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介词“随”和“随着”比较探析

2021-08-09 09:52赵志清
现代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义项用法

赵志清

摘  要:利用CCL语料库,对“随”和“随着”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随着”虽然由“随”派生而来,但二者在现代汉语中已有了初步分工。在语义方面,它们都不倾向于表示“依据”和“同时”,“随”主要表示“跟随”义,而“随着”主要表“条件”“跟随”和“方式”;在表“同時”义和“任凭”义方面,“随”和“随着”存在互补现象,即“随着”不表“任凭”,“随”不表“同时”。在语用方面,“随”经常与“而”“之”等成分共现,用于成语、固定结构或接近固定的结构中;而“随着”并不经常与这些成分共现,也很少用于成语或固定结构中。

关键词:“随”;“随着”;义项;用法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介词“随”是由古代汉语动词“随”经过虚化而产生的,而“随着”则是由现代汉语介词“X”加词缀“着”派生而来的。总的来看,汉语母语者对二者很少产生混淆。但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由于字典的解释并不充分,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随”没有作为介词的义项,“随着”也只有一个作为介词的义项“跟着”[1](P1252—1253);同时,汉语教材也并未对二者进行全面的辨析。因此,“随”和“随着”往往会对汉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困扰,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它们的正确用法。有鉴于此,本文将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对“随”和“随着”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梳理二者在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随”和“随着”的研究主要是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展开的。历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随”的语法化的探讨上。马贝加指出,“随”的“跟从”义始于先秦时代,之后又有了“依据”义,而《尚书· 禹贡》“随山刊木”中的“随”,则处于动词和介词转换的临界点[2](P69);吕建军认为,介词“X着”是由介词“X”加词缀“着”派生而来的,“随着”和“随”也是如此,且介词“X着”可以由介词“X”推知[3](P115);吴波考察了“随”的虚化过程,作者认为,随着“随N+VP”的大量使用,“随”逐渐由动词转化为介词[4](P42)。

共时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随着”的意义及其后接成分的探讨,如朱其智考察了“随着”与“越来越A”的同现情况,作者指出,“越来越”格式与代动词“来”都产生于清代中叶,从民国时期开始,“随着V”开始与“越来越A”同现[5](P66);黄燕青从中日对比的角度,指出“随着”主要表现为六个义项,并探讨了各个义项的语义扩展机制,作者认为,在语义扩展的过程中,“随着”的动词性削弱,介词性逐渐加强[6](P109)。二是从汉语教学角度出发进行的探讨,如方清明分析了“随着”的句法、语义特点,作者指出,“随着”从句具有背景化作用,语法化程度较高,在使用中,它的语法意义、结构限制都颇为复杂,可确定为二语教学的优先项目,并基于“深入浅出”原则给出了具体教学建议[7](P8);应玮、骆健飞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留学生使用“随着”产生的偏误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与“随着”相关的VP结构、“的”的使用、与其他近义词的混淆偏误较为突出,并通过分析“随着”的句法、语义和韵律特征,阐释了偏误原因并提出教学建议[8](P95)。

可见,学界对介词“随着”的研究相对充分,尤其是对“随着”的产生、语法意义和扩展机制,以及它与“越来越”等结构的共现等方面,都有不少新的见解。不过,目前对现代汉语介词“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专门针对“随”和“随着”进行的比较研究更是罕见。本文拟采用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对“随”和“随着”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使用情况,二者的意义和用法是否存在交叉,以及句中与它们共现的成分是否有不同特点等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

二、“随”和“随着”使用情况的考察

按照黄燕青的观点,“随着”共有六个义项:跟随义、任凭义、依据义、方式义、同时义、条件义[6]。下面,我们就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

(一)“随”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利用CCL语料库,我们从现当代散文中选取了余秋雨、张炜等作家的作品(共约50万字),对“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研究共得到包含介词“随”的用例58个,其中,表“跟随”义的“随”最多,占用例总数的48.3%。例如:

(1)早在七月我面临一种选择——或者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香港进行文学交流活动,或者随中国电影家代表团出访日本。(梁晓声《感觉日本》)

(2)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3)那么多人抢着上香,香炉前能挤开几个人呢?后来我随大人去烧过头香,才知道这里也有窍门。(邓友梅《无事忙杂记》)

