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的蔡小琴,就读于一所农村小学,由于师资有限,一名姓吴的老师几乎承担了班主任与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她的记忆中,吴老师对每一位同学都很好,蔡小琴有时因为帮家里做农活而误了上学时间,吴老师从不责备,反而表扬她懂事。
小时候的蔡小琴像个“假小子”,常常违反学校规定,跑到井边舀水喝。一次喝水时,不小心掉进了井里,虽然被救了起来,但全身都已湿透,她走进学校,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主动向吴老师承认错误。吴老师非但没有批评她,还带她到附近的村民家中换上干净衣物。感动之余,也让蔡小琴对老师这个职业肃然起敬,她说:“小时候还不懂什么教育情怀,但从吴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光芒。”
重庆市开州区的百里初级中学是蔡小琴从教的第一站。学校位于大山深处,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近千米的海拔让这里的天气比周边要冷得多,一到冬天便寒风刺骨。由于不习惯这里的气候,蔡小琴的双手长满冻疮,连写字都困难。虽然条件很苦,但好在淳朴的乡村孩子给了她一丝温暖,他们时常心疼地对她说:“老师,您别写板书了,您念出来就行,我们能跟上。”
一天,蔡小琴走进教室,发现讲台上放着一瓶冻疮药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您搽一下试试,爷爷说这个药治冻疮很有效的。环顾教室一周,她发现小升默默地注视着她,于是拿着小升的作业本比对字迹,发现果然是他。
小升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好几次蔡小琴尝试和他交流,都失败了。于是这次,她以不会敷药为理由,让小升教她,借此和他聊天。慢慢地,蔡小琴开始了解到了小升的情况: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远在外地打工,他寄住在婶婶家里,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亲情的缺失让他变得沉默寡言,于是蔡小琴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小升补习,还与他父亲约定每周三晚间通一次电话。亲情的滋养,让小升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初三毕业,他甚至主动参加了毕业汇演,这让蔡小琴无比欣慰。
因为乡村的偏远封闭,一些传统的思想和习俗依然被保留了下来,甚至还有十几岁就订婚的习俗,女孩一旦订了婚,往往就会面临辍学,等待出嫁。第一次听说这件事的蔡小琴十分惊讶,她知道孩子们心底里是渴望上学的,于是她与几名老师一起,挨家挨户地走访学生家里,劝说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书。她深知只有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才能改变大山贫穷的现状,于是她每次去大城市,都会拍下几张照片,带回来分享给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孩子们,虽然当时的设备只能拍出几张模糊的照片,但是繁华的大城市依然唤起孩子们的向往。
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来,蔡小琴在教师这条道路迅速成长。如今,从教十几年的蔡小琴已经是开州区竹溪镇初级中学的副校长,她分享自己的经验时說道:“作为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明晰的规划,无论未来是想成为一位学科名师,还是走教育行政管理的道路,都需要一个主动钻研的方向。其次,教师也是一个学生,要学习的不仅是书本、教案,扎根于一处,就要了解一处的人文,老百姓虽然不是老师,但他们生活的智慧远远不止40分钟课堂上的东西,这些都是教师成长路上的养分。”
蔡小琴
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初级中学副校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