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
“出镖嘞——”五百多年前,一句带着浓重平遥口音的吆喝,抒发了山西人一往无前的豪情壮志。这一声吆喝,道出了晋商当年背井离乡的艰辛和非凡胸怀,也成就了晋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商业盛况。平遥古城具有“中国古建筑荟萃的宝库”之美誉,这个盛夏,我怀着期待走近了它,在古城的方寸之间探寻着它的魅力。
平遥古城墙:
保家护院的“铜墙铁壁”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走进平遥,古城被高高的城墙包围着,城内没有想象中的静谧和苍凉,有的是红红火火的灯笼和小商贩们高亢嘹亮的吆喝声,引得游客不由加快脚步前行。我没有急着进城,而是先爬上了城墙一览城中整个风景。
沿着古城迎熏门南边的入口拾级而上,每一块石头都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沉淀,踏在石板路上,感觉脚上也带上了历史的厚重感。它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现周长6.4公里,于明朝初年防御外族而建,洪武三年(1370)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此后经过历代补修增建,日渐完善。
古城墙外观略呈方形,东、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墙蜿蜒。城墙东南隅有文昌阁、魁星楼,东城墙顶部有点将台。城墙上印刻72堞楼、3000垛口,寓意孔子的72位贤人、3000位弟子,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
与中国其他城墙相同,城墙四角上都建有角楼,古城墙西北角有霞叠楼,东北角有栖月楼,西南角有瑞霭楼,东南角有凝秀楼。这些楼外观精美,实则用以弥补古代守城的死角,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如今,城墙已失去了保家护院的功能,却以形式上的文化价值默然静立。
登上古城墙的最高点,俯瞰古城全貌,建筑层层叠叠,高大宏伟。古城颇像一只巨大的“神龟”,六个城门分别代表神龟的头、尾和四肢。城内的院落都呈元宝状,外墙高,内墙低,据说这样聚财聚水,风水绝佳。这样的建筑布局,让我想起了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的描述:“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
在古城的墙壁上,我随处可见墙缝隙间夹着铜钱、铁钱。据当地人介绍,这是当年平遥商人取“铜墙铁壁”的寓意,寄托建筑稳固的希望。从侧面可见,平遥商人在当时的富足程度。
明清一条街:
中国古代的“华尔街”
“明清时期,平遥商业发达,商贾云集,一度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中国第一家票号在平遥问世,更使平遥的金融经济、工商业迅速发展并问鼎商界500余年……”在导游的介绍下,我展开了对这座城的探索。
古城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据说无论大街小巷都是偶数。果不其然,穿行古城中,街巷纵横交错却井然有序。跟着导游前行,我很快踏进了南大街。这条古街又称“中国古代华尔街”,短短400多米,密布了70多间店铺,从当铺到药铺,从肉铺到绸缎庄,还有古时的票号、武馆、镖局、报馆、钱庄等传统老字号商铺林立两旁。站在这条古街上,昔日晋商的富贵气息扑面而来。
景点这么多,一天怎么也逛不完,我首选了所有人都不会错过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它号称“天下第一号”,享有“汇通天下”的美誉。日升昌记票号诞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创始人叫雷履泰。这家票号的创立,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国近代性质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肌体中自然生成。
我仔细观察这家票号,发现它具有典型的票号建筑功能分区,门外是铺面,门两侧是柜房。第一进院落里是几个办公室,办公室设有小金库,方便日常小宗交易。继续往里走,第二、三进院落主要供生活起居和待客使用,建筑装潢精雕细刻,十分精美,很能体现票号主人的气质和审美。
在日升昌记票号右侧的账房里,塑着两尊蜡人像,一个在收钱,另一个在记账。据说在这里一个记账的伙计,一年能挣到80两银子,在当时一两银子就可以买一亩地。由此可见,当时“银行职员”的收入是相当高的。
“在平遥即使家财万贯、竞争优势得天独厚的商人,也从不欺行霸市、仗勢欺人,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基于儒家‘仁义思想的至高境界,故而拥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视野……”随着导游的介绍,我对这家票号瞬间多了几分崇敬之意。
从日升昌记票号出来,我又去了同兴公镖局和中国镖局博物馆。在那里,我看到一段段侠肝义胆、铁骨柔情的走镖故事,被晋商的情义品质所震撼。我想正是这种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中,才形成了可歌可泣的晋商之魂。
平遥县衙:
古代规模最大的县衙
从明清第一街出来,我继续跟随导游来到了平遥县衙。它位于平遥古城的中心位置,创建于北魏时期,于元明清三朝正式定型,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整座县衙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衙内建筑群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为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衙门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县衙。
刚来到县衙入口处,我就感觉到了严肃、正气。县衙大门口有一堵照壁,用于避邪。门外右侧是申明亭,左侧是彰瘅亭。申明亭用于诉前调解,彰瘅亭用于彰善瘅恶、端正道德风气,两座亭子解决了千百年来知县被民事纠纷所困的局面。
县衙大门上书写“平遥县署”四个大字,“县署”是古代县级政府的正式称谓。大门上有一副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文字通俗易懂,与门前申明亭、彰瘅亭相照应,再次告诫世人,有事先调解,最后再走法律程序。
进入县署,就是仪门。仪门乃礼仪之门,平时关闭,只有知县出巡、回衙、恭迎上宾、重大庆典时才能开启。穿过仪门,就到了大堂院。院前分布东西厢房各11间,为吏、户、礼、兵、刑、工房。大堂之后是二堂,那是一个四合院落,与后面内宅相通。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堂这里,是知县日常的办公场所。知县除每日辰时升大堂处理公务外,其余时间主要在二堂办公,处理日常公务,审理民事案件。二堂的楹联颇为有趣:“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楹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寓意多一点亲民,才能少一点愧疚。据导游介绍:“明清时期,百余年间,晋商昌达兴盛,但平遥县没有出现过一任贪官。”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可见繁盛的商业文明孕育了特有的官场文化。
漫步于平遥古城,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在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留下的都是光阴的故事。透过古城楼、古民居,还有代代传承的乡音古韵,“诚实守信”“敬业乐群”“爱民亲民”这些关键词语,也逐渐走进了我心中。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