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周期”政策组合拳看我国猪产业发展

2021-08-10 06:02闫擎一
中关村 2021年7期
关键词:猪周期猪肉生猪

闫擎一

近两年来,猪肉价格涨跌受到百姓关注。生猪产业作为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关乎千家万户“菜篮子”,因此,猪产业怎么发展,老百姓始终很关心。

今年以来,冻猪肉经历了三次中央竞价收储,这是国家对养殖户能做的最直接的保护动作之一。究其原因,正是猪价格周期、环保要求、市场格局变化及非洲猪瘟等多重因素叠加带来持续影响。对于猪肉价格的合理管控、精细调整更需要科技赋能、数字化管理。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我国是世界上猪肉的生产与消费大国,近年来,生猪出栏量和猪肉的消费量均达到全球占比50%以上。生猪产业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我国饮食序列中也占有较高的地位。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国民体质具有重要意义。

猪周期产生原因主要在于产量

按照产业链划分,生猪养殖所处在产业链中游位置。上游行业是饲料原料、疫苗兽药行业,饲料和疫苗兽药行业直接影响生猪养殖行业成本比例,上游行业的发展对生猪养殖行业有升级促进作用,同时生猪养殖的规模和质量带来的对上游需求的变化也会传递给饲料等行业。

生豬养殖行业的下游是屠宰加工、肉类制品行业,下游企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稳定、质量安全、多样化的生猪供应,但目前可以满足其稳定需求的企业数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下游企业的发展。

猪周期是由于生猪生产周期对价格的滞后反应导致的猪肉价格周期性变化,是经济学中蛛网模型的经典案例。猪周期形成的本质原因是供需不均衡,需求端总体稳定,波动主要来源于供给端的大幅波动。

当存栏下降,猪价开始上涨,在存栏达到低谷时猪价达到高峰,于是存栏增加、猪价开始下跌,当存栏处于高峰时猪价达到低谷,由此导致存栏数锐减,于是猪价再次复苏。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03年以前,我国生猪市场还处在快速发展成型阶段,因此周期波动的规律性和显著性都不高。而2003年以后,形成了5轮明显的“猪周期”。

分别是2003年5月-2006年5月,价格区间在5.59-9.59元/公斤,高点出现在2004年9月,阶段性涨幅达到72%;2006年6月-2010年4月,价格区间在5.96-16.86元/公斤,高点出现在2008年4月,阶段性涨幅达到183%;2010年5月-2015年3月,价格区间在9.43-19.75元/公斤,高点出现在2011年9月,阶段性涨幅达到109%;2015年4月-2018年5月,价格区间在12.16-20.8元/公斤,高点出现在2016年5月,阶段性涨幅达到71%;本轮周期从2018年6月开始持续至今,严重的非瘟疫情一次性摧毁了行业产能,不仅大幅提前了本轮“猪周期”的开始时间,价格区间在10.35-38.71元/公斤,高点出现在2019年10月,阶段性涨幅达到274%,随着后期行业规模化生产的程度提高,进一步延长了去产能的时间。正常情况下,多次深度亏损,才能迫使行业完成去产能。目前价格处在下行通道,短期内尚未见到价格回升可能。

应对猪周期关键在于稳

猪周期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生猪产量不稳定造成的。由于生猪标准化饲养的程度较低,在生猪价格历次波动中,散养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只能随生猪价格的涨跌,或盲目扩张生产,或恐慌性退出生产。与此同时,疫病的大范围传播更是加剧了产业的波动。

信息监测预警调控滞后直接关系到生猪产量的不稳定。由于生产分散、单位众多,难以普查,抽检又存在误差等问题,统计数据难以准确。加之生产者和地方政府出于税收、疫病信息、政策红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工作合力不强,没有建立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以销定产难度非常大。

从产业连上下游关系方面看,生猪生长周期性对价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陷入“蛛网困境”,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既有疫情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散养户退出的原因,也有饲料、人工、仔猪等成本迅猛上涨的因素。

当前“稳中求进”为我国生猪养殖产业政策的总体指导思想,即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推进产业升级。近年来重点针对标准化规模养殖、育种、疾病防控等方面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

环保高压和疫情爆发促使我国对生猪养殖企业的全面检测、持续监督等工作执行更加严格,加速倒逼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更加规范化。在此过程中,小散户由于养殖成本较高、养殖设备落后、防疫能力不足以及政府不支持等多重因素叠加退出速度加快,规模养殖企业养殖群体逐渐增多,促使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产能持续扩张,与解决我国环保和疫病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农业农村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生猪价格连续下降,部分养殖场户陷入亏损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既不利于产业长期稳定发展,也不利于猪肉长期的稳产保供。

正如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说,生猪价格波动本身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表现,但是大起大落对行业发展、群众生活、稳定物价都会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从目前政策来看,已采取的各类应对措施包含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加快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加快建设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继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龙头企业帮带中小养殖户,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生猪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促进养猪业绿色循环发展。

稳产保供的核心在于稳价。面对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跌,一是稳住生猪身价,做好收储调节,切实增强中央储备猪肉应急保供能力,更好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作用;二是要稳住各养殖主体的信心,加强信息发布,合理引导预期,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恐慌情绪,从而稳定市场。

应对“猪周期”,就需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有机结合,稳价格,稳预期,稳产能,从而稳供应。应对“猪周期”,关键就是个稳。

生猪产业的“长期主义”

对于生猪产业来说,必须持“长期主义”精神,保持长效健康发展。具体来看,规模化生态养殖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趋势。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等机会成本的增加以及环保监管等因素的影响,散养户退出明显,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程度正在明显提升。目前一些大型的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养殖模式的企业已经将合作养殖户的标准提高到500头以上。

另外,标准化和精细化也是未来发展的必要趋势。农业农村部先后颁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旨在推进生猪及其他畜禽的标准化养殖,并且每年都会评选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生猪养殖的标准化也促进了养殖的精细化,目前标准化的养殖场基本都做到了对猪舍的精细设计,做到了各疫病防控环节的精细把控及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养殖标准化和精细化要求将是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对于规模养殖企业来说,食品安全也被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市场参与者。同时,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具备更高的养殖和育种水平,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出肉质和口感更好的肉猪,同时养殖成本也因为规模化的优势而更低。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生猪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对稳定宏观经济周期,保持民生基本要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策先行指引下,增加规模养殖建设,科学调控供给预算、精细生产管理、科技加速产业升级,这一系列的数字化建设将支持生猪产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作者系中融汇信期货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猜你喜欢
猪周期猪肉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生猪 广西生猪自成一极
猪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