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杰能
3月2日,奉新县干洲镇中心小学2021年春季开学典礼与以往不一样:学校精心组织了“学党史颂党恩”活动,学生们用舞蹈《在灿烂的阳光下》、诗朗诵《歌颂党》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用剪纸、书法、绘画作品喜迎建党100周年。当天上午,各班的开学第一课——开展“学党史颂党恩,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这是奉新县中小学校开展“四史”教育活动的一个缩影。红色引擎,领航发展,奉新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抓党建促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四史”教育,让学生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争做“红色”传人。
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
干洲镇位于奉新、靖安、安义三县交汇处,70年前,这里曾发生了彪炳史册的“干洲战斗”。干洲学校请奉新县委党史办主任熊正秋到战斗旧址现场授课,为学生再现那个气壮山河的战斗场面。
“1949年6月23日晚上9点多钟,敌军1600多人(是我军人数的15倍)偷袭我军前哨连。在副连长李森之的带领下,前哨连战士英勇顽强,与敌人进行了浴血奋战,战斗一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结束,全连70多名战士在这场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生命。”熊正秋的讲述缓慢而深情,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名学生。一名学生不解地问熊正秋:“我军的团部就驻扎在潦河对岸,为什么不来救援前哨连?”熊正秋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敌人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切断了前哨连所有的对外联系渠道,而且当时发大水,桥梁冲垮了,即使想救援也过不来……”
“听过熊主任的讲解,我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这么激烈的战斗,革命先烈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更加高大了。”干洲学校学生余子豪感慨地说。
奉新县红色资源丰富,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百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石溪苏维埃旧址、柳溪红军桥、干洲革命烈士陵園等红色景点,见证了发生在奉新县的一幕幕红色历史。奉新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功效,对广大学生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
奉新县农牧渔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部队农场。奉新县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利用原有的老建筑,还原部队营房原貌,修缮了禁闭室、仓库、办公室、会议室、理发室、阅览室、食堂等场所,新建了思政教育展馆。展馆利用四折幕投影技术,全景展示党史、新中国史、奉新人物志等内容,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基地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很多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听着工作人员的解说,观看着一幅幅承载着厚重历史感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宝贵的馆藏文物,共同追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屯垦戍边、劳武结合的光荣历史,唤醒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进取意识,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
构建“一校一品”大格局
冯川三小是在一口大荷塘上建起来的学校,该校深挖荷的文化内涵,打造“荷韵”党建文化品牌。奉新冶城职业学校以“部队文化”为育人载体,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形成了党建文化特色。分管学校党建工作的奉新县教体局党委委员段太勇介绍,为充分彰显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功能,县教体局党委全力打造“一校一品”党建文化,让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县各学校在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党建文化品牌的同时,大力推进“四史”教育。如阳光学校的党建“五部曲”、奉新五小的“水韵”、奉新县示范幼儿园的幸福党建、奉新二中的“三强三提升”工作法……党建文化百花齐放,“四史”教育多姿多彩。
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东风小学,在稳住教学质量的同时,素质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校长崔卫国说:“学校办学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三劲精神的文化引领。”
崔卫国介绍,“三劲精神”脱胎于长征精神、南下精神和农垦精神。东风小学的前身是省属西山综合垦殖场(后更名为东风垦殖场)子弟学校,创办于1958年。西山综合垦殖场由8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领头创办,首任场党委书记张阜民、场长彭振兴都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曾担任场党委书记的老红军毛彪参加过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王震、汪东兴等领导同志曾来该场视察、看望场里的老红军。坐落在学校旁边的东风综合垦殖场纪念馆是一部浓缩的垦殖场发展史。东风小学结合垦殖场的发展史,提炼出“三劲精神”,即敢想敢做有“闯劲”的精神、脚踏实地有“韧劲”的精神、勤学善思有“钻劲”的精神。
