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平 张利 丁轶建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学校体育”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教育界、体育界的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相关的提案、议案和建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学校体育工作在全社会得到更多理解与支持,从而得以更好发展的积极信号。
一、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全国两会上阐释的“什么是教育的真谛”引起热议。唐江澎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这“四个者”对应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再一次明确了体育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体育的原始功能本质上是增强人的生存能力,通过锻炼增强跑步速度、抗击打力、躲闪能力等,提升人们遇到地震、洪涝、泥石流等意外灾害时的自救能力。“一名中学校长,关于‘什么是教育的真谛的回答,能把体育摆在突出位置,这说明,在对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呼吁上,已经从学者、专家、社会精英扩展到了中小学校长的层面”[1]。这段“教育的真谛”在网上刷屏,引发了民众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和共鸣,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未来更有效地推进开展。
二、体育的地位是什么?
全国两会上,除唐江澎外,还有一些代表、委员也针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又一次提出“体育进高考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柴会恩提出“探索在高中阶段把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作为一种综合性评价,最终进入高考分数”;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建议“在体育教育中针对不同性别开设差异化课程”;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建议开展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活动,使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工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这些学校体育议题在两会期间引起关注,一方面得益于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和认知水平提升、学生家长对体育的价值和内涵的认知更加深入也不无关系。再加上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人们对体质健康愈加重视,营造了全社会更加关注学校体育发展的氛围。而在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体能堪忧的情况下,两会上的相關声音也自然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三、发展体育的目的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要求,但目前来看,全国的学校体育工作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如果不开展有强度的体育运动,只是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大脑,那么体育课就沦为了提升文化课分数的辅助工具。其实,学生体质下降与一些学校不敢大胆开展体育运动不无关联。由于担心发生踢足球踢断了跟腱、跑步时猝死等意外运动伤害,许多学校出于安全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虑,不开展强度高、有对抗性的体育活动,操化的、“温柔化”的、无对抗的体育课和课间操一度成为“主流”,甚至出现“学生课间十分钟不许出教室”的现象。但是,要想真正“野蛮其体魄”,体育运动就必须有强度、有难度、有对抗,也难免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学校在这方面绝不能“因噎废食”。应该认识到,体育课不是文化课的附属品,应当让体育回归其本质,真正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关调查表明,中国大约80%的孩子在放学回家之后就不再出门。相信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家庭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锻炼环境的改善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
当然,长期以来,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积重难返,关键还是在“评价”指挥棒。目前来看,只有动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才能更好地引起全社会真正重视学校体育发展,而随着学校体育越来越被整个社会重视,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多。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供稿)
参考文献:
[1]慈鑫.学生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 学校体育成全国两会热点话题[N].中国青年报,2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