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蓓琳
摘 要:幼儿发展评价作为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反馈信息,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该研究通过对幼儿艺术领域的目标达成率测评、整合、分析,发现幼儿在“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板块的达成率较低。关键在于教师设计艺术活动的能力不足,以及教师“儿童立场”教育理念的缺失。创艺特色课程的构建就是基于诊断,形成“视听联觉”“直觉赋形”“音画互译”“累进教学”等策略,实现从基于儿童视角的特色课程向幼儿园整体优质发展的跨越。
关键词:幼儿;发展评价;课程实践
一、研究背景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大数据为载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由于以往的评价方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首先,评价内容单一片面,不能全面、正确反映幼儿发展水平;其次,评价标准共同、划一,违背了幼儿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等特征;最后,偏重量化方法,忽略定性分析,不利于真实、深入地反映幼儿发展状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更多强调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并指出“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要“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
评估团队对上海市闵行第四幼儿园小、中班的280名幼儿进行了PCDP(Psylife Child Development Profile)幼儿发展评估。其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以及学习兴趣评估,各获得了275个有效数据,本研究侧重对艺术领域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二、文献综述
近十年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日趋成熟,但总体上还是注重理论研究,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方面的研究较多。通过梳理“幼儿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发现适合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应用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较少,可操作的评价实施过程成为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重点。
从幼儿发展评价中的参与者来看,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幼儿发展评价仍以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为主,而教育过程中的三主体——幼儿、家长、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共同参与幼儿的发展评价。
此外,在对文献分析后,发现很多幼儿发展评价研究都比较关注评价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发展评价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它作为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反馈信息,起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评价观念逐渐形成,并从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到定性评价,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体现出过程取向的评价理念。是为幼儿发展而评价,对幼儿的发展做评价,在幼儿的发展中进行评价。1
评价作为一种导向机制具有激励作用。随着对幼儿发展评价的不断深入,对评价结果的后续研究会成为下一个研究热点,这也给幼教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
三、研究现状与原因分析
1.研究现状
(1)小、中班幼儿发展领域目标达成情况
从整体来看,小班幼儿在各领域的平均达成度为66%,整体情况一般。从领域均衡的角度来看,目标达成度最高的是语言领域,最低的是艺术领域,分别为76%和53%,达成度差值>15%。在一定程度上,幼儿园课程均衡的情况有待提高。从年龄段均衡的角度来看,小班目标达成情况相对较高,中班的目标达成度相对较低,分别为71%和62%,达成度差值<15%。在一定程度上,幼儿园各年龄段课程均衡的情况较好。
总体上,小班幼儿整体水平较好,他们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的平均达成率为71%,较为理想(见图1)。
(2)小、中班幼儿艺术领域目标达成情况
在11个板块中,小班幼儿除了B10-“感受与欣赏”和B11-“表现与创造”板块的达成率低于60%之外,其余9个板块的达成率均70%及以上(见表1)。
中班幼儿整体发展则有待提高,他们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的平均达成率为62%。艺术领域B10-“感受与欣赏”以及B11-“表现与创造”板块的目标达成率不足60%,需要加强关注(见表2)。
针对幼儿艺术领域的薄弱点,幼儿园通过对艺术领域的发展评价数据的综合分析,也给幼儿园后期开展艺术课程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发挥艺术教育的价值,培养综合性的艺术智慧和艺术能力,在幼儿园已有的课程实践基础上,再次寻找突破契机,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化园本课程探索实践。
2.原因分析
