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夜游发展综述

2021-08-09 14:49徐艳芳李玉莹柳懿真沈珍珍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夜游发展历程

徐艳芳 李玉莹 柳懿真 沈珍珍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夜游需求不断增加,催生出“沉浸式夜游”这种注重人身体验的夜游模式。本文先介绍沉浸式夜游的理论来源,然后阐述我国沉浸式夜游发展的背景,并结合相关案例对沉浸式夜游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未来沉浸式夜游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夜游;沉浸式理论;类型特征;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夜生活日益繁华,夜游逐渐走入人们视野。人们的游览也从以往单一的走马观花的形式转变为追求文化内涵和精神享受的沉浸式游览。随着疫情态势的转好,我国经济逐渐复苏,夜间经济的发展广受关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发展夜间经济的政策,夜间旅游作为推动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已成为众多城市高度关注与发展的重要项目,因此夜游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探究。

1 沉浸式夜游理论来源及发展概况

1.1 理论来源

从定义上看,沉浸式体验是体验者在充分调动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的情况下,达到全身心的融入、沉浸和情感交流时所产生的一种全神贯注的体验与感觉。早期理论指出,受挑战与技巧因素的影响,沉浸式体验需在挑战与技巧平衡的条件下实现,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于1975年提出了“心流”理论[2],是指当人全情投入于某一事物时,伴随高度兴奋与充实感达到“最优体验”的心理状态。1985年马西米尼发现“心流”产生在高挑战和高技能相匹配的条件下,若两者都处在较低水平,体验者则无法沉浸其中。在国外,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是用“Immersion(沉浸,陷入)”一词来表达沉浸,并将之与心流区分。在《设计的法则》一书中则用心流作为沉浸式体验的解释。心流作为沉浸式体验的最佳状态[3],是沉浸式夜游在沉浸式体验的营造上力求达到的目标。

1.2 发展概况

从原始社会人类用火传递信息到古代人们用放河灯和放孔明灯等方法托物言情、留下诗文描绘夜游的美妙情景,人们早已通过意境空间的表达来营造沉浸式体验。20世纪初期,电视电影摄像等媒体技术受到大众关注,沉浸式体验被赋予视听语言,到20世纪中期摩登·海里戈发明传感影院,奠定了沉浸式技术发展的基础。现在,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沉浸理论的运用延伸至人机互动上[4]此外还被运用在游戏、影视、旅游、摄像等不同领域。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夜游需求的推动下,沉浸式体验与夜游的融合被人关注,人们采用更先进更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打造夜游,沉浸式夜游就此产生,并逐步发展。

2 沉浸式夜游发展的背景

近年来,人们对夜游的需求逐渐升高,体验消费持续上涨,不满足于以往单一、平淡的旁观旅游模式,人们更趋向于体验感丰富的沉浸式旅游。据《2020中国夜间经济报告》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放宽出行限制后,夜游市场出现回暖。通过中国旅游研究院的大数据调研分析,超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出强烈的夜游意愿,夜游市场的需求正在强势回归[5]。

面对巨大的夜游需求和经济效益,中央及各地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截至2020年10月1日我国共出台夜间经济相关政策共计197项,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以及近七成的省级行政区都相继出台政策推进夜游发展。根据各地经济人文地理特点和政策引导,提出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完成夜景亮化工程,落实建设特色夜游街区,建立特色夜游品牌等措施,注重沉浸体验和创新构思的建设规划成为夜游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夜游需求的增加和政策的支持,各层面的组织机构纷纷拓展沉浸式夜游项目。从国家级、省市级博物馆,到5A级景区、主题园区、文化场馆,再到商场、街区,都在关注夜游项目的开发。市场主体也在改革创新更新夜游内容,在以往传统单一的夜游模式上加入沉浸式体验,以此丰富夜游内容和游客体验,延长游览时间,制造消费增长点[6],使夜游热度不断升温,实现不同层级市场的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现代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科学的不断发展为沉浸式夜游提供了技术支撑。沉浸式体验的核心是让参与者全身心沉浸到设计者构建的场景和情节中,达到多感官的深度体验,产生心流。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建多维度的夜游场景和景观叙事,提升沉浸体验质量[7]。推动夜游模式从起初的亮化照明到交互式体验的革新,促进未来向夜间生活场景营造发展的转变。

