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煊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伴随着庄严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瑞中学子对这面国旗有着更特殊的情感。
踏进瑞中的校园,绕到后山,拾级而上,山腰处有“国旗园”矗立于此,曾联松校友与五星红旗的雕像令人肃然起敬。他每日深情地注视着校园里的国旗,守护着心中那份至高无上的国魂。
1917年,曾联松在瑞安小镇的申明亭巷中降生。父亲是公职人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和在私塾接受的开蒙教育,使曾联松小小年纪便“腹有诗书气自华”。
1928年夏末,曾联松考入瑞安县立初级中学。少年的他,想必与现在的我们一样——曾在课堂上極目远眺,“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曾对着难题抓耳挠腮,于久久注视之中神游天际……所有人都会遇到挫折,难得的是如曾联松一般在青春的迷惘中找到热爱。讲台上,金作镐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授,少年曾联松正襟危坐,厚重的黑框眼镜挡不住他对美术世界的好奇。这是一堂普通的美术课,装载着一个少年浓厚的兴趣;这又是一节伟大的美术课,启蒙了“国旗之父”的创举。
在书生意气的年纪,年仅14岁的曾联松遭遇了乱世之始,“九一八”事变轰动全国。此时的曾联松走上瑞安街头游行示威,抵制日货,铮铮风骨,始露锋芒。
“甄综术艺,以应时需”,这是瑞安中学创始人孙诒让先生亲笔题写的校训。这八字校训,指引曾联松谱写了人生的华章。为寻求救国良方,年方弱冠的曾联松选择去中央大学攻读经济学,后被迫随校迁往重庆。亲身体验过军阀割据、世道离乱,这位少年书生以赤子之心为剑,在乱世之中披荆斩棘。
21岁,他的青春迎来了一个转折。1938年,曾联松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真正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他总是穿着蓝卡其布的中山装,夹个皮包,奔走于暗流涌动处。曾经的少年褪去稚嫩,成了一位肩担家国责任的男子汉。
当祖国终于迎来新生,32岁的曾联松为设计国旗图案夜以继日,于狭小闷热的阁楼之上挥汗如雨。经过十多天的绘图设计,才定初稿。又反复推敲,苦苦构思,才确定了五颗金星的恰当位置。犹如千里之广的旗面上,五颗金星闪耀着光芒,仿佛让人看到,广袤的中华大地灿烂辉煌。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为此兴奋得手舞足蹈。就是这份拳拳爱国之心,让他最终设计出了我们的五星红旗——它,有血的鲜红、星的璀璨。
每当升旗之时,站在瑞中操场上的我总会想起您——我们的学长,曾联松先生。您对祖国的爱,缝在国旗上;而您,印在我们的心中。少年英豪,国旗之父,您的一生,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您的清雅学子之风、谦谦君子之度、殷殷报国之志,令瑞中学子仰慕,让瑞安人民引以为傲。如今,一座名为国旗教育馆的建筑拔地而起,成为瑞安历史文化的新地标。我们站在这个时代深情回望,将几十年前您对祖国的爱永远传扬。
指导老师:曾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