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提高作文水平的第一步

2021-08-09 05:28赵玲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4期
关键词:紫藤萝缝纫机外婆

赵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能真正彰显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孙绍振说:“文本解读与写作脱离,两者成为‘油与‘水的关系。”课堂阅读重在理解,忽视运用;写作训练以运用为主,理解为辅。要让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仿”是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将“油”与“水”的关系转变为“水乳交融”,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材不仅是阅读的示范文本,也是写作的重要示范文本。在写作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寻找写作教学中适合学生的范文,殊不知最好的范文就是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教师应全面挖掘文本中关于写作示范的功能,为以后学生的仿写训练提供有力的帮助。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仿写呢?一篇优秀作品,它的立意构思、材料组织、层次安排、表现手法、语言句式等多方面,都有可供借鉴模仿的地方。因此要对模仿的对象细心揣摩,敏锐地发现优秀作品在写作上可供学习借鉴的仿写点,然后实施仿写,最终达到形成能力、实现创新的目的。

一、仿句式

在仿写训练中,仿写对象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从学生视角选择仿写的对象,让学生在仿写中得到提升。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仿写”中的第一个练习是这样的:

《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提示:

1. 找出所选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

2. 想想你要描写一个怎样的场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以这个训练为例,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教师选择《安塞腰鼓》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找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分析。

【原文】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分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把喻体放在前面,用“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5组具象词汇,分别比喻舞者的“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这些抽象概念,使本体的特点鲜明突出,生动形象地将安塞腰鼓那质朴粗犷、火爆热烈的景象描摹得活灵活现。连用了5个“一样”、5个“是”,同时使用短句和分号,形成节拍鲜明、铿锵有力的句子节奏。而“急促”“飞扬”“蹦跳”“闪射”“强健”这些动词的运用,更将舞者的动作、神态、风采、声势,以及整个表演场面的震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描写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心灵也为之震撼!

其次,学生在朗读、赏析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仿写。仿写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来写,如“运动会”“合唱比赛”“舞蹈”“下雨”“赏花”等。

学生仿写例文:流水一样,是《渔光曲》的旋律;画笔一样,是江南女子的绣针;柔风一样,是曼妙的舞步;彩锦一样,是柔美的身姿;薄雾一样,是温婉的眼眸。

这是学生看了2020央视春晚《晨光曲》后所做的仿写。虽然只有60来字,但要调动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不少。阅读训练中,偏重对修辞手法的赏析,学生往往形成了一些做题的套路;写作训练中,学生的困难在于本体和喻体的确定。5个短句,可以看出学生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准确与得体方面的能力。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二、仿开头与结尾

学生写作时,开头和结尾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必要的释题、陈词老套、故弄玄虚,拐弯抹角、入题太慢,头重脚轻、盲目使用修辞,等等。实际上,教材中所有文本都在告诉着“开头结尾怎样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开头结尾,并进行仿写训练。

例如:仿寫《紫藤萝瀑布》的开头结尾。

【原文】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脚步,同时也起到了引出下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开头提到了“我不由得”,侧面说明了紫藤萝瀑布的美丽震撼人心,不由得吸引了“我”。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紫藤萝瀑布让“我”终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我”从紫藤萝花身上汲取了力量。开头和结尾也起到了对比作用,突出强调了紫藤萝瀑布对“我”的影响。

仿写例文:

开头:我突然被路边的一丛花惊呆了。

结尾:我轻轻地向这丛花招了招手,向着学校跑去了。

《紫藤萝瀑布》的开头和结尾还有一个特点是使用了独句成段的方法,独句成段的好处是干脆利落,入题较快,结尾或点明主旨或含蓄隽永,不拖泥带水。学生在仿写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写过的作文尝试用“独句成段”的方式重新写开头结尾。

《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各具特色,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要引导学生从教材的文本中学习开头和结尾的不同方法。

三、仿篇章结构

优秀作品在篇章结构方面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台阶》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感人故事,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文章的魅力又绝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的那种淡淡的凄楚与心酸,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也许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掌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这样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是以“台阶”为线索结构文章的,文章所写的主要人物父亲的许多表现,都是紧紧围绕“台阶”展开的。

记叙类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文章中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文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發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作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作暗线。一般情况下,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各种矛盾或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主题更加突出。

