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美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曾在某篇文章中看到说《课程标准》中“情境”一词,出现达34次之多。且不论统计的数据是否精确,毋庸置疑的是新教材改革非常重视情境教学。
一、真实情境之我见
什么是“真实情境”,还得从“情境”说起。那么何谓“情境”?《现代汉语大辞典(第七版)》中解释为“情景;境地”,但是这一定不足以解释语文课标中的“情境”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與“非”》一文中解释:“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1]王教授特别强调的是这个语境必须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
江苏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徐林祥、郑昀老师在《语文教学情境辨正》一文中指出:“所谓情境,是直接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具体环境,包括人活动于其中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他们把情境分为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并且认为语文教学情境并非都是“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需要真正面对的情境”。[2]两位老师对于新课标中“真实情境”概念作了清晰的厘定。
为此,我认为的“真实情境”是教师在课堂内或者课堂外为学生创设的能引发学生行为的、引起学生心理波动或者深入思考的情景。以下是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中对于“真实情境”的几点思考。
二、真实情境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之我见
(一)什么是好的作文教学
有一群青年想明白快乐的真谛而去向苏格拉底求教。苏格拉底说:“你们先帮我造一条船吧!”青年们暂时放弃了对快乐的找寻,去找了一棵树,锯倒挖空,做成了一条独木船。苏格拉底和他们一起上船,划桨唱歌,然后问青年人:“你们快乐吗?”青年人突然明白了:快乐已在做的过程中悄然降临。同理,好的写作教学应该让学习者同时就是生活者,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体验并学会,当然,前提是教师首先得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的理念。
(二)高考作文对写作教学的指引
高考作文怎么考历来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指挥棒。
“从近两年全国高考的语文试卷看,题目正在摆脱纯粹考知识的状况,作文标准也不再是“八股”式的了,内容更没有与教材直接挂钩,考题总体上也已经注意了真实情境,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考生的语文素养。”[3]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型由“新材料作文”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变化的实质是:在提供给考生的开放性、探究性的“叙事性新材料”中,增加“任务型指令”,要求考生按“指令”,完成写作任务,即“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简言之就是要“就事论事”。
对于刚满或者未满十八岁的学生来说,人生经验显然是欠缺的,要能就事论事,首先要置身事境。但是问题是学生的生活中并未有那么多真实的事境,即使真的遇到某些事境也未必会有深入的思考,那就需要教师进行创设。
三、真实情境在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中的创设之我见
“写作就是生活本身。所以写作的根不在生活之外,而就在生活之中。写作教学的根也须在生活中寻找。”[4]那么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呢?
(一)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
1.以下面的这道作文题写作为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晓晓考上了一流高校,却自嘲是“小镇做题家”,觉得自己“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对此,人们看法不一。你如何看待晓晓的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批阅学生习作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学生脱离材料,通篇谈“自信”谈“视野和资源”谈“勤奋才能改变人生”……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任务型写作呢?
刚好班里一位男生小亮语文考了年级第一,于是在上课之初就让他谈谈:对于自己的语文考了年级第一,有何感想?小亮回答说:没什么感觉。这个出乎意料的答案让我有批评几句的冲动,但是我转念一想,立即把它概括设置成了一个探讨的情境:“小亮语文考了年级第一,却说没什么感觉,你如何看待小亮的这种说法?”
面对这样的一个真实情境,课堂很快进入了议论纷纷阶段:
学生A:“他太狂妄了。”
学生B:“太嚣张了。”
(师心里暗喜):“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学生C:“他这是谦虚。”
学生D:“他这谦虚逼得我们都不能活了。”
学生E:“他这谦虚,不免有做戏的成分!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他有谦虚心理。”
学生F:“我也想要考这样的分数。”
师:“你很羡慕。”
学生G:“我觉得我应该努力了。”
师:“你看到了差距。”
学生H:“他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
学生I:“以他的实力,确实可以更好。”
师:“小亮确实是语文尖子生,实力强,被大家寄予厚望啊!”
师:“作文也是试卷上的一道题目,写作文等于回答题目,既然题目设问是‘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那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回答的肯定是‘我认为……‘我的看法是……等的基本句式,以此来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证。”
师:“现在请大家两两合作,一位提问,一位回答,要求用回答的基本格式。”
……
师:“各位练习下来,觉得哪些回答不恰当?”
……
师:“原来听着都很有道理的回答,现在格式一固定,发现F、G、I给的答案是答非所问。那么其他的答案有些什么共同点呢?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发表的看法呢?”
