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体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应仅关注应试技巧与学习成绩,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在朗读优秀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追求语言上的完美,长期坚持朗读,可以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体悟文章情感以及意境
语言文字比较抽象,但是其中却蕴含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依靠阅读很难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很好地将作品的意境与情感表达出来,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带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世界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意境。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通过朗读,可以带动学生投入情感,并联想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在大脑中产生立体化的景色,从而感受到文字背后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二)突出作品的韵律美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文学作品都具有韵律美,尤其是诗歌与散文,而这种韵律美只有依靠朗读方能表达出来,而单纯的阅读难以感受到这种美感。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荷塘月色》中用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亭亭的”“层层的”等叠词,使得文章富有音乐色彩,但是仅仅依靠分析文章,无法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只有朗读才能体会到作品的韵律美。
(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是文学修养的重要体现,在长期规范运用语言以及语言训练当中,所形成的一种直接、快速领会或者体悟作品内涵的能力,具有浓重的经验色彩。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朗读是一种多感官联动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甚至可以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作品产生感悟。同时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词汇,规范用语,从而使口语表达更加流利,长期朗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朗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流利且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是对朗读的基本要求,同时这也是朗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朗读对于识字、写作以及口语表达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关于朗读教学基本目标具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普通话。首先要按照拼音规范发音,声调、声母以及韵母必须读正确,不能受方言发音的影响;其次要注意多音字的正确读法,在不同文章中,多音字的读音以及含义存在差异,必须要保证正确发音;最后要注意轻声、变调、儿化音等语气词、音变词等读法,必须要保证符合汉语规范。(2)准确性。首先在朗读过程中要确保发音准确,没有错误读音;其次在朗读过程中不能随意减字、增字或者改字,不能随意颠倒字词句的顺序;最后在朗读过程中要正确断句,不能因断句不当而影响文章含义的表达,产生歧义。(3)流利。首先在朗读过程中不能重复读、不能磕巴、不能拖音唱读;其次早朗读过程中每句都要根据语法和句义正确停顿;最后要注意读出节奏感,句子和句子间要保持必要的停顿;(4)有感情。首先要保温作品的格调,领会作品的核心思想或者情感,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声音当中;其次在朗读过程中感情要充沛,全心投入,将自己带入作品当中。
三、培育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朗读教学水平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朗读教学水平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朗读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忽视朗读教学,同时教师的朗读教学水平也比较有限,这就导致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鉴于此,教师应着重提升个人朗读教学能力,首先加强对朗读教学的认识,充实理论基础。良好的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教师应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价值,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个人朗读教学水平的提升,平时要注意学习朗读的技巧以及方法,充实自身理论基础。其次教师要锻炼自己的普通话技能,标准的普通话是朗读的基础,教师要以身作为,磨练自己的普通话,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最后要锻炼自身的朗读技能,包括语速、停顿、重音、情感等,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进行范读,并且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
(二)设计完善的朗读教学方案
在开展朗读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设计完善的朗读教学方案,不能一成不变。按照文章的特点,教学方案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逐步深入式,要求随着教学的深入,在朗读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逐步深入。如《赤壁赋》的朗读,随着教学深入,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掌握正确的读音;第二阶段由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第三阶段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概述文章大意;第四阶段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第五阶段熟读文章并背诵。二是总-分-总式,要求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顺序朗读课文,揣摩文章表达的情感思想。如《故都的秋》的朗读,首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词,把握文章整体感情基调;其次逐段朗读,体悟文章的内涵,概述段落内容,逐步分析;最后把握文章情感变化,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三是方法目标式,要求根据朗读方法设计相应的目标,如《雨巷》的方案设计,教师范读的目标是让学生校正读音,体会情感变化;学生齐读的目标是熟悉诗歌内容,巩固生僻字词;自由朗读的目标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自己的理解。总的来说,不同类型文学作品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法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合理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文章情境,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以及情感变化,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根据文章意境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快速融入作品情境。比如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模仿古人朗读,摇头晃脑,抑扬顿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快速理解文章的含义。或者也可以进行配乐朗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时,可以选择恰当的音乐。在学习《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散文时,可以配上舒缓柔和的音乐,从而将学生代入文章描绘的环境中。二是由教师进行范读,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语感要好,同时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更为深刻,由教师进行范读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学生可以正确把握发音、停顿、重音以及情感。
综上所述,朗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具有极大促进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把握文章的思想以及情感表达,理解文章的內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J].课外阅读:中下,2012(020):59-59.
[2]赵庆礼.激发兴趣 抓住重点 读讲结合——语文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几点实践和思考[J].新疆教育,2013(008):8-8.
[3]董昌秀.活用媒体及朗读资源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02):45-46.
[4]陈惠微,翟子君.改进评价指导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J].师道:教研,2016,(003):65-65.
[5]刘笑铭.享受朗读 享受快乐 朗读录音——一种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9,(005):35-35.
刘华丽,安徽省涡阳县第二小学,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