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圣菊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道德与法治课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强化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多样化活动的实践探索,才会不断产生新的认知和情感,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体验式”活动存在异位现象,制约了活动效果的呈现,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体验式”活动设计,以寻求有效的矫治策略,让课堂活动更有效。
一、课堂“体验式”活动设计异位透视
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式”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自主建构,指导学生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体验式”活动时,往往出现活动设计异位的现象。
1.忽视内涵,向偏重形式异位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手段。然而,在“体验式”活动设计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体验式”教学法认识不到位,过于追求多样的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内涵的挖掘,从而导致活动形式削弱了活动内涵,达不到“体验式”活动设计的预期目标。
2.脱离生活,向依赖教材异位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材是实施课程教学的载体,也是“体验式”活动开展的依据。然而,教材并不是唯一,教师对教材的定位和利用存在不科学的现象,在“体验式”活动设计过程中,过于倚重教材,甚至出现唯教材是从的现象,活动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从而导致活动亲和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式”活动的热情。
3.忽视践行,向理论积淀异位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然而,“体验式”活动设计还停留在较低层次,过于注重活动体验在提高学生课程认知中的作用,没有将课程认知体验进一步上升到指导学生实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迁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体验式”活动设计异位的矫治策略
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式”活动的异位现象,需要教师深化活动设计研究,寻求有针对性的矫治策略。
1.挖掘內涵,内涵与形式并重
时代在发展,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的教育诉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基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内涵。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活动设计过于注重活动形式,显然与新时期教育的诉求不相应。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体验式”活动时,重视挖掘活动的内涵,做到活动内涵与活动形式并重,从而达到“体验式”活动开展的预期目的。
2.关联生活,创造性利用教材
生活是课程教学的活水之源,小学道德与法治 “体验式”活动设计,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必然难以实现预期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教材使用观念,既要发挥教材载体作用,又要提高教材解读能力,精准捕捉教材知识体系和脉络框架,从而根据教材知识编排体系,找寻联系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体验式”活动设计挖掘活水源泉。
3.重构场景,注重体验式迁移
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课程认知水平,还要关注理论认知向实践的提升。如何引领学生践行,我们仍然需要发挥“体验式”活动效应。然而,迁移环节的活动设计,不是对课堂“体验式”活动的再现,需要教师基于道德与法治相关专业理论知识,重构场景,以实现“体验式”活动的有效、合理迁移。
总之,“体验式”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体验式”活动设计存在的异位问题,并正视问题,优化“体验式”活动设计,从而实现“体验式”活动的理性回归,促进学生在亲身体验多样化活动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区天水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