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黛琳
余秀华在2015年因一首名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而走红于网络,从而引发了一股诗歌上的“余秀华热”,这使得文艺界开始对其加以关注、讨论并研究。而余秀华的“脑瘫女诗人”“农民”等多重特殊身份,也使得她的诗歌具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独特色彩。
“任何一个身体都是一个被话语建构的活生生的身体。身体是欲望的、工具的、智慧的三种话语的游戏活动”,在余秀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借助迥乎不同的动物意象来书写自己不同层面的身体:欲望的身体、现实的身体、救赎的身体。其中既表达了诗人对残疾身体疼痛与孤独的书写,也传达了其作为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卑微等待,以及作为农民对所处诗意乡村的向往与封闭场域的逃离。
一、欲望的身体
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身体不仅是自然给予的,也是文化塑造与生成的。同时,身体也承载着人的欲望。而最本质的欲望便是生的欲望和死的欲望,即爱欲与死亡意识。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女人,余秀华渴望爱情;作为一个残疾人,她比一般人更能体悟到更深层面的死亡意识。这两种最强烈的欲望在余秀华的身体中糅合混杂在一起。
“蛇”是余秀华诗歌中一个很典型的动物意象。诗歌《莫愁街道》写道“我们生来孤独”,继而说“身体里的蛇放出来,不会咬到人,又回到体内”,这里所说的“身体里的蛇”,是该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也是了解余秀华诗歌内核的一个切入口。首先,我们要探寻“蛇”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蕴特征。“蛇”是一种很独特的动物,它作为一种意象在中西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西方文学中,“蛇”意象来源于《圣经》。蛇诱惑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从此“蛇”便成了邪恶、狡猾、欲望的代名词。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蛇”由于其本身的生理习性特征也常常被视作负面的意象。
蛇是危险的,它可能伤人,也可能带来毁灭,但诗人心中的蛇,却“不会咬到人”,欲望会伺机出逃,但它不会伤人,无法实现的欲望又重回体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余秀华内心的压抑和其对这种难以实现的欲望的处理,她作为一个女性,拥有着对爱情的欲望,但由于身体残疾而不能释放出来,但是这种欲望依旧是存在着的。根据弗洛伊德说的意识的三个层面,诗人的爱欲是一种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意识所压制的,诗人却又将其诉诸诗歌中,将这种本能的爱欲升华为一种更高级而真挚的情感。
除了借助“蛇”这种动物意象,余秀华的诗歌还多次借助“乌鸦”这种具有同样含义、特征明显的动物意象来书写身体的欲望。“大群乌鸦飞过,沉默如蛊,影子里有微光”,“乌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它的象征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在当代,人们常把乌鸦看作不吉利的象征,余秀华这首诗歌里的“乌鸦”基本上沿用了其本来的象征意义,借“大群乌鸦飞过”营造出一种萧瑟破败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而“一只乌鸦正从身体里飞出/如同悖论,它往黄昏里飞”,此处“乌鸦”的意象却和身体有关,诗歌描写的是黄昏时分的乌鸦,从身体里飞出,飞向黄昏,诗人将具象“乌鸦”和“身体”联系起来,提出了我们的身体是否只是一种处于时间变化之中的假象的疑问,而身体之所以是假象,是因为其肉体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而且,身体的欲望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平息,进而进入到一种哲思的境界。
二、现实的身体
作为一个农村的留守妇女,余秀华常常形单影只,摇摇晃晃地行走于大地上,只有广阔的自然陪伴着她,成为她汲取生命力量的源泉。于是,她把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到的生活细节写进诗歌中,包括那些她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动物、植物。
在《我养的小狗,叫小巫》中,她描写了自己和小巫这条狗之间是如何相处的,“我”对“小巫”很照顾,同时“小巫”也很通人性,关心“我”。当诗人因行动不便跌倒在田沟里时,小狗还会摇着尾巴将诗人手上的血舔干净。