……
师:“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归纳了小亮这种说法的心理——谦虚,分析出了这种心理的本质——对自己高要求,还表达了对小亮这种行为的评价——太狂妄。那么如果把小亮换成晓晓,看看晓晓的行为,各位想说些什么呢?”
學生恍然大悟。
2.课堂上这样一个情境探讨的意义
这种问答形式,不仅帮助学生澄清了作文题目所设置的问题,理清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层次,还教会了学生运用“我认为……”“我的看法是……”等的基本句式,这其实就是回答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最好格式。
教师在课堂上自然创设的这个情境,虽然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创设并优化了的,甚至可以称作是虚拟情境(“真实情境指本已存在的客观情境,不是经过人为创设优化的典型环境或场景。虚拟情境指在现有的客观情境基础上的,为了某种需要,经过人为创设的、优化的典型环境或场景”[5]),但不可否认它化抽象的作文情境为真实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了说出自己看法的行动,让学生产生了反思自己的回答是否符合提问的心理过程,让学生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对本次作文材料的思考也就有了具体的抓手。
(二)语文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之外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
“好的教学的写作教学内容应该就是对学生生活的挖掘,它是学生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情感、思想、心情、观点的表达。”[6]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拨动思考的琴弦,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之外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
以下面这道作文题的写作为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下,家长越来越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来拓宽孩子的视野,认为孩子未来成就和作为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视野的宽窄。但也有很多家长认为,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与解决问题,才是促进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
是视野还是视角,对孩子的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请写一篇文章。
1.本次写作出现的问题
这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写作,出现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看到“是……还是……”这个选择疑问句,急于作出选择,或者选择“视野”或者选择“视角”探讨其对孩子未来的作用,而忽视了任务中“更大”一词隐含的意义。问题之二是只探讨“视野”或者“视角”,“对孩子未来的作用”则完全没有涉及到,把这道任务驱动型写作变成了“视野”或“视角”的话题写作。
2.教师创设真实情境
鉴于学生自己还是“孩子”的现状,家长们是如何看待“视野”和“视角”的呢?真实想法如何呢?学生可能不得而知,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创设一个延伸至课堂之外的真实情境。
创设情境一:布置周记,要求与父母探讨“视野与视角,哪个对孩子的未来发展重要”这个话题,记录谈话过程,重点记录父母表达的看法和理由。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汇总:统计家长们的观点和理由,为进一步探讨作准备。
创设情境二:班级讨论“视野与视角,你觉得哪个更重要?”把“我”自己代入孩子的身份,“我”就是家长们眼中的孩子,而“我”也是未来的家长。家长们的倾向关涉“我”的未来,“我”的观点则涉及未来对孩子的教育。这样颇具现实性的思考,是学生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中必然要遇到的。观点统计理由汇总,然后分成两大阵营。
创设情境三:开一次辩论赛“对于孩子的未来,我觉得视野比视角更重要/对于孩子的未来,我觉得视角比视野更重要”。理不辨不明,辩论的目的在于给足充分的理由,把道理辨清晰。
3.借助真实情境解决问题
通过辩论,大家不论支持哪种观点,都有了充分的理由。
讨论前提:对于孩子的未来,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都很重要。
第一种观点,视野更重要:视野是看,是认识,是知识领域,是基础……
第二种观点,视角更重要:视角是思,是角度,是价值观,是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的写作,学生感觉容易下手了。
教师创设的课堂之外的真实情境一,不仅为后来的学生写作奠定了基础,还为学生与家长提供了一次思想交流的机会,促进亲子关系和谐,还让家长们把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看法展示给了学生和教师,为家校合作共赢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情境二,在和家长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看法。情境三,在自己已经形成一定的看法的基础上,同龄人的交流,又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观点,形成更加理性的思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教学属于教育的一部分。“在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特征的同时,教师以对话的情怀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对话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7]那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就是生活,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思想、心情、观点。某次具体的写作就是对自己某些生活内容的挖掘。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把写作变成学生真正的生活需要。
高中新课标中并没有单独呈现写作课程内容,但是写作融合在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这意味着写作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也意味着教师在项目学习情境中必须设计写作教学。“既然教学并不等于生活本身,而又要求学生的写作在真诚的意图背景下发生,那么教师必须有所设置。……当生活中缺乏教学需要的情境时,教师就要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暂时生活于其中。”[8]所以无论课堂内还是课堂之外,语文教师都可以着力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写作知识,丰富写作经验,提升写作素养,让好的写作教学真实发生!
注释:
[1][3]王宁.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J].语文建设,2019(1).
[2][5]徐林祥,郑昀.语文教学情境辨正[J].语文学习,2020(5).
[4]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237.
[6][7][8]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0,1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