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承辉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主题单元。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包括小说在内的各类文学名著,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受篇幅所限,教材中选入的《桥》《穷人》《在柏林》等篇目都是短篇小说,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阅读小说的方法,但我们的教学不能仅止于此。我们应该做进一步的阅读延伸指导,让学生由学会阅读短篇小说向能够阅读长篇小说过渡。阅读长篇小说,不仅要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还应关注作品的语言特点,深入挖掘作品的内在含义,真正读通、读懂,把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落在实处。在《青铜葵花》阅读指导课中,我注意通过一部小说的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从而能够在小说阅读实践中加以应用,以下是我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一、情节的发展脉络和关键之处
阅读小说,首先关注的往往是故事情节。指导阅读《青铜葵花》时,可先让学生了解小说主要内容:这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下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我们要追问,是一个怎样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下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让学生说说葵花到青铜家的经过,再让学生知道,青铜与别的男孩相比,特别之处在于,因为一场火灾他成了哑巴。
了解故事的缘起后,再看目录,一至九章分别为: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树、芦花鞋、金茅草、冰项链、三月蝗、纸灯笼、大草垛。为了更好地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回顾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后,可让学生将故事内容概括为小标题重新排序,如:初相识、父身故、被领养、为照相、盖屋顶、演出戴、吃庄稼、为治病、伤别离。
课堂上,不可能将九章的故事内容全部读完,我们必须选择关键之处。第四章《芦花鞋》、第八章《纸灯笼》都把与故事情节有关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于叙述之中,条理清晰,意象鲜明,体现了对美好真挚情感的颂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重点阅读这两个章节,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部小说。
《芦花鞋》前半部分讲的是青铜、葵花兄妹俩上学的事。入秋后就要开学了,但青铜和葵花只能有一人上学,这是因为他们家太穷了,本来只攒够了让青铜去城里聋哑学校上学的费用,如果兄妹俩一起上学,费用是怎么都不够的。兄妹俩都争着把机会让给对方,无奈之下,爸爸妈妈只能同意青铜提出的方法,摸银杏决定谁去上学。其实,青铜是知道结果的,他打手势暗示“万无一失”,当确定是葵花去上学,“他还在笑,但已含了眼泪。他永远也不会说出这里头的秘密的。”青铜这样做,体现了他对妹妹的关爱,更体现了他的善良淳朴。从中也让人感受到了青铜父母的大爱与无私,感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高尚与伟大。小说中还写到了老师催交学费的细节,有的孩子因为没交学费,搬起从自家带来的凳子哭哭啼啼地走了,有的过了一段时间家长攒够了学费,又回来上学了,也有的人就永远没有再回来了。读到这样的细节,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贫穷带给人们的苦难,这又是学生的年龄可以理解的,是学生阅读理解小说的关键之处。
《纸灯笼》讲的是奶奶生病了,为了给奶奶治病,葵花去江南捡银杏。担心葵花在夜里回来怕黑,每个夜晚,青铜都提着纸灯笼到油麻地镇的桥上等候。而在葵花从江南回来的第二天,奶奶就去世了。在这一章的结尾写道:“青铜手里提着纸灯笼。纸灯笼的亮光,既照着奶奶坟上的新土,也照着他们脸上被风吹干了的泪痕。”在这“泪痕”里,有青铜和葵花对奶奶无尽的思念和万般的不舍。读到这里,学生会感悟到:“纸灯笼”在小说中象征着亲人之间的挚爱,这份挚爱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光明和希望。这些阅读体验,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的设计,点面结合,逐层推进,既让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的推进,又能够深入品读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感知小说的丰富内涵。
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比变化
