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2021-08-09 23:01陈佳
教育界·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数学

陈佳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组织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品质等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师需要重点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集综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于一体,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空间里充分发现和展示自己。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高效的知识学习,使得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以下以人教版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为例,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它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问题引导和思维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的内化[1]。一方面,数学知识是对生活的抽象、理性反映,将基于生活经验的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知,是有效学习的客观要求,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小学低年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思维认知以直观、形象为主,生活经验是他们思维发散的源泉,也是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情感基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分类与整理”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解分类概念,通过具体操作按照一个标准对某些事物进行整理、归纳,旨在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整个整理、归纳过程还会涉及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经验,以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为素材资源,如各种形状的气球、颜色不同的卡片、大小不一的各种玩具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成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除了素材资源的生活化,教师的教学过程也要贴近生活,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游戏作为活动组织形式,如“我是小老师”“好朋友来比一比”等,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从而顺利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这也是落实生活化教学的客观需求,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而良好的感知和体验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中,挖掘学习潜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反之,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不愿意参与活动过程,这种抵触情绪将会直接导致不理想的学习效果。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行为表现往往随着个人兴趣和爱好而变化。教师制订的规则和行为要求只能使学生表面服从管理和安排,却无法真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因此,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分类与整理”一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对物体的实际接触和动手操作强化对分类的理解。本节课的综合实践活动相对简单,素材资源的整理和运用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并不需要学生参与到社会或自然环境中。课堂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其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客观的物理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墙壁或角落来布置专栏区,放置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资料,如按照一定顺序摆放的各种图形、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品归纳图片等,利用这种整齐有序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分类意识,为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创造条件;其次,社会环境也是教师需要重点营造的,教师要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近学生,用鼓励和肯定的语言支持学生,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使学生获得安全的心理感受,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另外,在一些涉及户外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环境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都较弱,意外伤害依然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总之,教师要认真进行环境营造,为学生科学、有序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认真履行保驾护航的职责。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使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得到有效锻炼,获得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进行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很少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即使设计这样的活动课例,也会过多地进行干预和指导,打击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效果,并使学生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导致了低效教学的恶性循环。基于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

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分类与整理”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探索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按照个人想法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深刻理解分类的概念、标准,同时深化理解形状、大小、颜色等概念,在动手动脑中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代表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方法指导、思维启迪和监督管理,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四、提供多种辅助教具,培养数学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这是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综合与实践”基本理念的客观需要,也可以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各种能力的有效锻炼,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种辅助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和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分类与整理”一课中,首先,教师可在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开展对人群的分类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除性别,还可以从年龄、高矮、胖瘦、服装等角度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标准是多样的。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分类素材,引导他们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开展分类活动,促进其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探讨交流,不断拓展其认知范围。最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让他们自主选择一些分类素材,开展分类练习,从而不断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

五、科学指导实践过程,提升数学素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必须落实“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技能和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和锻炼。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而且缺乏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经验,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获得有效的经验总结。基于此,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分类与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注重观察学生的操作表现。由于一年级学生在动手实践方面可能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参与信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并解释原因,讲述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这样的分类是否全面、是否有遗漏或不合适的情况,从而深化对分类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分享常见的分类事例,进一步提升数学应用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验分享,使课堂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加深学生对分类的认识,使其在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学科素养的必然选择。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兴趣激发和基础夯实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提升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周浩明.小學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改善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7(11):62.

许合安.活用教材  活化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7(23):50-51.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数学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