,仿佛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怕牺牲、为人民而战、抗战到最后一刻的情景。”作品表达了学生在近代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感悟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敢和决不放弃的革命精神,帮助学生理解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对广州起义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来到了增城区的大埔围村,聆听东江纵队在增城的抗日故事,真实而真切地感受增城人民热爱家国、坚持抗日的决心。研学作品《大埔围——增城人民的红色记忆》中记载了抗日战争期间,活跃在增城的东江纵队和大埔围村民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峥嵘岁月。大埔围村里面矗立的紀念碑上的题记“抗日锄奸气贯长虹,保家卫国功昭日月”,正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在历史见证人的讲述中,仿佛那支坚守党的纪律,不取老百姓一针一线,经常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英勇抗战的东江纵队从历史中走了出来,走入了学生的心中。这也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核心内容,学生在家乡的红色资源中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人民的团结一心。

通过走进红色老区,透过家乡的一片砖瓦、一个历史遗存、一个人物故事、一次访谈,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体验先辈对这片热土的热爱与坚守,在心中种下了对家乡认同、热爱的根,迸射出思维的火花,感受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民族自强的责任,增强了肩负起民族振兴责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乡土资源为学生润心

历史课堂应是生动、有趣、有血有肉的,更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斷,让学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明理做人。

红色乡土资源可亲可见,可感可知,富有感染力,它对弘扬正能量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走出课堂,采访历史见证人,倾听红色经典故事,找到课堂与身边历史的对接口,在历史认识的交互中,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曾经的那段烽火岁月,用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滋润学生的心田,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情感的培育。

学生采访了身边的老人,聆听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红色故事,感受战士们的英雄事迹。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血脉”的故事会上,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金宝存。金宝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九三九团十营三连的一员,他与战友奉命潜伏于增城县石滩镇望牛山,阻击坐火车出逃香港的国民党残部。金宝存用钢炮击毁了满载敌军的列车上那口喷黑烟的燃煤锅炉,在激烈的战争中,年仅 27岁的他身先士卒,倒在了枪林弹雨之中,不幸殉难……青山埋忠魂,碧血印丹青。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不会失落;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那些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也许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但爱党爱国的信念却始终如一。

故事会后,我带领学生来到了革命英雄纪念碑,为先烈们献上一朵亲手做的花,唱支心歌给党听。“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石滩镇英雄纪念碑上的题记正是对革命战士们大无畏精神的褒扬。一旁的古榕树冠如盖,垂阴满地,盘根错节,枪炮声、轰鸣声、欢呼声萦绕耳畔……古榕熔铸了烈士精神,展现出直入云霄的追求,诠释着舍我其谁的奋进之心。我们亦教导青少年应具备“生命如炬,众志成城,百折不挠”之榕树精神。之后,学生共唱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展示自己的爱党爱国热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告诫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但愿朝阳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

挖掘红色乡土资源,讲好红色经典故事,以“小切口”讲“大道理”的形式,将所见所闻融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感受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在学生心中深植革命英雄主义之根,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其爱国情怀并使之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寻根即是寻梦。中华民族奋起抗争,从“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民族独立的梦想实现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于搏击,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车道,都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新时期,中国梦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用行动践行新时期的红色精神,无私大义、勇于担当,方能书写“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宏图。当下,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战胜疫情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展现出伟大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一个个白衣天使忘我工作的身影,让我们看到了疫情下医护人员大仁大义、忘我奉献的精神。不屈不挠、守望相助、洒脱乐观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大爱与守护。

红色资源蕴含深厚的历史内涵、高尚的道德主义情操和无私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走入红色老区,挖掘红色乡土资源,倾听历史见证人讲述的故事,让遗存说话,让历史发声,这是一种价值的引领、精神的传递,让历史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情怀生根发芽的阵地,让爱国、护国、强国的梦想深植学生的心田,传承红色血脉,深化其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乡土红色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
乡土分外妖娆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