例(1)~例(3)中,“随中国作家代表团”“随中国电影家代表团”“随几位作家”和“随大人”中的“随”,都表示“跟随”,而且“跟随”的对象都是“人”。

表“条件”的“随”共有6个,与表“跟随”的“随”相比,数量显著减少,占用例总数的10.3%。例如:

(4)她们大半都玩牌,先是梭胡,随时代发展变为麻将。这些,孩子们都不能掺和。(邓友梅《无事忙杂记》)

(5)现在那些四川将士的儿子是远在我们总后方的四川,当然还不会给敌人带去训练,可是也当然熟悉《说岳传》里的故事,多数正预备随一股向外的潮流而涌到前方来,也许一部分已经涌到前方来了,以后当然还要源源不绝的涌到前方来呢。(卞之琳《长治马路宽》)

黄燕青指出,“条件义”表示“在这个条件的影响下,产生了谓语所表示的结果”[6](P111)。例(4)中,在“时代发展”这个条件的影响下,产生了“麻将”这个结果;例(5)中的“一股向外的潮流”导致的结果是那些四川将士的儿子“涌到前方来了”。

表“方式”的“随”共有6个,占用例总数的10.3%。例如:

(6)这小船系在岩边,我一个人坐在上面,倒也丝毫没有惧怕——纵然随水飘了去,父亲还会将我找回来。(冰心《海上》)

(7)然而在刮大风的时候,若是你有勇气上景山的最高处,看看天安门楼屋脊上的鸦群,噪叫的声音是听不见,它们随风扬,直像从什么大树飘下来的败叶,凌乱得有意思。(许地山《上景山》)

例(6)中,“飘”这个动作所采用的方式是“随水”,它的发生是在“风和流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进行,具有服从性、同时性特征”[6](P111),因此,该句中的“随”表示“方式”;和例(6)类似,例(7)中“鸦群”的“飞扬”方式像“大树飘下来的败叶”,“飞扬”的动作和“风”具有同时性。

表“任凭”的“随”也有6个,占用例总数的10.3%。例如:

(8)在花香的春夜也好,雷电风雨的夏夜也好,萧萧风唧唧虫鸣的秋夜也好,深冬大雪夜也好;月白如水的时候,一夕数惊的时候,别后重逢,都随你;请你谈,作彻夜的谈。(吴伯萧《夜谈》)

(9)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例(8)、例(9)中的“随”,都是“任对方处置”的意思。因此,这两例中的“随”都表示“任凭”。

表“依据”的“随”只有2例,占用例总数的3.4%。例如:

(10)顶上亦有云气盘旋,时开时合,峰尖随之而显现。南峰独高,坳里横一团鱼状的云。(俞平伯《湖楼小撷》)

(11)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朱自清《绿》)

例(10)中,“峰尖显现”所参照的依据是“云气”;例(11)中,“摇荡”这个动作发生时所参照的依据是“潭水的绿”。因此,这两个用例中的“随”均表示“依据”。

这次考察没有发现“随”表“同时”的用例,但发现包含“随”的固定结构的用例10个,占用例总数的17.2%。例如:

(12)别人看得眼红起来,纷纷效尤,打到孔老二,消灭方块字,语不新奇死不休,弄得后来连先生也觉得新多不奇了,我就立刻随风转舵,照旧骂秦桧严嵩狼狈为奸,又落得一个物以稀为贵。(苏青《烫发》)

(13)后来又迁来一群监修飞机场的工程师,几位太太,一群孩子,一种新的空气亦随之而来。(沈从文《绿魇》)

(14)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例(12)中的“随风转舵”、例(13)中的“随之而来”和例(14)中的“随时随地”,都已成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或相对固定的短语,“随”也已经固化为成语和固定短语的一部分。

这次考察还发现,“随”经常与“而”“之”等成分共现,这类用例共有13个,占用例总数的22.4%。例如:

(15)基本的劳役是要负担的,但东北的气候使得一年中有很长时间完全无法进行野外作业,而且管理者也有松有紧,有些属于株连而来的对象或随家长而来的儿孙一辈往往有一点儿自由,有的时候、有的地方,甚至流放都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

(16)到北京后,虽然母亲的影子还时时闪上心头,而且还有和母亲一般慈爱的老父,乡思却随年月而逐渐冷却。(李霁野《三幅遗容》)

