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付权
小学教育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根基所在,也是培育学生品质与素养的关键阶段,其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发展非常关键。然而,因为德育工作的观念、执行以及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令小学德育并没有实现理想的实效性,反而有所降低。
一、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现状
1.重视智育忽略德育
当前,在实际小学教学工作中,尽管德育工作日益被普及,然而,还有大量学校并未给予充足的关注,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均存在一定层次的“智育优先”观念,学校教学更加关注的,也是智育。以德育课程为例,很多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往往是敷衍了事,选取学识灌输的方式,个别甚至还将思政课“空出来”,用于其他用途。
2.德育活动重形式轻实效
在德育工作中,德育活动是其重要的内容,是对德育课程的一种补充与扩展,也是其德育工作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当前小學德育活动可谓是多种多样,例如小学生集体对纪念馆、革命圣地、博物馆等进行参观,于劳动节以及国庆节等一些特殊的节日进行德育宣传方面的活动等等。这些德育活动开展的多彩多样、热热闹闹,然而实际上,活动的形式化很是严重,主要是走个过场,并未真正获取实际成效。
3.评价机制不够完备
学校往往是通过德育课程施行效果开展德育工作的评估,而这种评估往往是利用测验考试的方式进行,这种评估方式很明显并不科学,也不够完备。这种考试与测验的方法,通常会令小学生产生德育同其他课程并无不同的认知,令其从潜意识将其视作一种知识与理论学习,更多是一种理论道德,并不会将其联想并融入至生活当中去,无法形成生活道德。
二、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应对策略
1.强化多方人士对德育的认知水平
实际上,德育工作并非教师一方人员的责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均对小学生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当强化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三方人士对德育的认知水平,并对其加以重视,结合三方的力量,在学校与家庭等对小学生影响较大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在学校层面,应当强化有关领导对德育工作的认知,走出智育为先的误区,将德育纳入至重点工作范围内,打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在教师层面,应当提升其德育认知,把德育工作融入至实际教学当中,做好指引工作,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德育素养。在家长层面,自身应当关注并支持德育工作,学校与教师也可通过组织家长会等各类活动协助家长创建正确教育观念,从而在家庭当中打造良好氛围。
2.详细规划德育活动
德育活动若想获取理想效果,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在设定目标方面,应当进行合理设计,不可过于高,也不可过于低,更不可过于空泛,应从活动的细节入手将目标细致化。例如,若设计活动目标为强化学生对于环保的认知,那么该项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过大,应当详细列出不乱扔垃圾、珍惜水资源以及不浪费食物等具体的内容。其次,德育活动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年龄情况,小学生年龄跨度相对较大,不同的年龄具备不同的特点,应当选取能够激起其兴趣的德育活动。最后,规划德育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周详,制定相应的机制、目标、计划等,讲方法、讲手段、讲步骤,同时,将责任布置到具体人员当中。
3.完善德育工作评估机制
完善德育工作评估机制可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建立兼具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评估标准,将德育工作实效性同学校素质评估、教师考核、教师评比等进行关联,同学校、教师等德育工作有关人员联系起来,提升后者对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小学生德育打造周全详细的相应评估细则,综合考量道德知识、行为观察、彼此评估等方面,也可通过令学生针对详细案例开展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估,把传统的测试评估朝着过程评估以及量化评估方向去转变,令小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能够实现全方位、系统性、客观性的综合提升。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