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主要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二者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借鉴,相互影响。《乐记》是先秦音乐美学著作,地位较高。本文对《乐记》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关系问题分作论述。
【关键词】《乐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89-03
【本文著录格式】赵天缘.《乐记》与中国儒道思想的关系[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189-191.
引言
儒学和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因历朝统治者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道家思想和以《乐记》为主的儒家乐教思想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变化。虽然儒家思想在明清时已与先秦儒学相悖离,但其发展及影响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随时发展,随世而变,在演变中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思想并与后世儒家思想相融合。道家的代表著作为魏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其在一定程度上将音乐从社会功利性和礼乐教化中独立出来,具有独立形式美感和单纯审美意义。此外,嵇康还大胆的反对了两汉以来音乐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认为音乐与政治和礼乐无关,没有强调社会等诸多因素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本文旨在以朝代为序,分述《乐记》与每一时期的儒、道关系。
一、《乐记》与中国儒家音乐思想的关系
儒家思想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中国发展史。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种思想流派开始兴起,此时儒家思想开始萌芽,但尚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法家思想受到重视,儒家思想依然继续发展。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归为正统思想。魏晋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主流儒家思想注入新内容。隋唐时,三教合流,儒家思想与道家、佛教思想相互融合,进一步发展。宋时皇帝崇道,道家思想兴盛,此时儒家思想不得不借鉴道家思想进行发展,儒家理学出现。元代,在蒙古族的统治下,汉文化发展低迷,但因元朝统治者对诸思想的广泛接受,儒家理学思想持续发展,为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明清时期,理学盛行,儒家思想逐渐僵化,与原儒家思想相悖离。
《乐记》是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一部著作,其中所载的“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提出了“声音之道与政通”的观点,继承了孔子关于音乐与人的情感的影响,希望通过音乐来治理政事,以音乐来塑造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将乐归置治国、教化的最高位置。
(一)儒家乐教思想在汉代时期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间争伐不断,各国为求自保便开始在民间寻找有识之士以求变法。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而在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和黄老思想在秦至汉初六十余年中先后被统治阶级作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思想。“及至秦之季世,焚《诗》《書》,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所记载的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当时的秦始皇“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导致儒家学说成效甚微。
至汉孝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使其内容更具有哲理性,逐渐被统治者所重视,其教化思想也逐渐得以显露。孔孟礼乐教化所倡导的“克己、复礼、明人伦”等思想,被化为“三纲五常”①之道,加之政府推崇,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套较严密的教化体系后,其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主流。
虽然《乐记》成书年代不详,但在该时期,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乐教思想奠定了后世儒学的流传基调。
(二)儒家乐教思想在魏晋时期的颠覆
魏晋时期历经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世道又一次陷入混乱。道家黄老学说生发和“竹林七贤”的出现,使得注重内心思辨的道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威胁。
“竹林七贤”是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他们肆意酣畅饮酒,行为不拘礼法,强调“越名教而任自然”,于文学上造诣颇深,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行为,如阮籍“蔑视礼教”,常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在禁酒令颁布后仍肆意酗酒。这对当时“克己”等的儒家思想产生了冲击。
但此时对儒家思想的颠覆并非彻底弃之敝履的改变,而是统治阶级为获得政治合法性,在治国理念中坚持的儒家思想,与当时兴起的道家思想相互融合。这导致其自身的影响力有些许下降,音乐思想开始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等注重本质的思想相融合,进而使其教化形式和领域出现些许变化。这个阶段,以儒学为宗的文教政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对礼乐乐教的功用性产生质疑。