学生阅读完故事情节,再来了解人物特点就水到渠成了。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下列段落描述推测所介绍的人物形象,以此检测学生对人物特点的基本了解。
一个生在乡村最贫穷家庭中的男孩,仅靠卖芦花鞋生活,因生病无钱医治而变成一个哑巴。而就是这样一个孩子,面对苦难时他依然善良,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
她,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女孩,从一个生活在父母怀中幸福的女孩,变成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被别家收养。她不会干农活,但是她认真去做;她吃不惯野菜和糙米,但她从不抱怨。面对一件件的难事,她努力适应,一点点地学。
虽然他们家是大麦地最贫穷的,但她却永远是一副干净的面孔,银发被她梳理得一丝不苟,衣服也是一尘不染。遇到水灾,家被毁了,她变卖自己的嫁妆,四处借钱,但她却从未曾改变她的骨气和自尊。虽然她的一生生活十分拮据,但她从未向贫困低过头。
学生能够迅速判断出以上三个人物分别是青铜、葵花和奶奶之后,我们再让学生说说会选择哪些词语来形容小说中这几位人物的特点。青铜善良、樂观,葵花身世凄苦,但很坚强,奶奶慈爱,虽然贫穷却有骨气,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形成的初步印象。
对人物特点的把握,还不能仅止于对每个人的认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小说中还塑造了嘎鱼这个人物,与青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家境来看,嘎鱼家是大麦地最富有的,青铜家是最贫穷的;从性格特点来看,嘎鱼淘气、爱欺负人,青铜善良、爱帮助人。这样的对比,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给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而到了后来,在青铜、葵花的影响下,嘎鱼也变了。他不再欺负葵花,而且在城里人要来接葵花回城的时候,帮助青铜葵花躲藏,也变得善良了。通过对嘎鱼这个人物形象前后行为的对比,学生就会了解,人物的特点不是静止不动的,不能标签化,人物性格在情节推进中是会发展变化的。
三、环境的景物特征和情节联系
小说的成功,也离不开成功的环境描写。对于《青铜葵花》的故事来说,是在一个怎样的背景下发生发展的故事呢?通过品读,学生的了解就不会仅仅只是停留在景物描写上,而是能够了解到环境的描写与故事情节的紧密联系。
小说中写到的景物主要有芦苇荡、大麦地、葵花田、大河等。“那是初夏,芦苇已经长出长剑一般的叶子,满眼的绿。爸爸曾经带她去看过大海。她现在见到了另一片大海,一片翻动着绿色波涛的大海。这片大海散发着好闻的清香。”芦苇荡的特点是“大、绿、有清香”,风和日丽时,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起风时,则是另一番景象:“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这就像一个让人紧张不安的战场,以至于“一群水鸟惊恐地飞上了天空”。
“大麦地是一个很大的村庄,四周也是芦苇。”从这简单的几笔中,我们了解到大麦地很大、四周是芦苇。
“大河,一条不见头尾的大河。流水不知从哪里流过来,也不知流向哪里去。昼夜流淌,水清得发蓝。两岸都是芦苇,它们护送着流水,由西向东,一路流去……”这条大河很长,不见头尾,水很清,也很深。
抓住景物特征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景物描写与情节之间的联系。正因为芦苇荡很大,所以有捉野鸭等故事情节,而挖芦根迷路在风雨中,在起风时的描写中就埋下了伏笔。由于大麦地四周都是芦苇,没有遮挡的屏障,因此,大风刮来会掀掉屋顶,芦苇荡的大火蔓延过来就会把整个村庄烧毁。这条大河更是与诸多故事情节紧密相关,比如,葵花的爸爸是在去葵花田写生归来途中在大河落水的,青铜和爸爸是坐船从大河出发去远方割金茅草来盖屋顶的,葵花是从这条大河搭船去江南捡银杏,也是从这条大河搭船回城里去的。
通过这样阅读分析,学生就能知道,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展开提供背景环境,与故事情节的推进紧密相关。
四、语言的文本特点和系列共性
阅读曹文轩老师的作品,如果忽略了语言的品味将是一件遗憾的事。应该来说,曹文轩老师作品语言的魅力是很难让人忽视的。《青铜葵花》是曹文轩纯美系列小说中的一部,语言的“纯美”在作品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品味语言之美,我们要引导学生归纳写景语言的特点。除了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之外,作者在描写时能够抓住特点,从多角度来写,表现力更为丰富,层次也更加清晰。作者还注意了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恰当贴切,让语言表达变得更加多样、生动。
作品写景的语言优美,叙事的语言也同样优美。青铜最后把自己穿的一双芦花鞋也卖了,“他的赤足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他朝着家的方向跑动着,“一双脚被雪擦得干干净净,但也冻得通红通红……”作者叙事的语言就是如此简洁、细致、优美,在这样的叙述中,一个个让人感动的细节便纷至沓来。
