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凤
摘 要: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当前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儿童逐渐增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考虑到我国在此方面的实际情况,当前有必要对感觉统合失调的治疗进行深入研究,以完善的感觉统合理论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指导,在课堂准备活动和体育游戏中合理融入感觉统合理论,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活动,促使感觉统合理论和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为小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此阶段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感觉统合失调症;感觉统合训练;小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1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83
感觉统合训练,通俗来说就是在分析和处理学生感觉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其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反应,从而实现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而体育教学是在课程标准下所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培养优秀品格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总有一些影响体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因素,尤其是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学校和教师也不够重视,从而对学生体质发展和课堂有效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前小学生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度不够
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小学生在体育教育上并未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潜意识中认为文化课远远比体育教育更重要。不仅学生这样认为,很多家长也认为体育课程是无益的,甚至还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加之其他课教师占用体育课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从而也就导致学校的体育课形同虚设,没有意义。现阶段,虽然教育部已经将体育作为一项加分科目,但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仍然没有达成,不重视体育课的现象已经成为普遍性的问题。
(二)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不当
在体育课上,大多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教师口头传授的,在具体实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而在羽毛球、篮球等体育项目中,实际教学时教师只是简单示范相关动作,然后组织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没有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不会开展体育训练,而是随意玩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采取忽视态度,最终导致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体育课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体育设施不完善
当前,学校体育课的安排比较少,每周只有1-2节课,而且学校内的体育活动场地也相对较小,体育设施不完备,一些体育设备破损后不能及时更新,从而导致体育课很难顺利进行,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环境,原本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也会失去对体育的兴趣和动力,为体育课的开展造成很大阻碍[1]。
二、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体育课堂的策略分析
(一)促使体育教学目标和感觉统合训练目标的结合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技能的掌握、体质的增强以及行为态度的转变上,并不是认知性的积累就能实现的。单从这一方面来看,体育课与文化课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以各种运动方法为主的身体练习和活动性游戏成为体育教学的关键,对课程技术技巧、负荷以及运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感觉统合训练和体育课程的有效融合,教师就要将丰富的体育游戏活动利用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技能,提升动作灵敏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利用运动过程中身体和器械、场地等的相互作用,促使学生综合各感官接受刺激,锻炼视觉、触觉、运动知觉等方面的能力。具体来看,绝大多数的感觉统合训练都属于体育活动的范畴,二者的融合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在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感觉统合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体育教学目标和感觉统合训练目标进行结合,让学生在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心智发展的目的[2]。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刺激输入
每个学生身体部位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为其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这样变化的感觉系统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功能。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多观察学生们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感知觉变化,通过对其前庭平衡感、触觉反应、身体状态等情况的全面分析,结合具体反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体育竞技项目,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合理设计感官综合训练,对学生进行最优输入刺激,促进学生感觉统合协调发展。
1.加强前庭运动觉输入。前庭刺激主要目的就是引导身体对环境中的距离和空间位置进行直觉判断,增强人体肌肉张力的适度性,促进身体平衡,最终达到协调紊乱神经系统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在感觉统合训练中锻炼学生的前庭运动觉输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①线性运动和旋转运动进行;②动作速度的快慢;③主动运动时的阻力。一般缓慢的、有规律的前庭刺激可以给人安定的感觉,而快的、不规则的摇摆或晃动会让人产生紧张、兴奋的感觉。不同的“接收器”会收到不同形式的感觉输入,可以在充分考虑“接收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运动,尤其对于前庭刺激输入不足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摇晃和加速度的运动,如:抱着球走平衡木、俯卧滑滑梯、青蛙蹦运动等,以增强身体对感觉讯号的敏感度。
2.加强触觉输入。触觉刺激主要就是为了促进人体触觉神经系统的发展,让个体触觉有一个良好的感受,以强化身体各部位的触觉反应。一般来看,触觉输入包含着非常多的形式,如深度触压、轻触以及区辨触觉等等,部分研究中提到,重压可以表现出一定的安抚效果,轻触威胁性较强,给人一种警觉性,而区辨触觉与身体直觉和动作有关。此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触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