沉浸式夜游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人们夜游需求的促使、政府政策的支持、各层级市场的充分供给、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撑的背景下,满足人们的夜游需求,丰富了旅游业态,提升了夜游品牌形象,增加了景区景点效益。沉浸式夜游在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有巨大潜力,发展前景广阔。

3 沉浸式夜游的类型分析

沉浸式夜游有主题公园夜游,植物园夜游,动物园夜游,博物馆夜游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沉浸式夜游有着不一样的主题策划和景观设计。

我国有不少优秀的主题公园沉浸式夜游项目,如以《山海经》为题材背景的北京奇幻光影森林体验园。园区将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内核,分为日夜两种游览模式,运用增强现实技术与虚拟视觉技术打造栩栩如生的奇珍异兽、灵动逼真的自然山水以及丰富连贯的故事情节,将优秀的中华文化融入品牌营造,让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增加主题公园夜游的魅力与创新。诸如此类的主题公园夜游拥有独特的主题立意,注重地域文化的输入、品牌形象的打造和场面景象的构建[8]。在科技和文化內涵的支撑下,将整个园区都作为沉浸式空间进行设计,辅以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的配套建设,让沉浸式体验贯穿于整个夜间游览过程中。

作为世界最大的沙漠植物园,美国亚沙漠植物园邀请了费城的体验式艺术制作公司,为园区打造了由7个独立场景组成的沙漠夜间沉浸之旅。此项沉浸式体验创新性的将投影和音乐与沙漠植物景观融合,打破人与植物的界线,让植物成为夜游观赏的重要元素。根据不同植物的性状特征,通过灯光布景、动态投影、虚拟现实景观等手法突出植物的亮点特征[9],让人们认识沙漠植物,感知植物的生命力及其对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是植物园发展沉浸式夜游的成功典范。

如果说植物园的沉浸式夜游注重打破人与植物的界线,那么动物园的沉浸式夜游则倾向于让人感受野性的自然[10]。像新加坡夜间野生动物园这种以夜游为主的园区,在景点规划方面追求园区要素的一致性,重点打造文化意境,设立了4种游览路径。园区除了通过灯光照明与场景布置多维度展现夜间动物的特点外,还对部落文化、游民习俗进行展示,让人们置身于别样的异域文化,营造出刺激神秘的深度参与冒险感。

区别于其他沉浸式夜游类型,博物馆作为典藏、陈列和展示文物藏品的非营利机构,是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见证者。因此博物馆的沉浸式夜游更加注重历史人文、自然科学的展示与教育,致力于提高参观者的体验感参与感[11]。自北京、上海、苏州各地的博物馆夜游开放以来,根据各自的文化氛围和展览展品的特点,通过景观化叙事的手法,结合多种媒介技术,丰富信息的表达形式,将参观者的注意力引领到叙事性情境中。在展示形式上,从以往简单生硬的陈列解说向提高参观者认同感和参与感的方向转变[12]。博物馆夜游是沉浸式夜游的新探索。

综上所述,沉浸式夜游作为一个集丰富想象、创意设计、主题策划为一体的体验项目,在开发上对区域的选择没有过高要求,主要根据不同的场地特点对不同资源条件进行整合梳理,融入相应地域文化和主题立意,通过主题造景、虚拟数字技术、配套设施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沉浸体验,为夜游的发展锦上添花。

