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司机的“接力赛”

2021-08-09 21:33娄国标
中国铁路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检点接力赛萍乡

娄国标

从南昌出发,搭乘沪昆高铁动车,一个小时后,抵达萍乡北站。初春时节,我乘高铁赴萍乡,探访一家三代火车司机。一家三代人,都是火车司机,在同一段铁路线上,从蒸汽跑到电力,跑过了70年的光阴……这故事,如春天的阳光空气那样吸引人。

萍乡,江西西大门,与湖南接壤,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因地下储煤丰富,闻名中外的安源煤矿即坐落于此。为便于开采和运输煤炭,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江西省内第一条铁路——株萍铁路建成通车。百年之前,萍乡率先进入了铁路时代,陈得林一家三代的故事也随之徐徐展开。

走进陈得林和老伴的住处,我不禁愣住了。

两间平房,搭建在铁路家属区的一个小山坡上,加起来都不足四十平方米。外墙没有粉刷,屋顶没有浇筑,地面没有贴瓷砖,红砖青瓦,依稀可见当年的原貌。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但难掩岁月沧桑。台阶两旁和小院周边,种上了各色花草,一到春天,姹紫嫣红,成为社区一景。

老人说,在这里,住了将近60年,有感情,住得踏实。后辈们在萍乡市区买了房,多次劝说他们搬过去一起住,老两口就是舍不得。

“我1951年登上火车,1979年退休,开了近30年的火车。”老人虽已92岁高龄,思维依然清晰。随着他的讲述,时光倒回70年前。

1949年,20岁的陈得林进入浙赣铁路建设工地,参与维修樟树铁路大桥。大桥修复完毕,陈得林留段工作,成為南昌铁路局萍乡机务段的一名铁路职工。1951年,他调运转车间任司炉工,开始了火车司机生涯,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火车司机。1952年,经组织考察,陈得林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把检点锤,是1950年我到戚墅堰机厂(现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培训时配发的,一直用到现在。”陈得林抚摸着检点锤,流露出沉思的表情。

检点锤是火车司机的忠实“伙伴”。检点锤一头尖形,一头圆台形,通过敲击检查机车零部件的状态,看车体螺母是否松动,测零部件间隙是否符合要求等,一直以来被机务人称为“吃饭的家伙什儿”。

既然是“吃饭的家伙什儿”,陈得林当宝贝一样看待。上班时,拿着检点锤绕车检查;下班后,经常拿出来擦拭、保养。“检点锤,代表着安全。”老人说,干铁路运输,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须牢记在心。

除了检点锤,陈得林还保存着跑车时学过的所有规章。厚厚的一沓规章,大小不一,纸面泛黄,有的还是繁体字版本,有的做了详细的批注。最早的一本,是1952年出版的《铁路信号规则》。

翻开一本规章,陈得林仔细端详,打开了话匣子。“对规章制度,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认真学,使劲背。”他说,“一个包乘组9个人,我是司机长,又是党员,学在前面,冲在前面,必须干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样子来。”

铁路运输,对正点的要求极高,火车司机必须精准掌握时间。当时,蒸汽机车上没有时钟,个人也鲜有手表,掌握时间成了火车司机的头疼事,只能到站停车时跑到车站值班室看有没有晚点。1954年,机务段购进了一批怀表,单位出一部分资金,个人掏一部分费用,配发给火车司机。

那年头,怀表是稀罕物,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也高。个人掏的部分:一个月10元,16个月分期付款,从工资里扣。那个年代,10元可不是小数目,可能是一个家庭半个月的生活费。陈得林家经济条件并不好,爱人没有正式工作,弟弟跟着一起生活,还有刚出生的孩子嗷嗷待哺。

然而,怀表的“诱惑”实在太大。咬咬牙,陈得林省吃俭用,硬是从牙缝里抠出一块怀表。

“有了这块怀表,时间可以准到分秒,跑车正点更有把握了。”老人眯着眼,任春日暖阳洒在身上,仿佛回到60多年前的时光。这块老怀表,历经风雨,虽然外表有些陈旧,却依然走得很准。

检点锤、老规章、怀表,陈得林的“三件套”,代表着铁路安全正点,这是火车司机的责任担当,更是老人灵魂深处的信仰与坚守。

成为一名火车司机,是陈乃萍从小就种下的愿望。

记忆中,陈乃萍对父亲有一个深刻印象:每次出乘前,必定要好好睡上几个小时。这时,母亲就会自觉地把孩子们带到室外或邻居家,腾出一方安静的空间给父亲睡觉。家里房子小,孩子多,一闹腾,父亲休息势必受影响,就无法保证值乘中精神集中。

好好休息,也是火车司机对安全的保障。陈乃萍从小就记住了父亲的言传身教。

高中毕业,陈乃萍响应号召,加入上山下乡的队伍,在农村一待就是四年多。陈乃萍一度感到伤心——难道自己与火车司机这个职业无缘了吗?