(17)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例(15)~例(17)中,都出现了“随”的共现成分“而”“之”,例(17)中还出现了“随之而……”的表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当“随”与这些成分共现时,相关表达往往接近固定结构。同时,例(5)、例(10)、例(11)、例(13),也都出现了“随”与“而”“之”的共现。

(二)“随着”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与“随”的考察过程类似,我们在CCL语料库的现当代散文中选取了余秋雨、张炜等作家的作品(共约50万字),对“随着”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研究共得到包含介词“随着”的用例106个,其中,表“条件”的“随着”最多,占用例总数的30.2%。例如:

(18)我天天讲上海话,后来随着我生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则开始把普通话作为交流的基本语言,余姚话隐退得越来越远,最后已经很难从我口中顺畅吐出了。(余秋雨《乡关何处》)

(19)资本主义制度是随着罪恶的贩卖黑奴行径兴起的,它也将随着黑色人种的彻底解放而告灭亡——曾经是当时世界上对黑人解放运动最响亮的支持。(张承志《真正的人是X》)

(20)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注意到艺术的神秘的力量。(张炜《融入野地》)

例(18)中,“把普通话作为交流的基本语言”这一结果,是在“我生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条件的影响下出现的;例(19)中,“贩卖黑奴行径”和“黑色人种的彻底解放”分别引起了两个结果:“資本主义制度兴起”和“灭亡”;例(20)中,“年龄的增长”是“我越来越注意到艺术的神秘的力量”的条件。

表“跟随”和表“条件”的“随着”用例数量接近,共有30个,占用例总数的28.3%。例如:

(21)后来我又随着王剑虹、杨代诚到了上海,她们把我领到广大的领域里。(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

(22)母亲惊喜得哭了,我也不自觉地随着母亲啜泣。(李霁野《三幅遗容》)

(23)到柿子出了白茫茫的霜以后,我便在前面挽着祖父推着的手摇车,随着叔父祖父送柿子“上行”。(李蕤《柿园》)

例(21)中,“随着”的对象是“王剑虹”“杨代诚”;例(22)中,“随着”的对象是“母亲”;例(23)中,“随着”的对象是“叔父祖父”。

表“方式”的“随着”也有30个,占用例总数的28.3%。例如:

(24)有的评论者随着季节读书。他们这一段理所当然地多读了拉美,抬起眼看看,四周都像“拉美”。(张炜《仍然生长的树》)

(25)你还可以继续完成白天未完成的工作,就是休息吧,有三五个朋友地北天南地聊聊天。时间随着跳动的灯芯逝去了,大家这才恋恋地各自去寻一个无梦的睡眠。(凤子《灯》)

(26)微尘般的雾点,不时地随着微风扑到身上来,润湿得很。(冰心《海上》)

例(24)中,“读书”是在“季节变换”的作用下进行的,这个动作的发生具有“服从性、同时性”[6](P111),因此,这里的“随着”表示“方式”。与此类似,例(25)中,“时间的逝去”与“跳动的灯芯”具有同时性;例(26)中,“雾点扑到身上来”是在“微风”的作用下发生的,与“微风”具有同时性。因此,这两个用例中的“随着”都表示“方式”。

表“依据”和表“同时”的“随着”数量不多,分别是9个和5个,占用例总数的8.5%和4.7%。例如:

(27)一切都仿佛在一长串的噩梦中忽然睁开了大眼睛,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汽,而汗水被陽光照得一闪一闪的。(李广田《到桔子林去》)

(28)如果再有人对我说,俩人花钱不见得比一人多,我一定毫不迟疑地敬他一个嘴巴子。俩人是俩人,多数加S,钱也得随着加S。(老舍《婆婆话》)

(29)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老舍《北京的春节》)

例(27)中,“一明一灭”这一动作所参照的依据是“她们的脚步”;例(28)中,“钱”的增加取决于“人数的增加”。因此,这里的“随着”表示的是“依据”。例(29)中,声音(“炮声”)和动作(“焚化灶王纸象”)是同时发生的,因此,这里的“随着”表示“同时”。

考察还发现,经常与“随”共现的“而”“之”等成分,在含有“随着”的用例中并不多见,仅有5例,占用例总数的4.7%,而且共现成分只有“而”。例如:

(30)这种影响长时间都不能消失,更不会随着这个国家的解体而消失。(张炜《仍然生长的树》)

(31)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老舍《一些印象》)

