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渡人

2021-08-09 01:56罗霞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4期
关键词:华坪张桂梅师者

罗霞

再次冲上热搜榜,是今年“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上,面对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访谈,张桂梅校长一句“我会不会失约”,让无数观众泪目;元宵节前,她坐着轮椅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章,再度引发观众担忧。明知体弱多病,仍在不断透支生命,拼尽全力让贫困女孩过得“比自己好”。许多网友深为她而感动,并称之为“圣者”。

张桂梅对于云南教育界并不陌生。从普通教师、儿童福利院“妈妈”到华坪女高的校长,她选择教书育人这条路一走就是40年,从城镇走向乡村,越走越远,从不回头。据说,在华坪县档案馆,存放着张桂梅的230多件荣誉证书、奖章、奖状等,它们后面都浓缩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只是,荣誉没能替代告别聚光灯后,她回归校园的琐碎过往,仍在为学生的成长付诸心血。

从办学之初筹资“化缘”,翻山越岭动员辍学女孩重返校园,到披星戴月用小喇叭唤醒梦中的学生,晚自习到点关闭教学楼里最后一盏路灯。年复一年,张桂梅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着学生成长。因提供全免费教育,生源非择优掐尖,起早贪黑以时间换分数,华坪女高并未摆脱“苦学”的自我施压。只是,不同于“高考工厂”强化应试的“利益硬核”,终结贫困女性的代际传递,是张校长纯粹的办学动力。12年光阴荏苒,近1800名学子得以圆梦校园并展翅飞翔,“教育奇迹”在大山深处变为现实。

奇迹不仅是成功升学,为学生植入“红色基因”、点亮理想之光,才是张校长办学目标最完美的诠释。毕业学姐捐出第一笔工资资助学妹,考取研究生深造的学子光荣入党,师范毕业重返母校甘当代课教师,类似回馈社会和国家的选择,正是华坪女高千锤百炼、潜移默化的价值取向。不久前,曾因对一个毕业生成为“全职太太”措辞过激,张桂梅把自己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她少有的“严厉”,或许失之偏颇,却再次宣示着办学的初心。

膝下无子女,身后无财产,张桂梅倾其所有奉献办学,看似不近“人间烟火”,有人为此断言,华坪女高的教育模式难以复制。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张桂梅选择的生活状态,不是楷模的标配,但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心灵的互动,非机械操作可以转载、粘贴。而且,重视“未来母亲”教育,澜沧县多年前就开设“拉祜族女童班”有过尝试。华坪女高的成功实践,靠张校长用足够的爱心、耐力和信念去感染、去引领;更是全校师生锲而不舍的同频共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共同托举起改变贫困女孩命运的梦想和希望。

圣者,因知行完备、至善至美而为人仰视。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面对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陶行知先生把“教育救国”的目光延伸到农村和社会底层。他不惜脱下西装,辞去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为开办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躬耕不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被宋庆龄先生誉为“万世师表”。被冰心“供奉在心灵深处”的师者吴贻芳,曾执掌过金陵女大首任校长。面对教会学校和救国图存的培养目标差异,她以“厚生”为校训,注重学生人格、学问和道德养成,用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粗茶淡饭,严谨治学,吴贻芳一生淡泊名利,成就一批批蜚声国内外的杰出女性。

圣者渡人。教育是神圣的事業,需要陶行知、吴贻芳先生等教育先贤的卓识远见、责任担当,需要张桂梅校长执着育人的无私情怀,更需要师者从身边小事做起,精心呵护每一位学生。诸如,藏族聚居区志愿者教师,为寒风中孩子们被冻开裂的小脸抹上护肤品;曾经的班主任,为毕业多年意外受伤致残的学生“布置检查作业”。“不以善小而不为”,这些自带温度的举手之劳,同样绽放着师者的光芒,润泽学子健康前行。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华坪张桂梅师者
基于SWOT分析和钻石模型的云南华坪芒果产业竞争力研究
写给张桂梅的一封30万字长信
张桂梅:教书育人奉献所有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华坪女高的校训
女高校长张桂梅陷入“舆论风波”
大山里的女校校长张桂梅 我想改变一代人
华坪县鲜食玉米栽培新技术研究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