无论写景也好,叙事也好,作者的语言动人,是因为其中包含的情感动人。小说的结尾写到,有一天,奇迹出现了,青铜又会说话了,他从大草垛下,往田野上狂跑。“当时阳光倾盆,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成千上万株葵花,花盘又大又圆,正齐刷刷地朝着正在空中滚动着的那轮金色的天体……”读着这样的语段,我们可以体会到青铜心中重生般的喜悦与兴奋,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青铜美好未来的祝愿与期待。这样的语言表达,并非直抒胸臆,而是情景交融,却更能夠直击人们的心灵。
读到这里,让学生说说对曹文轩的作品语言有什么印象。如果学生能说出“纯美”,我们不妨继续跟进,让学生用两个词来形容“纯美”,学生会想到“纯净美丽”“纯洁美好”“纯净优美”等词汇,都能够较好地概括出作品的语言特点。从《青铜葵花》推测,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锁定了“纯美”二字,对于继续阅读这一系列的作品,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五、主题的故事内涵和延伸拓展
作家的创作都有自己想表达的目的。曹文轩老师就在《青铜葵花》的代后记《美丽的痛苦》一文中说,这部小说“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因此,对小说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内容这一层面,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感悟“苦难”这一主题。能够体会到这一层意思,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才谈得上真正的理解。
我们要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去感受什么是苦难。在读完《芦花鞋》《纸灯笼》这两个章节后,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贫穷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因为贫穷,本该去上学的孩子却没有学上,生病的老人却无钱医治。那么,作者在小说中还写到了哪些苦难?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梳理:因为贫穷,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屋顶是茅草搭盖的,会被大风刮走,芦苇荡失火,火势蔓延过来,整个村庄都会被烧毁,可见住不安生;因为贫穷,他们的粮食非常紧缺,遇到蝗灾,庄稼被吃光了,全村人都得忍饥挨饿,苦苦等着救粮船的到来。
苦难是沉重的,而对待苦难的态度更是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的。面对接踵而至的苦难,青铜一家每个人都想尽了办法,心紧紧地靠拢在一起,没有怨天尤人,所以,人们经过青铜家,听到的不是悲伤哭泣,而是欢声笑语。
现在的孩子很难切实感受到那种极度贫穷带来的苦难,那么,他们该如何理解苦难呢?他告诉今天的孩子:“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青铜、葵花都是在少年时期就遭遇了重重苦难,你觉得好还是不好?我们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少年时遭遇苦难好,因为这样可以了解苦难,以后会更加坚强;少年时遇到苦难不好,会使自卑的人更没有自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一切都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苦难,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相信通过这样的深入交流,学生会对“苦难”有更丰富的理解。
这部小说叫《青铜葵花》,与小说主人公分别是青铜、葵花有关,还与爸爸最著名的雕塑作品——青铜葵花有关。如果葵花象征着光明和幸福,那么闪耀着清冷而古朴的光泽的青铜就象征着生活中的苦难。生活中充满苦难,但人们仍然不忘记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这就是这件作品能成为一座城市象征的原因,这也是小说题目的另一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含义,学生对苦难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通过《青铜葵花》的阅读实践,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作品,如《根鸟》《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为学生阅读其它小说作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得法于短篇小说,受益于长篇小说,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得到巩固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就会越来越丰厚。
[本文在厦门市小学语文教师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