“他揪着我的头,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这里描写了诗人的丈夫对其残忍的家暴行为,而小狗的出现又耐人寻味。这里的“他”和“小巫”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是诗人的丈夫,“小巫”是诗人的狗,是动物的身份。而二者对待诗人的态度却迥然不同,这不由得令人深思,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要按身份去界定?当残疾的诗人在世上艰难地生活时,遭受的是来自同为人的不平等待遇,而身边的动物却能理解、体贴自己,在某种程度上,狗才是其精神的支柱和依靠,“小巫”不仅是一条狗,同样是她现实中的身体的象征。“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这表明诗人已经对这种痛苦习以为常,她感到麻木,而小巫則成为这一场家暴行为的见证者,它弱小而无力,只能“不停摇着尾巴”,通过写“小巫”反映出诗人对婚姻的无力之感,以及只能默默忍受。
“麻雀”这个动物意象,出现在余秀华诗歌中的频率很高,成为余秀华日常生活的隐喻,是余秀华诗歌有别于其他的一个重要标记。
她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的开篇便是《我爱你》这首诗,这是一首爱情诗,虽然全诗只字未提“爱”这个字,但是整首诗里饱含的真挚爱意却令人动容。开篇写道“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这里的“巴巴地活着”所包含的情绪十分丰富,并且带着希冀,令人心头一颤,“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恍惚如飞过的麻雀儿”,这首诗描写了很多植物意象,却唯独描写了一个动物意象“麻雀”,便可看出“麻雀”从中在诗歌中的重要性,“麻雀”本身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鸟类,尤其在春天,它们预示着蓬勃的生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它们个头很小,但是生命力顽强,余秀华在这里将“人间情事”比喻成“麻雀”,将诗人内心对爱情期盼、渴望的情绪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她渴望最简单的爱情,就像随处可见的“麻雀”一样。
三、救赎的身体
由于余秀华身体残疾,她不仅经历着来自自身肉体与精神的痛苦,还遭受着来自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待遇,以及经历着不断被边缘化的状况。因此,她渴望获得救赎,她所描绘的蝴蝶意象便成为诗人理想的、救赎的身体的书写,承载着诗人对生命与身体的希望。
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骚客以蝶入诗,赋予“蝴蝶”人格化的意义,还开创了“蝶恋花”这个词牌名,抽象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而流传久远的“化蝶”情节则成为梁祝二人美好爱情的象征,“蝴蝶”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忠贞不渝的爱情意义。“蝴蝶”在余秀华的诗歌中多次出现,如在《在哪里能遇见你》中,诗人写道“即使遇见,我也不能改变蝴蝶的习性。你也不会知道它为何飞过沧海”,蝴蝶每年为了躲避寒冷的冬季都要辛苦地飞越海峡,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而在这些飞跃的蝴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到达温暖的彼岸,找到幸福的花园。因此,这首诗中的飞过沧海的“蝴蝶”无疑是诗人爱情的象征,即使困难重重,即使因爱而受苦,也要不顾一切地寻求幸福,破茧成蝶。
《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开头便写道“春天的时候,我举出花朵,火焰,悬崖上的树冠”,接着描绘了“美人蕉”“黑蝴蝶”“水里的倒影”等几个自然意象,但全诗只出现了一个动物意象“黑蝴蝶”,“蝴蝶”多次在余秀华的诗歌中出现,但“黑蝴蝶”只出现过一次。“总是来不及爱,就已经深陷。你的名字被我咬出血,却没有打开幽暗的封印”,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作为一个女人内心幽微隐藏的爱,虽然深入骨髓,但是对方却不知晓,因此,“黑蝴蝶”隐喻着神秘隐藏的爱情,难道诗人注定要三缄其口或者放弃吗?不,在结尾诗人表达出即使“血肉模糊”,但依然要“散发出光芒”,这反映了诗人大胆追求爱情,勇气与决心,而这同样也是一场爱的救赎。
四、结语
余秀华以极富想象力和浪漫的笔触书写自身的身体经验,并善于借助一系列动物意象来传达不同的身份意识。由于身体残疾,她选取残缺弱小的动物来隐喻自身的疼痛与孤独;作为“女性诗人”,她在爱情中既大胆又矜持,美好而古典的动物意象象征她对爱情的渴望,怪诞而奇特的动物意象则隐喻着她最终爱情失败的结局。她的诗歌传达出的不仅是她个人的生存状态,还突破了自身的局限,写出了更为广阔的人间世态,写出了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光辉,从而使其诗歌更具震撼人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