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宇雯 吴飙
摘要: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是大众了解疫情的直接渠道。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分析《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共237篇报道,以探究新闻类周刊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框架构建情况。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框架理论;《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0 引言
2019年末,武汉出现新冠病毒感染者,随后新冠病毒迅速传播。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宣布确认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特征,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自此全面抗疫斗争在全国打响。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新闻类周刊起到了传递疫情消息、缓解民众焦虑、消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郑岩在《在不变中求变——新闻类周刊的发展之路》中提出自1978年起我国期刊发展的四次浪潮,分别是以《读者》为代表的大众化期刊,以《时尚》为代表的小众化期刊,以及财经类专业期刊和新闻類周刊。他将新闻类周刊定义为“在第四次期刊浪潮中所涌现出来的,以解释报道和深刻评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新闻为主,并且是以周(或双周)为出版周期的期刊”[1]。
《三联生活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是目前中国新闻类周刊中的两个名牌刊物,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它们依然保持着文化大刊的影响力,承担及时传播疫情信息、引导大众舆论的重任。因此,了解新闻类周刊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报道框架设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目前,新闻传播领域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框架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报道框架研究,包括国内媒体和国外媒体。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毛伟利用世界各国报纸全文库[2],全面分析了国外媒体涉华新冠肺炎报道的特点。二是受众框架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刘兰兰(2020)利用清博大数据平台,以清博指数“最近30天”的微信热文排行榜Top200为研究对象[3],分析网络舆情演化趋势。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虽然研究数量和研究范围已经初具规模,但是针对新闻类周刊的研究仍较贫乏。由此,本文选择《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类周刊,探究其在疫情报道中具备的报道框架特征,以期在学术上丰富有关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框架理论”最早出现在尔文·戈夫曼的著作《框架分析》中。尔文·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人们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4]。但真正将框架分析引入传播问题研究的是托德·吉特林,他“在戈夫曼的基础上将框架概括为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5]。
孙彩芹提出在实证研究中媒体报道内容的框架分析主要可以分为纵向分析法和横向分析法。纵向分析法是指按照新闻事件的发展顺序研究新闻框架演变过程的方法;横向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媒体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媒体的新闻框架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6]。本文采用纵向分析法,针对《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的微信公众号在特定时间段内发布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文本,按照新闻框架的纵向演变过程分为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新闻材料的建构,在此基础上进行量化梳理分析。
1.2 研究样本
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和报道从2020年1月20日,即确定肺炎具有“人传人”特征后开始猛增。因此本文以2020年1月20日为时间起点,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2月18日共30天的报道文本。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大众经历了前期信息匮乏导致谣言四起到媒体集中报道时信息爆炸,再到后期信息过载的阶段,大众淹没在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信息海洋中。通过前期统计分析发现,《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微信号“lifeweek”)在2020年1月20日至2月18日期间共发布203篇文章,经过人工筛选,剔除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无关的110篇文章,共获得有效文本93篇。《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微信号“chinanewsweekly”)在2020年1月20日至2月18日期间共发布214篇文章,剔除与新冠肺炎无关的70篇文章,共获得有效文本144篇。
2 报道框架分析
新闻选择框架包括新闻报道区域和新闻报道领域,新闻建构框架包括新闻标题词频、新闻报道序号以及新闻报道量。
2.1 新闻选择框架
2.1.1 新闻报道区域
新闻报道区域主要分为湖北地区、非湖北地区、国际和其他四大类,其中国际指的是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报道,其他指未明确特定区域的新闻报道。根据数据统计发现,有关湖北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量最多,分别占《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的35.48%和42.36%,毫无疑问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两家媒体关注的重点地区。北京地区是《三联生活周刊》除湖北地区外最关注的疫情地区,报道量占总报道量的6.45%,此外国际报道占4.3%,浙江与上海地区的报道均占1.08%,而较少关注疫情较为严重的其他地区。《中国新闻周刊》关注了更多地区的疫情状况,除湖北以外,对北京(2.08%)、浙江(1.39%)、上海(0.69%)、福建(0.69%)、河北(0.69%)、云南(0.69%)和国际(3.47%)均有关注。可见《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视野更加开阔。
新闻报道区域的选择虽然会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影响,但总体上应当讲求地区平衡,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发挥好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基本职能。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实现平衡性报道尤为重要,否则容易造成报道视野欠缺。
2.1.2 新闻报道领域