(32)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苦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例(30)~例(32)中,均是“随着”与“而”共现;同时,在例(19)中,也有“随着”与“而”共现的用法。

本次考察未发现含有“随着”的固定结构。

三、“随”和“随着”使用情况的分析

根据上述考察结果可以发现,介词“随”和“随着”虽然有派生关系,但是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们的六个义项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随”和“随着”的六个义项分布情况

我们从图1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第一,在六个义项中,“随”和“随着”的分布并不均衡。就介词“随”而言,除了“跟随”义,其他义项所占比例都非常少,本次考察甚至没有发现表“同时”义的“随”,这使得图1中“随”的折线在“跟随”义之后呈现出“断崖式”下降。同时,表“跟随”义的“随”和含有“随”的固定结构的用例,共占介词“随”用例总数的65.5%,与“而”“之”等成分共现而接近固定结构的“随”也占到了22.4%。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在现代汉语中,介词“随”的意义和用法相对集中,即主要表“跟随”义,而且经常用于成语、固定结构或接近固定的结构中。就介词“随着”而言,它与“随”的情况则明显不同。其“条件”“跟随”和“方式”义的使用频次较高,三者合计占比达到86.8%;而其他义项的使用频次较低,共占用例总数的13.2%。

第二,本次考察未发现“随”表“同时”义的用例,也未发现“随着”表“任凭”义的用例,二者呈现出“互补”趋势。同时,在对包含“随”“随着”固定结构的考察中,我们并未发现含有“随着”的固定结构,而含有“随”的固定结构则占了一定比例(17.2%)。这些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已有了初步的分化。

第三,在表“依据”和“同时”时,“随”和“随着”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即数量都很少。其中,表“依据”的“随”和“随着”分别占用例总数的3.4%和8.5%,表“同时”的“随着”占用例总数的4.7%,而本次考察并未发现“随”表“同时”的例子。

四、结语

本文采用CCL语料库,对现代汉语介词“随”和“随着”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在具体使用中,“随”和“随着”都不倾向于表示“依据”和“同时”,“随”主要表“跟随”义,而且经常与“而”“之”等成分共现,用于成语、固定结构或接近固定的结构中;“随着”则主要表“条件”“跟随”和“方式”,并不经常与“而”“之”等成分共现,也并不常用于成语或固定结构中。同时,在表“同时”义和“任凭”义方面,“随”和“随着”出现了互补现象,即“随着”不表示“任凭”,“随”不表示“同时”。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随着”虽然来源于“随”,但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已有了初步分工。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篇幅,本次研究并未考察汉语学习者对“随”和“随着”的使用情况。可以说,对汉语本体的探讨和对汉语学习者的考察是相辅相成的。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将来如能结合第二语言习得方面进行研究,相信会得到更有价值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马贝加.方式介词“凭、据、随、论”的产生[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3]吕建军.介词“X着”与介词“X”生成的先后考察——兼议介词“X着”的形成[A].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一辑)[C].巴蜀书社,2008.

[4]吴波.动词“随”的虚化过程[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朱其智.“随着V”与“越来越A”同现研究及其历时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6]黄燕青.汉语的“随着”及与其相对应的日语表达方式[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7]方清明.介詞“随着”的句法、语义特点及教学策略探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

[8]应玮,骆健飞.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介词“随着”偏误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uí(随)” and “Suízhe(随着)”

Zhao Zhi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Abstract:With lack of a full explanation of “suí(随)” and “suízhe(随着)” which are two prepositions of modern Chinese by dictionaries and Chinese textbooks, although not hard for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to differentiate, they are always a confusing grammar point for Chinese learners. Using CCL corpu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wo prepositions respectively and then compares the meanings and usages of them. It finds out that although “suízhe(随着)”comes from “suí(随)”, their use has become divided in modern Chinese.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suí(随)” is mainly “following” and “suízhe(随着)” mainly “condition”, “following” and “way”. When the semantic meanings are “at the same time” and “whatever”, the two words show a tendency of complementarity. As to usage, “Suí(随)” is often used together with “er(而)” and “zhī(之)” and become a construction or idiom, while “suízhe(随着)” is not.

Key words:“suí(随)”;“suízhe(随着)”;semantic meaning;usage

猜你喜欢
义项用法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的”“得”“地”的用法
特殊用法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关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义项分合问题补议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