(三)儒家乐教思想在隋唐时期的再传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之前南北朝等的分裂局面。隋朝政权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将儒家思想重归主流。其最突出的体现是设立科举制,开辟了“举贤良”“僻举”“荐举”“九品官人法”等措施,着重强调官吏的道德修养,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至唐代,唐代统治者不但沿袭了科举制选拔官吏的标准,还制作礼乐以彰显教化,认为“凡民之事,莫不一出于礼”,更加注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但唐代重佛,且对外交往频繁,一时儒、释、道盛行,呈“三教合流”之势。儒家思想虽仍占据主流地位,但也因时而变,不断的发展、吸收和借鉴,以一种更加开放宽容的态度承袭礼乐。
此时的儒家思想并非全部是先秦时期的原始儒家思想,而是与佛教、道家等其他思想高度融合后的再度传承,其音乐思想中有着大量外来因素,是统治者为保障其统治,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礼乐等级制度的一种政治手段。
(四)儒家乐教思想在宋元时期的低谷
宋朝崇道,自宋太祖建朝时便积极推崇,经宋真宗、宋徽宗等皇帝后,道教思想以巩固王权统治为目的被进一步传播发展,将道教仙人作为始祖。此时以“黄老学说”为主的道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道教,其仍崇尚与《乐记》礼乐乐教思想相反的内心洒脱及无为。
同时,宋代统治者还十分重视佛教思想的传播,如宋太祖赵匡胤出版了佛教经典《开宝藏》。此时的儒家思想的地位较低,笔者推测以《乐记》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只是低迷发展,并不断借鉴、融合道家思想,使其能继续传世。
1271年蒙古族人忽必烈建立元朝,该族信奉草原萨满教与佛教(藏传佛教)。建朝后采取了“民分四等”、提倡蒙古至上主义、对汉族采取民族压迫及颁布压制汉人的法令等措施,致使汉文化发展低迷,儒学地位不断下降。
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在思想方面采取坚守并用的形式,认为“三教九流,莫不崇奉”。待理学北传至元朝时,元帝尊重儒学,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将理学推崇为官学,此时以理学为主流的儒家思想又一次发展。至元后期,理学思想家为了迎合统治阶级,开始侧重于理学的伦理道德,为明清时期的理学发展提供基础。
(五)儒家乐教思想在明清时期的悖离
经历五代十国的混乱割据后,明代统治者开始注重思想学派的地位,在思想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不断完善,正统地位不断被强化。但由于明代时外来思想传入、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使此时以乐教为主的儒家思想有些陈腐。
清代时,虽然科举制被广泛推行,但以“理”为主的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致使清末科举制转变为八股取士,儒学思想不断僵化。
故,此儒学为重“理”之儒学,非先秦重“礼”之儒学。此时儒家学者大多偏执“穷理”“灭人欲”,使儒学思想不断走向僵化,与重“礼”重“仁”的传统儒学相互悖离。
二、《乐记》与道家思想(道文化)的关系
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与《乐记》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共同组成我国思想史的两条主要流派。
秦朝时,儒道均非正统思想。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思想推为正统,道家仅继续发展。魏晋时期,道家玄学复兴,“竹林七贤”将音乐与道家思想更好的融合,使百姓更易接受,道家思想一时兴起。此时统治者所崇之儒是以道家为本质的儒家思想。隋唐时期,社会开放,佛道思想兴盛,当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将佛、道融入儒家思想,此时儒、道相互依存。后,道家思想于宋时归为正统,逐渐发展为道教。元代将藏传佛教作为国教,且崇尚蒙文化,致使儒学发展低迷,只能借助道教思想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以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儒家思想重归正统,因道家思想已发展为道教,日益世俗,影响较小,遂儒道分流。
(一)秦汉时期之互补相融
秦汉前,社会混乱、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为求自保便纷纷在民间寻找有识之士以求变法,此时思想学派众多,诸学派发展呈齐头并进之势。除了法家,其他思想学派(如道家)均未受到太多重视,儒与道并驱争先。
此时道家音乐思想以“静、淡、远、虚”为特征,具有十分浓厚的道家色彩,还暂未受到太多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也尚未出现专门论述道家音乐思想的篇章和著作,只在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中有些许尚未成章的音乐言论。先秦时期的道家提倡顺应“自然之美”的音乐,反對儒家乐教,主张“淡泊宁静的含蓄”和“远以神形的意境”之乐,同时,还崇尚“物我两忘”“游心太玄”的虚无境界的音乐。
春秋战国时,诸思想均以西周为源,并在发展中不断借鉴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为己所用,如秦始皇虽然崇尚法家,但相传他暴毙于炼丹。《乐记》成书年代说法众多,其中最晚成于汉,笔者认为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等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二)魏晋时期之外道内儒
至魏晋,儒家思想的地位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受到一定冲击。道家思想并非从本质上颠覆儒家思想,而是相互批判继承着融合,此时二者的关系为外道内儒。该时期道家音乐美学的代表作为嵇康《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的思想主张与《乐记》大多相反,如嵇康反驳《乐记》中将音乐用于政治的“礼乐之和”,认为没有“治世之音”和“乱世之音”,音乐只是客观的音响,是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思想。但是,《乐记》中蕴含的另一种“天地之和”的思想与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强调的“自然之和”相对统一。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及相关方面进行阐释,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理论两大潮流的源头。这一时期虽然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但却是外道内儒般的融合,其内核为儒,表述为道,是一种无意识的潜意识融合,具有较多需要磨合的地方。
(三)隋唐时期之辅车相依
