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雅 陈家春
摘 要: 通过比较2016年—2020年浙江省和全国Ⅰ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两者文言文考纲、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异同點,发现全国Ⅰ卷文言文紧密围绕新高考改革方向,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在此基础上提出浙江省教师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学法指导、课外阅读、活动安排等方法双线开展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教学的高效准确性,帮助浙江省一线教师领会高考改革精神,精准把握文言文备考方向。
关键词: 浙江高考 文言文 备考策略
2023年起浙江省的语文高考将使用全国课标Ⅰ卷。全国Ⅰ卷和浙江卷都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命题依据的,但具体考查的知识点和形式有所出入。因此,笔者在认真比较分析近五年全国课标Ⅰ卷与浙江卷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异同点之后,发现全国Ⅰ卷高考文言文既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迁移能力,又考查对文言作品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再根据研究总结及高中文言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备浙江省一线教师在进行高考文言教学和复习时,能根据考情和建议针对性教学。
一、全国Ⅰ卷与浙江卷高考文言文试题分析
笔者主要从考试大纲、赋分、出处、体裁、考查知识点等方面对2016年—2020年高考的全国Ⅰ卷和浙江卷的文言文阅读进行比较分析,摸索全国Ⅰ卷的命题规律,明确浙江省一线的文言文课内外教学重难点,为帮助浙江省师生尽快适应全国Ⅰ卷文言文考情提出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建议。
(一)试题赋分情况分析
近五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的分值从2017年开始由原来的19分变为20分。全国Ⅰ卷文言文自2016年始分值均为19分。浙江卷的选择题分值占比最大,占9分;全国Ⅰ卷的翻译题占比最大,占10分。
由此可见,浙江卷分值主要分布在考查文言基础知识及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上。全国Ⅰ卷另在古代文学知识点上有着分点。全国Ⅰ卷和浙江卷句子翻译题都占分较高,是对文言知识的综合考查,应作为浙江考生的重点复习对象。
(二)文章出处和体裁分析
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多出自历史散文,逐渐走向人文性题材,通过文言作品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均出自《二十四史》,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文言文阅读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命题人所选文章大多弘扬中国古代贤士“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品质。选材人物多为品性才华极佳的平民或忠君爱民的官吏。可见,全国Ⅰ卷命题方向倾向于容易梳理人物品质或叙事类的文言作品[1](17-23,26)。
(三)考查知识点分析
全国Ⅰ卷相较于浙江卷,有以下几点不同:没有将实词、虚词单独设题,有浙江卷未考查过的古代文化常识考点。由此看来,全国Ⅰ卷的文言文阅读考查文言并重。因此,浙江师生不仅要在原有的复习策略上重点复习翻译题,还要警觉新考点内容。笔者将对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和文言内容的理解分析两方面根据题型设置进行梳理。
1.文言知识
(1)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全国Ⅰ卷的实词、虚词考查主要来源于考试大纲。这三个考点主要以断句题和句子翻译两种题型的考查形式出现。浙江卷断句题是主观划分,难度较高。考生不仅要理解文章大意,疏通上下文脉络,还要掌握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体会句子的语法、语义逻辑。全国Ⅰ卷的断句题为选择题,学生可以采用排除法。全国Ⅰ卷的错误项设置一般包括:动词处、主语处、句子对称等。浙江考生备考此考点时,要遵从断句的步骤稳步进行:首先,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后,仔细体会句子的语法、语义逻辑,大致划分;其次,关注名词、虚词(典型的句首句末词)、特殊句式(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最后,按划分层次,再读,思考意思和内容能否读通。做到划分后的句子不仅能够清晰梳理出句子的基本成分,还能够符合前后文的内容情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由动词或者判断词充当。谓语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抓住谓语,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
句子翻译题,两卷都考查两小题,一小题一句。全国Ⅰ卷的分值为10分,一句4分—6分;浙江卷分值为8分,一句3分—5分,由此判断翻译题的踩分点一般为2—3处,以及特殊句子或者整句的疏通情况。踩分点主要分散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处理上。在平时做题时,指导学生抓关键点,即文章的炼字炼句处。在翻译句子时,应注意句子的语气(例如: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全国Ⅰ卷的分值有所提高,踩分点相较于浙江卷增加一处。做题时,先预设踩分点,再判断特殊句式。翻译的踩分点,依据考试大纲,主要考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如2020年全国Ⅰ卷考题: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预设3个—4个踩分点,依据考纲,可能会设置如下踩分点:粜、分坊、活者。这句话无特殊句式考查,主要是实词的翻译,考查古今异义词。句子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按照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放过古今一致的词或生僻的难字;突出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深入作者的炼字处[2](7-9)。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忠于原文。灵活采用“换、留、拆、删、补、调”六种翻译方法,即留下专有名词和古今异义相同的词,将双音节拆成单音节,单音节补充成双音节,以及省略句要补充完整,一些难词可以使用替换词,最后整理句子遵循语法逻辑,可以适当调整语序。
(2)文化常识题
相较于浙江卷,文化常识是新增考点,且语文核心素养强调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备考重点。全国Ⅰ卷近五年文化常识涉及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官职、古代考试制度、古代文体名称等古代文化常识,分布面广且没有高频考点,但不会脱离教材。面对新考点,教师是引路人,要更快更多地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同时,教师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者。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有所增加,在课内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基点同类别拓展,融入古代历史更替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整理框架,以《朝代表》为树根[3](126),将各朝代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以一条清晰的脉络串联发展进程,促使记忆长久深刻与清晰。
2.文言内容概括和分析
浙江卷的选项涉及文章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手法运用等方面;全国Ⅰ卷的四个选项都和人物形象分析有关,能够在原文中找到原句,一一对照分析。此題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及细节分析能力。