“二期课改”的新理念向幼教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从教育理念到实践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若教师不能适应教育新发展的要求,则会影响课程的深入发展。
(1)教师艺术活动的设计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在主题背景下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还不够,所以在活动设计中目标的制订与环节构建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一,从教学形式看,教师在艺术类活动中传授式课程相对较多,互动型、体验型课程内容相对较少,对艺术领域中音乐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比较薄弱。许多教师艺术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创意,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主导的教学内容,教师习惯于“示范—模仿”为主的教学形式,其空间、思想得不到自由表达或创造,不能实现艺术活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其二,从艺术课程的组织形式来看,教师在组织艺术活动时基本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缺少创新;在美术活动教材的使用上,有50%以上的教师选择使用现成的“米罗可儿”材料包,而没有与二期课改的新教材进行有效融合。
如在音樂教学活动中,教师弹琴少了,而更多依赖软件中的现有音乐素材,而软件的最大弊端是重复与单一,对幼儿的创新表现表达有很大的制约。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反复机械地练习基本动作或基本动作组合,再逐步地学习舞蹈的基本结构,最后再将全部的舞蹈动作连贯起来配上音乐伴奏进行表演。在幼儿完整连贯表演前,往往会陷入厌烦、苦恼与疲惫的困境中,教师也因身心疲惫而降低工作热情。
(2)教师“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存在缺失
教师在艺术活动中缺乏观察、理解与分析幼儿的能力,部分教师将艺术教育异化为模仿教育。这种观念导致教师在艺术教育上只注重技巧,对作品的完整性任意分割,对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对于幼儿的作品,往往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把握不好评价的标准及重点。长期受到这样的评价导向,幼儿就会产生盲从心理,往往将教师的评价作为唯一标准,从而逐步丧失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也将在无形中消遁。在评价中,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态度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四、研究启示
幼儿园最初以“新乐”概括园所课程文化的特征,为进一步提炼园所课程特色、丰富课程内涵,我们将“新乐”一词优化为“乐新”,寓意“乐于创新”。“敏思”一词来源于幼儿园的简称“闵四”。“乐新敏思”创艺特色课程的构建重在探索开发,贵在坚持实践,旨在实现从特色课程向幼儿园整体优质发展的跨越。
1.基于诊断——确立儿童视角
幼儿艺术领域的目标达成率中“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达成率不足60%,根据幼儿在艺术领域中的薄弱点,幼儿园着手完善园本艺术类特色课程,建构优化园本“创艺”课程就是幼儿发展评价带给我们的启示。
“立德树人”及核心素养导向的学前教育,让幼儿园开始探索如何评价幼儿艺术领域表现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如何实现核心能力培养在幼儿园的“落地”问题。这对艺术领域能力及素养的研究实践提出了可界定、可测评、可调控、可培养的要求。
(1)调动感官,感知体验
从数据结果来看,48%的小班幼儿对自然界好听的声音并不敏感,选择了吵闹杂乱的声音;45%的中班幼儿对声音特点的辨识度相对较低,对常见乐器声音特点感知较弱,基本无法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67%的中班幼儿无法立即发现画面风格的不同,对艺术作品的风格特征关注较少。
在增加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同时,可让其注意倾听和欣赏自然界中好听的声音,培养他们对这些自然界声音的喜爱。例如,利用多种声音的素材让幼儿对周围的声音进行辨别,发现自然界中的鸟声、风雨声等。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并进行模仿体验。
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是一种以听觉为主,并伴随着视觉、动觉等多种感知觉为一体的审美过程。运用肢体语言进行音乐故事创编,他们的审美想象在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基础上不知不觉产生,而造型美丽的道具更是重要的添加剂。
(2)借鉴经验,模仿理解
从数据结果来看,78%的幼儿对动物的动作形态熟悉程度较低。可能出现的原因是,平时较少进行动作模仿,日常观察能力需加强;53%的幼儿对基本节奏的感知度有待加强。可能出现的原因是,存在指令理解问题,图谱理解能力较弱,无法立即将听到的节拍对应到水果代表的图谱中。
建议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体验,并尝试用动作或其他的方式表现。如,模仿不同植物的造型,观察常见动物的动作特点,提供不同的音乐材料进行表演(例如,小动物过桥、猪小弟操)等。还可以提供丰富的音乐材料,利用多种乐器(例如小鼓、铃铛),跟着音乐、看着图谱演奏;通过学看简单图谱,分辨强弱拍节奏的不同。
2.基于理念——关注教育策略
园本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基于“乐新敏思”课程理念的引领,是“快乐、创新、灵敏、善思”幼儿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实施途径,旨在帮助幼儿学会创新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幼儿发展评价有助于教师建立明确清晰的目标意识,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及选择适宜的教育策略。
