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献
【摘 要】在“核心素养”提出后,教育改革步入了新的阶段,教师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在此背景下,教师唯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发掘,创设有益于激活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情境,才能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落实。从物理课程上来看,物理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这些要素来设计这一学科的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对 “浮力”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浮力;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7-0055-02
【Abstract】After the "core literacy" was put forward, the education reform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are getting heavier and heavier. In this context, teachers can only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core literacy" by explor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depth and creating problem situations that are conducive to activating the students' sense of inqui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s curriculum, the core literacy of physics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ur aspects of physics concept, scientific thinking, scientific inquiry,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responsibility. Therefore, in physic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ully combine these elements to design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is subject.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eaching of "buoyancy"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as the starting point.
【Keywords】Core literacy; Cuoyancy; Teaching inquiry
初中物理这一学科既关乎着学生的升学,还关乎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然而,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教学结果,对于探究过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初步认知的阶段。在新课改下,人们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课上,教师要明确物理学科这一特点,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中,保证物理教学高效地完成目标。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
在物理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教师常常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中,使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内容发生碰撞,产生强烈的探知欲,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高水平问题情境的设置,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认知的冲突。例如,在学生知道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后,教师问学生:“沉到水底的小石块有没有受到浮力?”这一问题的提出会和学生的认知发生碰撞,学生就会想:“石块受到浮力的作用还会沉到水底吗?”再問:“实验器材:一杯水、细绳和一个弹簧测力计。你们能不能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出一个实验,来判断水中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浮力?”学生积极思考,但怎样设计还不清楚。教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再接着问:“把小石块挂在测力计下,将它浸入水中,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你们觉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顿时大悟:若示数不变化,说明石块没有受到浮力;若示数变小了,就说明石块有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这样一连串的设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自然得出了浮力大小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即[F浮=G-F拉]。得出称重法后,接下来教师再问:“称重法能不能测量任何物体的浮力呢?它有什么局限性?浮力的测量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有层次性又有启发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并且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物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钢铁虽然可以通过“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从而让船漂浮在水面上,但只需在船的底部挖一小洞,这艘船便会沉没。但如果是一根实心木头漂浮在水面上,有[25]露出水面,即便把水面下[35]的体积全挖掉,剩下的体积仍然有[25]的体积露在水面上。这一例子告诉我们:做人还是要实在点好。
三、重视探究性实验活动,激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初中课程的设置上,一课时的时间为45分钟,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对于物理实验教学采取验证性的实验操作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实验步骤,却省略了探究的过程,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失去兴趣,限制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之下,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对实验教学的形式进行创新,结合教学内容,把实验操作设计成探究性的活动,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学生分组实验:用手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地压入水中,让其充分体验浮力大小的变化,同时猜想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答: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心得,总结得出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浸没前,深度越深,浮力越大;浸没后,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3.教师引导,小结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那么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4.教师让学生再次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引导学生注意感受除了浮力大小变化外,还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小结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5.教师:在水中加盐后,鸡蛋慢慢浮起来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小结: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四、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初中时期正值学生的青春期,此时学生身心正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尤其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喜欢动手操作性的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将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这门课程。如可以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平台,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思,在增强学生知识理解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实现学生物理核心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浮力”这一章的内容后,让学生开展一场“如何让鸡蛋浮起来”的趣味竞赛活动。
活动1:准备不同材质的物体和带水的容器,将这些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得出结论。
活动2:准备带水的容器、食盐、筷子、鸡蛋等器材,把鸡蛋放入带水的容器中,然后让学生分次在水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并将每次加入食盐后的情况记录下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潜水艇,既要考虑到外观,还要将浮力知识运用到其中。借助这类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激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概念,还能使学生在了解浮力应用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树立了良好的科学态度。
五、结语
总而言之,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把知识转变成智慧,让知识成为素养。物理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思维点、能力点所承载的核心素养,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必须让它滋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其朝着综合性的方向發展。
参考文献:
[1]丁加旗.初中物理科学思维水平划分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途径探讨——以“运动的相对性”一课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05).
[2]朱文军.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浮力深度备课[J].物理教师,2018(02).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