全国课标Ⅰ卷近五年错误项一般会设置以下几个陷阱:①张冠李戴。如2017年: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居住在乌衣巷的是谢混而非谢弘微;②无中生有。如2019年: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文帝并未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③翻译有误。如2020年: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C选项将明年译为同时,实则译为第二年。另外,有可能出现因果关系有无、时序混乱等陷阱。做题时,把握文章关键词,谨防陷阱。
二、浙江高中文言文教学建议
笔者针对近五年来浙江卷和全国Ⅰ卷文言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目前我国高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的一些学生畏惧文言文中生涩难懂的字词与语法,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文言本身所言志和所载道对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的作用等问题,认为随着新高考的改革,语文核心素养在文言教学中应落实到位。无论是课内文言还是考卷所选的文言文对学生的人生观和情感都具有正面引导作用,以情导学,情学相促。因此,笔者对浙江省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增强浙江省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有所帮助。
(一)巩固文言文课内教学
1.精研课内教材
全国Ⅰ卷文言文高考所选实词、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多出自教材,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迁移能力,平常注重梳理,发散积累。在古代文学常识方面,浙江教师可以以《二十四史》为线索,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并安排多课时以古代文化为核心论题的研究性学习,或学生以古代文人的身份出现,演绎历史文化背景,在语文活动中学习积累,巩固旧知。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学习有规律可循。浙江省教师要加强方法指导,方法学习是文言知识迁移运用的根本之法。首先,指导学生先把握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及性格作风;其次,通读课文,圈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和价值倾向的词句及人物特点的词;最后,逐步答题。
2.创设文本情境
不管是课内文言还是高考选文,或言志或载道,都会以深厚的思想情感为依托和落脚点。只有当学生打开情感大门,对古代仁人志士和作者观点产生情感认同,走进文本时,才会关注到知识点和文言形式。况且,文言文中展示的文化精神对当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浙江省教师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或教师引读的语言和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既在情境中学习文言知识,又在情境中感受情思。
3.培养文言语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4]。在课内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语言”“文化”“审美”“思维”四个核心素养。在此前提下,落实高考考点和考查形式到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时,学习文言知识和文言形式顺水推舟。比如断句题。文言文强调诵读,意在玩味。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强调句读。例如:《赤壁赋》的对偶句,四字句较多,采用男女生混读的方式,感受课文的节奏、气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骈文和韵文类句式特点、文风特点及作者情思。在反复诵读的经验积累下,学生文言语感得以培养。
(二)拓展文言文课外阅读
前文提到全国课标Ⅰ卷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类散文为重点出题来源。拓展文言课外阅读时,浙江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几篇优秀作品作为范本教学,教学生阅读人物传记类散文的方法,采用群文阅读的“1+X”法,给学生一人一学期布置三篇《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类散文。学生自行选择议题,可以以情感、内容、文学常识或者朗读某一方面为议题进行阅读分享交流,以此拓宽文言阅读知识面。既可以领会中华民族精神,陶冶情操,又可以提前熟悉全国Ⅰ卷高考考查形式,为应考奠定基础。在这种形式的训练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适当增强学生的文言创作能力,让学生切换命题视角了解考纲。
1.尊重学生多元解读
文言文本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有多主体就会有多元关注点和生成点,使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和形式都更个性化。全国Ⅰ卷的选文主要体裁是人物传记类文言散文。其中的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情感等多方面值得深究体悟,读书不在多在精。学生在课内学法的基础上自主阅读,组织小组对同一文本交流,采用头脑风暴法,促进思维碰撞,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
2.培养学生的文言创作能力
全国Ⅰ卷文言阅读要求赏析人物性格、品质等人物形象。在中小学写作生涯中,关于人物的写作不在少数。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汉语写人写事。在高三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片段改写现代汉语。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梯式训练,首先要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词汇、句式等,在此基础上,叙事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雕琢文言字词的运用、修辞、语言等,抒发真情实感。
3.转换浙江学生命题视角
让浙江省学生从《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出发,思索全国Ⅰ卷历年考卷规律,思考:全国Ⅰ卷命题人会考什么知识点?采用何种考查形式?为什么考这个知识点?学生从浙江省考卷和考生角度跳脱出来,研究全国Ⅰ卷考题,能够拔高学生的思维高度。浙江省学生能在视角的转换中,发散思维,对准备其他考试也有借鉴作用。尤其是文言翻译题,学生在命题时设置的词是经过自己考究衡量的,在应试时,会以同样的思维方式提取翻译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借助思维定式提高做题速度。
三、结语
笔者认为浙江省一线教师要及时把握高考动态,使考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尽快适应考点、题型等的转换,还能增强文言文应试能力。笔者通过对两套卷赋分、出处、体裁、考查知识点等方面的比较梳理,认为浙江一线教师在原来的文言系统教学基础上,可以组织文言文研究性学习,对全国Ⅰ卷不同考点及考查形式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学习复习,再通过群文阅读“1+X”的形式自主学习高考同类别篇目或其他类别篇目。总而言之,浙江省教师在课内教学时要精研文言文文本,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培养文言语感,再通过学生的多元解读、文言创作及转换命题者视角等方法增强浙江考生的文言阅读文本理解能力和答题的全局思维能力,促进文言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朱建军.把握方向科学备考——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评析及2019年备考建议[J].招生考试之友,2018(24).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马长岩.如何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J].中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探索(LG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