后来,因为发展需要,铁路进行了一次补员,陈乃萍幸运地进入铁路工作。1981年,27岁的陈乃萍接过父亲的检点锤、老规章和怀表,成为萍乡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

“父亲跑车时,蒸汽机车每小时只能跑三四十公里,出乘一趟来回得好几天。值乘中,一个单趟徒手铲煤就达10多吨,十分辛苦。旅客坐在棚车里,只有木板凳和马灯,上厕所是个大问题。”当上火车司机后,干着父亲天天干的工作,陈乃萍很是感慨。

当年,陈得林开过日本的机车、美国的机车、苏联的机车,唯独没有开过国产的蒸汽机车。等到陈乃萍跑车时,线路上基本都是国产的机车了。铁路的发展变化,如春风细雨一般,悄然发生。

又过了几年,陈乃萍通过考试,成为段里第一批内燃机车司机。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陈乃萍感觉“鸟枪换炮”,不用铲煤,司机室再也没有煤灰,一个班跑下来,不再满身乌黑了。

动力变了,速度也快了。彼时,浙赣铁路(现沪昆铁路)经过提速改造,火车运行时速提升到80公里左右。“从萍乡跑到鹰潭,最快的班次5个多小时就能到达。”陈乃萍说,“车头得到升级,车厢也换代了,由棚车变为绿皮车。”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外出务工、求学、经商的人员节前返乡、节后返程,“春运”一词变得庄重而敏感。“从司机室往后看,乌压压一片全是人,车门挤不上就爬车窗,要等站台值班员确认安全后才能发车。有时,人太多,车辆弹簧被压死,还得往下拉人,才能开车。”作为火车司机,陈乃萍虽然不直接面对旅客,但他经历了春运最拥挤的时代。

“一趟列车,拉满旅客,承载着团圆的期盼,寄托着远行的希望。“陈乃萍平时喜欢写点东西,他在司机手账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拉着长长一列火车,陈乃萍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传承安全、正点的使命,他十分看重父亲交给他的“传家宝”,每次出乘,检点锤、老规章、怀表一个不落,全部带上。

“带着它们,感到心安。”陈乃萍说。这条路,父亲跑过,他也在跑,就像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

万万没想到,接力棒交到儿子陈千奇手上时,差点掉棒。

2001年,陈千奇大学毕业,由于学的是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一毕业就被当地一家信息工程公司“锁定”了。

虽然陈千奇参加了工作,但火车司机的“火种”并没有在陈家熄灭。爷爷、父亲都希望下一代“子承父业”。作为陈家第三代,陈千奇从小耳濡目染,对铁路、对火车充满了感情。

“当时,没有进入铁路工作,无缘火车司机,感到很遗憾。”陈千奇心中泛起了波澜。

几个月后,社区发出应征入伍的號召,陈千奇动了心思。一打听,自己各项条件全部符合,在爷爷和父亲的支持下,他报名参了军。

在部队,陈千奇作为大学生士兵,业绩优秀,表现突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4年,陈千奇从部队退伍,分配到机务段,没有任何犹豫,他选择了火车司机岗位。

刚开始,陈千奇是学员,恰好分到父亲的包乘组。他感到神奇,两个人,既是父子,又是同事,还是师徒。原以为有父亲的照顾,学习起来会轻松一点,没想到恰恰相反,父亲对他要求严格,甚至有些苛刻。有一次,父亲在讲解机车电路知识时,陈千奇思想开了小差,被父亲狠狠惩罚了一顿——一个人擦一台车。要知道,这可是3个人2小时的工作量。

“学业务,就得扎扎实实,偷不得半点懒,你爷爷当年就是这样教我的。”陈乃萍话不多,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这件事,对陈千奇触动很大。此后,他再也不敢偷懒,一头扎进业务的海洋里。2009年,陈千奇考上内燃机车司机。也是在这一年,陈乃萍退休,火车司机的接力棒正式传到了陈千奇手中,检点锤、老规章、怀表也随之交给他。

2012年,电力机车上线,陈千奇刻苦钻研,精学业务,率先转型,成为段里第一批电力机车司机。同年,他获得段里组织的电力机车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

如今,陈千奇值乘的T152次列车,电力机车牵引,时速达到140公里,从萍乡至鹰潭只需要3个多小时,出乘离家的时间缩短到一天。火车头充满了现代感,规章制度也早已更新,但他上班时依然会带上三件传家宝,时刻警示自己确保列车安全正点平稳。

跑车之余,陈千奇还是车间的兼职教员,他整理了几大本学习笔记,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

“我是党员,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带领大家提高业务能力,也算是头脑上的共同富裕,也是在跑接力赛。”陈千奇打了个比方,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倒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

坐一趟高铁,是陈得林老人一直以来的心愿。本来,去年春节时就要实现的,因为疫情影响耽误了,今年补上。

2021年2月19日,天气晴朗,微风不燥。沪昆高铁萍乡到宜春段,G1372次动车上,陈家三代火车司机再次相聚。

92岁的陈得林第一次登上高铁列车,激动,好奇,左看看,右看看,像孩子一样问个不停。当动车速度提升到310公里时,他看呆了,连连感慨:“太快了,实在太快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是啊,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么能不感慨!当年,火车速度是40公里/小时;如今,高铁速度超过300公里/小时。同样的一段路程,当年要跑2个小时,现在只需18分钟。老人说,蒸汽机车铲煤,如果碰上过道岔,火车一个大晃动,经常把煤撒到人身上。现在,一杯水放置在窗台上,晃都不晃一下,高铁运行太平稳了……

时间是最好的酿造师,总是在不经意间,洒下一路芬芳。

一把检点锤、一块老怀表、一沓规章制度,见证了中国铁路70多年的发展变迁。如今,检点锤仍然在用,老怀表依然在走,规章制度不断更新,但火车司机的初心永远不变。陈家三代人,用安全正点诠释火车司机的职责,守护着每一趟值乘列车。

一家三代都是“大车”,这样的家庭,在全国铁道线上,还有很多,他们或许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有默默付出不为人知的点滴。他们就像一颗颗静默不语的道砟,隐忍坚守,接力传承,护佑着中国铁路的安全畅通。

告别陈得林一家,我脑海中冒出八个字:时光倏忽,初心永恒。

猜你喜欢
检点接力赛萍乡
一场别开生面的接力赛
让我成长的一场接力赛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立冬感怀
庚子正月廿一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玉米地伫足
主编《罗田县志》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