(1)视听联觉策略
在音乐、美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描述,辅之以形象化的影像手段等,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创造审美意象。
对于小班的幼儿,更加直观的视听联觉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在音乐、美术活动中的表达和表现。在美术活动中,直观的图片能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帮助幼儿观察,为之后的绘画创作进行铺垫。但素材的选择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不仅要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要适用于活动的需要。
(2)直觉赋形策略
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将自己的理想、志趣、性格、情感等直接移注于物,通过想象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是幼儿心灵的赋形活动,最终成为一种形象化的审美意象而不是概念。这样的审美感受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
(3)音画互译策略
在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升感受和表现创造水平,将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转换角度进行演绎,实现对艺术作品内容的“升华”,达到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互相“翻译”的功能。
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绘画是凝固的空间艺术。美术与音乐“拉手”可以使活动增加艺术感染力。通过听、想、说、画,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调动多通道表现对艺术的理解。
(4)累进教学策略
在音乐、舞蹈的教学中,从舞蹈的大轮廓开始,尽早引入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和被象征的内容因素,尽早地配合以完整的音乐,并随着幼儿对前面出现过的要素的掌握,逐步地加进新的要素,从而使舞蹈的形象逐步丰满细腻。它具有审美享受的特征,更容易引起师生的积极投入。通过音乐和舞蹈动静结合的双向教学方式,唤起幼儿喜爱音乐的天性和本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想象,从而更愉快地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
“创艺”园本课程的实施遵循一个核心要求,即学会方法,与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方向呼应,通过课程培养幼儿在艺术领域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
3.基于目标——聚焦核心素养
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对各年龄段目标进行分解,旨在让幼儿运用已有的表达表现技能,在感受与欣赏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碰撞、智慧对接,产生更多的灵感与创意,并融会贯通,运用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在园本艺术课程内容框架设计过程中,我们试图依据课程目标,梳理原有美术、音乐课程教材,从“幼儿年龄段特点分析、课程实施,以及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层级目标”等方面进行课程内容框架设计。解读审美素养,分解艺术课程中的各相关要素的内容点,重整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审美素养的“基础课程+特色课程”课程框架体系。
4.基于改进——推进课程审议
随着课程园本化的推进,需要对课程进行审议,旨在使教材更具适宜性和有效性。在实施“园本化”的课程中,我们开始思考:课程审议审什么?怎么审?为什么审?
首先,审主题及教材——理顺逻辑,厘清主题脉络;其次,研儿童——把握核心,链接经验;再者,寻路径——优化内容,架构主题网;最后,联经验——梳理主题,建立资源库。
课程审议,让教师明白原有教材中的“为什么”,儿童已经“有什么”,课程实施时要“做什么”。在主题审议中,我们需要联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核心经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考虑审议的内容。审议内容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儿童以怎样的原有经验进入主题,以及在主题中能够发展哪些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水平有目的地推进。因此,主题审议一定要基于儿童的发展需要,结合《指南》中儿童的发展目标。
幼儿园设立每周一次专门以欣赏、表现与创造为主要形式的创艺活动,可以是主题背景下的新课程内容,也可以是生成的内容。每月一次的“创意俱乐部”活动,开展以园区特色项目为主的课程体验活动,如“繪本演绎秀”。根据课程目标制订相关的特色课程活动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让幼儿发挥各自所长,大胆交流,共同感受和分享快乐。
利用幼儿发展评价数据,去关注每一位儿童个体的微观表现,重新构建教学评价方式,进而提升教学活动,从依靠经验评价转向基于数据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不再是经验式的,而是可以通过大量数据的“归纳”,找出教学活动的规律,更好地优化、改进教学过程。通过数据技术手段,记录教育教学的过程,实现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这些数据也可以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促进和优化教学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