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靖旺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其它科目知识的跳板,是师生必须共同提起重视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促进教师更专业的成长和促进学生更长远的发展为目标,师生应走出仅将目光局限在“教”和“学”本身的刻板思维,给予“评价”足够的关注,不断对学生“学”的效果、教师“教”的质量以及各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分析,进而结合分析结果调整“教”与“学”的方法,最终提高整体“教”与“学”的质量。
一、四维度明确内容与标准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是首当其冲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从“一致”的角度出发设计目标,不能只为了满足教师“教”的需要,更是要尊重学生“学”的需要。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此时,除了要分析教材和国家教育部门修订的课程大纲,还要平衡学生现实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与他们在互助中达成平衡,共同明确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二)设计教学策略。教师应与学生一同设计策略,并围绕策略引导他们学习,最终再对策略带来的结果展开分析。换言之,无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来说,让学生认识知识都不是最终目标,使他们知晓“知识源自何处?知识应用于何处?”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在设计策略时,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其通过制定策略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以此强化后续教育效用。
(三)明确教师定位。一直以来,在基础教育工作中,教师都扮演着“知识传播者”和“学生行为引导者”的双重角色,不仅肩负着向他们传授知识的责任,还需要对培养其个人素质负责。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环境中,教师应准确定位自身作为“非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并时刻对自身扮演该角色的“成功与否”进行自主反思。
二、正视学生角色
与教师应明确自身作为“非课堂主导者”的角色相一致的,学生需要明确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作为学生,应以何种态度去获取知识?”的答案,进而对自身“获取知识”的行为不断进行反思,最终在角色定位和行为的不断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
三、三模式评价课堂与教学
(一)教师自主评价。教师应将自己置于“学习者”的位置上,换位思考,想象“如果我是学生,这样学习模式我能不能接受?我又想通过哪种手段学习数学?”,进而围绕思考得出的结论,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二)教研组综合评价。1.教育目标评价。教研组应对各个教师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展开评价,考察目标是否满足大纲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进而对“不符合”的目标进行调整。2.授课内容评价。教研组应对教师想要讲授的内容进行评价,分析其层次是否分明、重难点是否清晰。3.教学方法评价。对于教师们选择的授课方法,教研组应从“是否满足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能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紧凑”“是否有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教师素养评价。教研组应对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展开评价,借此机会分析教师的教育基本素養。5.课堂效果评价。
(三)学生参与评价。1.自我评价。学生应充分调动起自身主观能动性,反思自己在“学”的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主动发现并调整自身存在的不足。紧接着,在正确认识自己并明确了自身数学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大胆评价教师的“教”。在必要时,还可以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促进他们更好地为“讲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2.互相评价。要适当组织“生生互评”的活动,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分析,以“集思广益”提高评价效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视“教学评助一致性”理论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积极践行该理念优化教学与评价结构,进而逐渐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教学道路,以孜孜不倦的“互评”“互助”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