具体情节如表1所示:

从学生仿写的角度来看,可以学习把生活中的一个“物件”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叙写与之相关的人与事,表达某种情感。在表现“亲情”“师生情”“朋友情”的文章中常常可用这样的方法。

仿写例文:

你最珍贵

“嗒嗒嗒——”一大早,这缝纫机的声音就很不合时宜地回荡在我的房间里,惊扰了我酣甜的梦。我知道制造噪声的“罪魁祸首”就是外婆。

从我刚开始记事起,我的脑海里就一直存在着一台老式的缝纫机。那是外婆从故乡带来的嫁妆。某些日子的晚上,外婆用它缝补衣服时,缝纫机就“嗒嗒嗒”地响。我总是嫌它吵,所以从小不喜欢它工作。

直到有一天上历史课,老师提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不发达,缝纫机就是当时家庭梦想的“四大件”之一,我才开始对这件在我眼里并不是什么稀奇物件的“噪声机”有了一丝好奇。

回到家,我直奔外婆的房间,掀起蒙在缝纫机上洗得发白的罩子,仔细打量其他。我开始追问有关缝纫机的事,外婆对我这“破天荒”的热情感到又惊又喜。

她说,这台缝纫机陪伴她几十年了。以前她和外公上班挣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三口,于是外婆下班后靠帮别人补衣服、缝被套来补贴家用。缝纫机成了她得力的助手。因为生活拮据,一年到头也买不起一套新衣服。如果衣服裤子坏了,缝补好就接着穿。有时候,心灵手巧的外婆会用缝纫机把别人不要的破布头拼凑成小小的布料,给自己的孩子做件小花袄。缝纫机就是那个年代外婆家生活“开源节流”的依靠。外婆叹了口气接着说,时代在发展,年轻人的衣服也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一样日新月异,缝纫机已经用不上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一次我弄坏了心爱的礼服,舍不得换掉,于是去找外婆,希望她能有好主意。

外婆微笑着接过礼服,转身走进了她的房间,坐在了缝纫机前。不知过去了多久,窗外已是繁星点点,檐外熟睡的月儿,散发出淡淡的光,透过窗户洒在缝纫机上,与橘色的台灯灯光一道,交汇出格外柔和的光芒。外婆弓着腰,脚时急时缓地蹬着踏板,不时扶一扶老花镜,凑近送料牙和机针,生怕哪里线走歪了。“嗒嗒嗒——”熟悉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我却不觉得嘈杂,而是觉得它好像温柔的歌声把我引入梦乡。次日醒来,我看到了和刚买来毫无二致的礼服。我拿着礼服翻来翻去,却很难找到缝补过的痕迹。我开心地笑了,外婆也笑了,眼角的皱纹却更深了。

那一针一线、一起一落、一声一响,显得如此珍贵。

这篇文章以“缝纫机”为线索,叙写了缝纫机在过去和现在为家庭立下的汗马功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奶奶对家庭及亲人的爱与责任。因为有“缝纫机”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显得结构紧凑,情感表达也比较饱满。其实,在初中学生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往往存在着凝聚了爱与责任、幸福与快乐的“物件”,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分析教材中使用了线索的文本,通过仿写训练,掌握“一线串珠”和“双线索”结构文章的方法。

四、仿写作方法

初中学生写文章,往往偏于重叙事而轻写作方法的使用。在仿写训练中加强学生对写作方法的仿写,一方面可以夯实阅读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仿写写作手法首先要明确写作手法有哪些,在哪些文本中有体现,如表2。

表2统计的只是统编教材中一些典型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每一篇文章都有着独属自己鲜明特色的写作手法,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根据文本特点教授写作方法并根据学情选择适合的仿写对象。

总之,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仿写只是写作入门的途径之一,想要真正把文章写好,还有待自己进一步的创新。仿写是为创新做准备的。矛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过此一步,则本为向上的垫脚石‘模仿就转而变成绊脚石了。”我们应该遵循“模仿”到“创造”的规律进行写作教学。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紫藤萝缝纫机外婆
老屋·缝纫机
破耳兔
唠叨的外婆
美丽的紫藤萝
外婆的钱
重庆筹建缝纫机博物馆
紫藤萝瀑布
外婆回来了
紫藤萝
缝纫机也玩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