唐代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既有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也有魏晋风潮带来的美学影响,同时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使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也是唐代时期的文化、艺术等形式的集中表现和反映。释教传播于唐时达到顶峰,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满足统治者,诸学说体系相互借鉴融合。儒学吸收佛、道之精神,佛教吸收儒学精神而逐渐趋于中国本土化,道教受了儒学影响,力主“贵儒”又“尊道”,致使“三教合一”之势逐渐形成。故隋唐统治者开始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隋唐时期与之前的魏晋时期不同,该时期的儒道融合是内化于心的主动融合。
(四)宋元时期之毫发丝粟
儒家思想在宋元时期的发展可谓之管窥蠡测。北宋时期政局稳定、发展较繁荣。在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时期,为了巩固皇位与宣传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北宋的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重道、崇道的措施。宋太祖赵匡胤十分推崇道教,后宋太宗、宋真宗和宋徽宗等皇帝采用设道观、将仙人作为始祖等措施,借道教思想巩固其统治。同时十分重视佛教的发展,如宋太祖出版佛教经典《开宝藏》。此时儒家思想相对处于弱势,不断的被道教、佛教等主流思想吸收、借鉴和融合,几乎对道教思想没什么影响。
宋后,蒙古族建立元朝。蒙古族人统一中国后,提倡蒙古至上主义,重视商业活动,并对汉族进行民族压迫。但是,元朝统治者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诸思想,如道教全真教掌教丘处机曾深受元朝统治者敬重。他曾有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不要杀民的事迹,可见此时道教虽已不是正统思想,但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蒙古族信仰佛教(国教)和道教依旧兴盛的元代,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乐教思想对道教思想影响甚微。
(五)明清时期之儒道分流
明清时,理学至上,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体系为主的宋明理学不断发展。儒学重新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而重归正统。但,此儒学非彼儒学。
同一时期的道教虽不是正统思想,但也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加之陈抟老祖和全真道等不断传承,使道教逐渐走向民间,更具有宗教性质。与当时以宋明理学著称的儒学相比处于弱势,其教义思想和音乐思想均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发生了转变。此时的道教思想未受到儒家思想的重視,统治者也未对其进行过多改造。
另外,由于明清时以八股文取士,儒学不断僵化,却未走向世俗,仍由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所掌握,与明清时世俗化的道教不同。笔者认为二者所属阶级不同是导致这一时期儒道分流的原因之一。
三、小结
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儒家思想的地位受统治者的影响而不断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诸思想均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时不断完善并吸收其他思想的长处。秦汉魏晋时期,诸思想继续发展,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道家思想等相互借鉴、相互发展,此时为历史顺承、吸收和融合的关系。隋唐时期,佛道盛行,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将儒家思想吸收佛道进一步发展,反映了隋唐时政治与思想的高度融合。宋元时期,兴道兴蒙,因道家思想归为统治思想且元朝时汉学不受重视,致儒家思想发展低迷。明清时期,儒学开始了“文艺复兴”般的再现,仅复形式而非内核。加之西方概念、自然科学等新信息传入中国,儒家思想已非用传统乐教思想阐述核心,仅是捡拾原儒学,逐步递进发展。
道教思想虽与儒家思想产生的时间相近,但二者却是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关系。如魏晋时期和北宋时期,道教发展较为兴盛,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批判融合。隋唐和明清时,儒家思想位居主流,对道家思想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乐记》作为先秦时期儒家乐教思想,由于成书年代颇受争议,所以其对秦汉时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需分开阐述。由于汉代独尊儒术,且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盛行,“竹林七贤”出现,他们能够较准确的判断音乐与思想的关系,比旧儒僵化理解乐教思想有着更多的优势,为儒家思想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待隋唐三教合一,儒道融合。宋元时受统治者影响,道家思想逐渐变为道教,具有宗教色彩,音乐在宗教中属于从属地位,故儒家乐教思想的影响甚微。明清时,因道家已为道教,社会影响较小,儒家思想未对其进行过多干涉和影响。
注释:
①三纲五常:指中国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一套伦理道德标准。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参考文献:
[1]胡平生.礼记·乐记[M].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2][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文白对照本)第四册[M].张大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3]王建.道家音乐思想与文人琴乐[J].音乐传播,2017(3).
[4]张璇.“和”的对立与融合——以《乐记》和《声无哀乐论》为例[J].黄河之声,2019(5).
[5]张森森.唐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多元特征[J].北方音乐,2018(13).
[6]刘运动.宋代皇帝的崇道与道教经典研究的新发展[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7]王蕾.试析宋代新儒学对道教思想的融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5).
[8]李文红.试论儒家与道家音乐思想的和谐互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9]修海林.先秦道家音乐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吕氏春秋》诸篇为例的分析[J].中国音乐学(季刊),2011(1).
作者简介:赵天缘(1997-),女,河北衡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