媒体可以通过选择报道领域以及突出重点进行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的理论假设,“它提示人们,在有媒介居间的大众传播活动中,媒介议题直接影响受众议题”[7]。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媒体报道框架中重点设置的议题,会成为受众更加关心的话题。为探究新闻类周刊在报道领域中的选择偏向情况,本文将报道领域分为九大类,分别是疫情动态(关于疫情发展状况的报道)、个人影响(关于疫情对普通个人的影响的报道)、医护人员(关于抗疫医护人员的报道)、经济影响(关于疫情在经济领域造成的影响的报道)、政府动态(关于政府的防疫举措的报道)、社会抗疫(关于社会爱心人士以及爱心组织的抗疫活动的报道)、科学防疫(关于疫情的科研动态及专家学者对抗疫的科学行为指导)、媒体抗疫(关于媒体在抗议中的积极举措的报道)以及国际动态(关于国外疫情发展的相关报道)。
根据数据统计发现,《三联生活周刊》在科学防疫领域的报道量最多,占总报道量的24.73%,主要有新冠肺炎科普、新冠肺炎药物的科研进程动态以及专家对抗疫的科学行为指导等。其中“冠状病毒:你需要知道的3个小常识”这篇科普类报道的阅读量为10万+,“在看”量最高,达1.8万。《三联生活周刊》个人影响领域的报道量仅次于科学防疫领域,占总报道量的18.28%,报道内容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到影响的个体的生存境况,主要报道对象为新冠肺炎患者,其中“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这篇报道的阅读量和“在看”量均为10万+。《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量最大的领域为疫情动态,占总报道量的24.31%,主要报道内容新冠肺炎的传染趋势、治愈病例、感染范围等。报道量排第二的报道领域为政府动态领域,占总报道量的19.44%,主要报道内容为政府的抗疫举措、领导人和湖北官员人员变动情况等,其中“上海市市长应勇任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不再担任”这篇有关职务调整的报道其阅读量和“在看”量最高。通过比较报道领域可以发现,《三联生活周刊》更关注个体,而《中国新闻周刊》更注重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状况的事实报道以及政府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动态。
在国际动态领域方面,《三联生活周刊》在2020年1月20日至2月18日期间没有关于国际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而《中国新闻周刊》虽然报道了一些国外疫情的情况,但报道量仅占总报道量的2.08%。总体而言,两家媒体对国际疫情动态的关注度过低,缺乏国际视野。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早期,媒体主要集中于国内报道,而没有及时回应澄清国外的种种污蔑式报道,没有很好地维护国家形象。由此可见,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2.2 新闻建构框架
2.2.1 新闻标题词频
以新闻标题作为关键词可以发现不同媒体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所关注的重点。“武汉”是两家媒体的关键词词频之首,可见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一个月内,武汉成为媒体的集中关注点。“告急”“确诊”“感染”“病毒”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新闻标题高频词,这些词表明《中国新闻周刊》对疫情发展动态的敏感,满足公众在疫情初期的信息需求,消除大众在疫情早期由于谣言四起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一线”“医生”“口述”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新闻标题高频关键词,表明《三联生活周刊》关注疫情一线,对一线医护人员的采访较多,从“人”的角度出发,让大众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真实信息。
总而言之,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一个月内,两家媒体从不同的角度,以舆论引导的方式消除公众的不安,为抗疫工作发挥正面作用。
2.2.2 新闻报道序号
报道序号是指报道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中推送的顺序。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两家媒体均将相关报道居于首篇,可见两家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视程度之高。此外,两家媒体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在报道序号中排第一的占比均超过一半,体现新闻周刊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较高关注度。
2.2.3 新闻报道量变化趋势
两家媒体在2020年1月20日至2月18日期间,从1月20日起报道量逐渐增多,到2月1日至2月3日两家媒体都出现了报道量的高峰,主要原因在于2020年春节刚过,返乡困难、节后上班困难以及抗疫物资告急等问题大大提高公众关注度。此外,湖北武汉红十字会爆出物资分配不均等问题,引发舆论狂潮。2020年2月4日至2月12日,报道量呈现平稳波动态势。2020年2月13日至2月14日又出现一个报道量高峰,在这段时间内,湖北省委、武汉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进行了大的调整,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影响了新闻建构的框架。
3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展现《三联生活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在疫情报道中的框架构建情况,可以发现,这两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基于事实的客观报道和深入现场的写实报道在回应社会关切、稳定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未知性、医学专业性、公共性等特征。媒体人不是具有高医学素养的专业人士,因此就科学性而言,综合性新闻类周刊的报道难以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通过考察《中国新闻周刊》与《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文本发现:新闻类周刊可以利用共情式传播的方式增加报道的影响力,关注对疫情一线的采访报道,将健康知识传播给大众;做好抗疫过程中的解释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大众焦虑和恐惧;增加对疫情中处于边缘地区的关注,否则大量集中于湖北地区的报道不仅会加剧大众对湖北地区的恐慌,而且忽视了其他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地区,造成信息不平衡,加重疫情的扩散。在新媒体时代,微信的用户活跃度高,具有较强连接性,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了解疫情、参与疫情的重要渠道。新闻类周刊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突破了以往每周或隔周发行的报道限制,能够紧跟时事,同时,新闻类周刊保留了自身原有母体的文化特质,在新闻的选择、生产、建构的过程中能够立足自身特质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郑岩.在不变中求变——新闻类周刊的发展之路[J].传媒,2013(11):51-53.
[2] 毛伟.海外媒体涉华新冠肺炎疫情英文报道研究[J].青年记者,2020(21):94-95.
[3] 刘兰兰.框架视野下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研究——基于微信热文的文本结构与内容挖掘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0(05):17-21.
[4] 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7(04):19-23.
[5] 冯剑侠.框架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发展[J].新闻传播,2011(09):15,17.
[6] 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2010,32(09):18-24,62.
[7] 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62-168.
作者简介:缪宇雯(1997—),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吴飙(1994—),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