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兴刚
在2018年寒假,重庆的一些中学将金庸的武侠小说设置成阅读推荐书目,引起众多家长的不认同与迷惑,因为很多人认为武侠小说于中学学习无益。这个事件仅仅反映了部分教师对于阅读书目的不同观点,社会上众多中学都有鼓励学生阅读的习惯,这应当是社会对于阅读重要性的一种共识。而这种阅读之重要性,在浙江省的新高考试题当中也有相应的体现。新高考试题体现出来的对于阅读的重视,提醒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爱读书”习惯的培养。
一、浙江选考试题对考生阅读情况的重视
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之中所传达的信息是比较有限的,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要面对众多变化,仅仅依靠课堂中的知识自然不行,还要学会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即是要学会阅读,在没有学校等外在条件的约束之下懂得自主阅读。浙江新高考试题体现出了对于学生的这项能力和习惯的重视。
笔者将以2018年11月的浙江历史选考试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叙述这样的特点。统而言之,浙江省选考试题体现出了对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的考察和重视。
(一)对阅读广度的重视
例一:清代有《都门竹枝词》写到:“鼠尾钉头力不坚,竖觕(粗)横细四方肩。逢人便说欧公体,糟蹋欧公太可怜。……但将二两银交去,看戏何须问主人。谱得燕兰韵事传,年年岁岁出新编。……公会筵开白昼间,嗷嘈丝管动欢颜。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閧(哄)传四喜班。”据此判断
①京剧艺术的特点已经形成
②徽戲进京为京剧形成助力奠基
③戏曲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该竹枝词折射出“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例题中提到“到处哄传四喜班”,这是一个关键信息,清代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徽班进京,徽戏与汉戏融合了秦腔、昆曲等的相关元素,从而形成京剧。在选项①中,京剧的特点是“唱念做打”,这样的特点是在道光二十年之后才形成的。在选项④中,材料当中的“欧公体”只是作为相应的内容被提及而已,并不是在形容《都门竹枝词》的书法艺术。
例题当中提到了许多文化常识。清代的徽班“四喜班”、徽戏与其他戏曲的融合、京剧艺术的特点“唱念做打”、“欧公体”、“鼠尾钉头”等都不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鼠尾钉头”指的是中国古代对于衣服褶皱的一种绘画方法。这些内容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涉猎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对京剧的概况有一定的认识,需要对中国文化常识有比较广泛的了解,才能在做题时游刃有余。
(二)对阅读深度的重视
例二: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高中历史教学在中国近代史上往往是以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以及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作为主线的,很少提到欧美社会的社会弊端。材料中仅仅说到欧美社会存在弊端,但是没有明确表示其具体是什么。这种“弊端”是历史课堂主要内容之外的认识,也是比课堂主要内容更深入的认识,需要在课堂之外的学习中进行了解。
孙中山等人曾经在欧美生活过很长时间。在欧美的生活见闻之中,孙中山认识到欧美的社会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自由主义思潮之下,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不甚良好的环境之中,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比较显著,社会动荡很容易被引发。因此,“贫富分化”的弊病就与“平均地权”联系起来了。
这即是孙中山认识到的欧美社会的弊病,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贫富分化。学生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一定的认识,认识到欧美社会在当时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而这种弊病是孙中山等人在欧美生活的时候意识到的,从而能够快速地锁定答案。这种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独特认识,是高考试题重视学生阅读深度的体现。
高考试题不但考察学生阅读的深度,也要考察学生阅读的广度。这是对于以往“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一种改变。面对这样的改变,刷题、应试等方法将会受到弱化,而学生的阅读习惯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的压力比较大,学生在以往的教育中并没有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电子产品占据了学生许多的休闲时间。而且“由于大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并未重视课程教学过程却极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为了盲目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灌输式教学,并未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1]。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弱应试教育的影响变得愈加重要。
二、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美国学者Paul J.Silvia认为兴趣是一种情绪,是一种与好奇、探索和信息搜寻有关的情绪。
“兴趣来自于对事件的两种评价。第一个评价是事物的新颖性或复杂性,即事物具有新鲜的、出乎意料的、复杂的、难以处理的、令人惊奇的、神秘的或模棱两可的等特性。第二个是事物的可理解性,也被称为个体的因应能力评价,因为它关涉人们是否有技巧、知识和资源应付事件的评估。”[2]
Paul J.Silvia讲述的可理解性同时带有复杂性,指认知对象尽管复杂,但是依旧能够被认知主体理解。因此,是两种对事物的评价使得人产生兴趣,分别是新颖性评价和可理解的复杂性评价。因此,我们可以从阅读对象的新颖性和可理解的复杂性这两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提供具有新颖性的知识
在历史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信息,可以达到刺激的效果,同时在一定限度之内丰富了课堂内容。“课堂是师生分享智慧的场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以智慧点燃智慧。教师要以自己的思想力推动学生的思辨力、理解力、批判力,促使学生思潮涌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3]这提醒教师们应当在课堂中引用平时不会提及的新刺激,用智慧点燃智慧。张荫麟在其《中国史纲》中提到,《道德经》是秦汉之际历史演变的“预言”。老子说,“柔弱胜刚强”,柔弱的刘邦战胜了刚强的项羽;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秦朝狂风骤雨的政治使得它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灭亡了。诸如此类的“预言”还有很多,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这样的新的知识,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介绍了两本书籍。学生在这样的具备新颖性知识的刺激之下,提升了阅读的兴趣,增加了对《道德经》和《中国史纲》的好感。况且这里推荐到的《中国史纲》比较简单,浅显易懂,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另外一本书籍则字数不多,也很适合高中生。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中,王安石变法是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变法的内容比较枯燥,此时我们引入《泊船瓜洲》这首诗。这首诗是王安石离开江宁前往汴京进行变法途中所写的,“瓜洲”是江宁和汴京之间的一个地名,王安石途径此处并停下行船,“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位于江宁,可见他离开南京不远,“春风又绿江南岸”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对于变法的殷切期盼,最后其美好的期盼并没有实现。学生曾经学习《泊船瓜洲》时一般并不知道当时的具体背景,对诗歌的背诵使得学生长期以来对之仅留下简单枯燥的印象。这种对《泊船瓜洲》的解读对学生而言即是一种具有新颖性的刺激,激发学生了解自己平时熟悉的诗歌的具体历史背景的兴趣。
(二)设置可理解而有一定复杂性的学习任务
可理解和复杂性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它恰好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复杂性”意味着任务不能太过简单,“可理解性”意味着任务和问题不能太难,即是“难度适中”。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无趣,也不会因为任务困难而打退堂鼓。
笔者认为本文当中所提到的学生阅读的对象,应当是篇幅较大的内容,即书籍或有一定篇幅的文章。这样的任务不宜设置在课堂之中,因为课堂当中有一定的史料阅读,这些材料篇幅一旦扩大,就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压力倍增。
这样的观念最好体现在假期推荐阅读书目的任务中。学校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书目推荐,并且设置一定的任务。在教学当中要设置一定的时间来考察任务的完成情况,让有想法的同学积极表达自己阅读的收获,这样的任务也可以用纸质的材料来呈现。学生表达收获的同时也获得了挑战成功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任务难度适中的特点。
【注释】
[1]孟凤鸣:《新课改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创新研讨》,《学周刊》2020年第9期,第63页。
[2]张永忠,胡海青:《兴趣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发》,《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12期,第17页。
[3]杨兴仁:《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师与历史教学》,《学周刊》2020年第17期,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