4 沉浸式夜游发展建议

4.1 紧扣“沉浸”核心,开拓创新思路

沉浸式夜游的发展应紧扣“沉浸”这个核心,加大对沉浸式主题的挖掘,在夜游项目建设的场地、内容和形式上,要突破老旧思维以及时间、空间、地点的建设阻力。在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特色的自然风貌、民俗文化及环境设施等条件丰富沉浸式夜游类型,开展多种不同类型的沉浸式夜游。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是室内还是户外,创新开拓发展思路,引入新型技术,组成跨专业跨学科的人才团队,增加政府政策支持和沉浸式体验的推广力度,在多方面的助力下,推动沉浸式夜游的发展。

4.2 强化景观空间氛围,实现情景交融

在沉浸式夜游的开发与建设中,要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与场地、建筑、植被、道路、人文环境等相结合,体现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构思性以及交互性的优势,展现三维立体的特点[13]。在景观设计中构成定性、定量的集成展示环节,建立三维立体景观,最大限度地发挥景观叙事性,让情景共融,使体验者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场景中产生多感官刺激,与景观产生交流反馈,实现体验者与虚拟景观的交互,从而达到沉浸式效果。

4.3 扩大宣传范围,发扬文化精神内核

增加新闻短视频以及名人宣传等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将沉浸式夜游更快更广地传播出去,提高人们对沉浸式夜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在营造绚丽场景建立网红打卡地吸引流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文化内核的发展,丰富精神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14],在人们心中留下好印象,好口碑,使沉浸式夜游真正立得住,走得远。

5 结语

随着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受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影响,旅游业要不断在旅游产品的创新上寻找突破。在各地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推动夜游发展的政策后,夜游进一步被各界所关注,随之带动的夜间经济发展也逐渐成为城市提升竞争力的新蓝海。沉浸式夜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夜间旅游模式,随着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政策的支持推动以及现代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提升,以其强烈的画面感和代入感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夜游体验。在紧张的现代生活节奏下,沉浸式夜游体验能够丰富人们的夜生活内容,满足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促进夜间经济的增长,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文萍,刘丽梅.我国夜间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18(02):119-122.

[2] 王迪,孙天然.沉浸式设计在居住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9(05):82-83.

[3] 林崇华,王健伟.沉浸式景观设计影响因素的思考与初探[J].艺术科技,2016,29(08):325.

[4] 喻国明,王佳鑫,马子越. 5G时代虚拟现实技术对传播与社会场景的全新构建——从场景效应、场景升维到场景的三维扩容[J].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05):4-8.

[5] 闻晓渡,陈潇.话题研讨:“夜游文化活动的需求、创意与呈现”“光影秀等夜游文化活动的艺与技”[J].演艺科技,2019(08):21-30.

[6] 徐颖,储德平,肖慧捷,等.城市夜游产业动态演进历程与演化规律研究——以福州市闽江夜游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05):550-555.

[7] 王圣霖,朱世范,胡海辉.基于移动设备的虚拟实境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15,31(11):65-68.

[8] 朱琳.找魂+沉浸:国内主题公园突破之路[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03):80-84.

[9] 胡海辉,于雷,马珂馨,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植物群落设计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9(16):80-83,103.

[10] 张明瑶,谭莉云.基于交互设计理论的动物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红山动物园为例[J].西部皮革,2020(16):29-30.

[11] 王红,刘素仁.沉浸与叙事:新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18,34(04):161-169.

[12] 冯楠,张曦月,王鹤蒙,等.论城市规划展览馆中的观众沉浸式体验——以长春市城乡规划展览馆为例[J].科學教育与博物馆,2020,6(04):252-257.

[13] 成章恒,郑文静.“互联网+”背景下沉浸式体验在科普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82-83.

[14] 李春梅,张瑞洁.“媒体+文创+科技”开启融媒体产品创新交互模式——以新华网首创“瓷文化”IP为例[J].传媒,2019(20):61-63.

作者简介:徐艳芳(197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李玉莹(199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夜游发展历程
夜游泉州西湖
夜游蜡像馆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夜游桃花江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