学校既组织师生到东风垦殖场纪念馆参观,崔卫国校长为师生解读农垦人那激情燃烧的垦荒岁月,又请垦殖场的老红军来学校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结合党建文化品牌建设,学校组织人员创作了校歌、设计了校徽、编写了校本课程,开展了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活动和“讲好东垦教育故事”系列活动,让“三劲精神”成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认同,从而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去年学校全面推广学生健身操运动,但当时全校没有一个教师懂健身操。老师们发扬‘三劲精神到网上查资料,领着学生从零开始苦学苦练。全校选拔了16名学生为‘三劲队员先行先学,学会后作为‘种子选手再到班上手把手地教同学。仅用一个月时间,全校的健身操活动就迅速推开了。”崔卫国说。
各学校在开展“四史”教育活动中,紧扣“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冯川三小校长余秋妹主讲《上高会战——苦竹坳战斗》一课时,精心备课,讲出了“奉新的味道”,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余涛说:“这堂课让我了解到家乡的革命斗争历史,我会更加热爱我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学生刘浩然也有同样的感受:“想不到这样一场战斗竟然发生在我的家乡,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我要向先辈们学习,在危难之际要为大义挺身而出。”
使用多种打开方式
在2020年疫情期间,奉新县教体局组织研发、录制了《长征路上的宣传员——彭家伦》《红军桥的故事》等6堂江西省中小学线上教学红色教育课程,述说“奉新革命史”,课件在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赣教云”播出后,好评如潮。
线上讲红色故事是奉新县开展“四史”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但线下的“四史”教育同样很精彩。
在奉新县,常年活跃着一支“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队伍,他们经常到学校讲革命传统教育故事,讲新中国建设故事,讲改革开放发展史,为学生们补足“精神之钙”。
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奉新县各学校注重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讲故事。李百玲老师把学生带到石溪苏维埃政府旧址讲“石溪红色政权回眸”。在参观旧址时,有学生问:“老师,赤卫队员是干什么的?他们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李老师为学生娓娓道来:“赤卫队是当时苏区的群众武装,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组建赤卫队,而在当时这既是非常秘密又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事情,因为他们身处白区。怎么才能招收到赤卫队员呢?副队长胡文池想了很多办法。有一天,他就在大门口熬了一锅粥,只要从这里经过的人都可以免费喝粥。他趁着别人喝粥的时候宣讲革命的形势和革命的道理,以及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几天下来,就招收到了70多名赤卫队员。”学生们都被老师声情并茂的红色故事深深吸引着。
她接着为学生讲起赤卫队员的故事:“在1934年的时候,红军部队驻扎在我们奉新百丈,石溪当地的赤卫队员去给部队护送粮食,在途中不幸被国民党部队发现,队长王盛经、副队长胡文池被捕了。敌人对他们严刑拷打,队长王盛经大腿以下的肉都被割去了,副队长胡文池的两只耳朵也被割掉。但他们信念非常坚定,没有出卖组织,没有出卖革命。国民党反动派迫于当地社会舆论压力,也因为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就将他们释放了。但他们落下了终身残疾……”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听过这个故事后,学生们眼中闪着泪花,其中一名男生深有感触地说:“革命先烈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甘愿接受血的洗礼和严酷的考验,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可歌可泣。”
让历史与时代牵手,广泛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让革命传统教育活起来,这是奉新县“四史”教育的又一特色。
奉新五小开展“三歌”(国歌、队歌、校歌)合唱比赛。演唱形式多样化,齐唱、合唱、领唱、朗诵加演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为比赛添彩。
2020年12月1日,冯川三小開展了声势浩大的“三旗飘飘爱国卫生”公益行动。在雄壮的歌声中,党旗引领团旗、队旗,副校长丁琳带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庄严宣誓:“我是奉新县‘三旗飘飘公益行动志愿者……”启动仪式结束后,他们分为两队到校园周边小区清理杂草和捡拾塑料袋、废纸屑……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脏活、累活争着干、抢着干。
像冯川三小一样,全县各学校不仅积极开展“三旗飘飘”活动,还广泛开展“红色阅读计划”活动,向学生推荐《红岩》《长征》《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书籍,推荐《闪闪的红星》《建党伟业》《党的儿女》《烈火中永生》等电影,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
在疫情期间,许多学校开展“我是抗疫宣传员”活动;在清明节期间,有的学校开展“清明祭英烈”网上祭扫活动;还有的学校开展“倡导节水优先,建设美丽奉新”等主题教育活动。
形式新了,效果就好了。奉新县中小学校形式多样的“四史”教育,唤醒了学生的红色基因,磨砺了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品格,赓续了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