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沈丽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570311)
脑梗死作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发病,尽管抢救成功,依然会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血管性痴呆作为常见并发症,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扰[1]。随着临床医学研究水平提升,我们发现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在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方面效果良好。基于此,本次实验尝试以我院临床确诊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对比治疗的实验对象,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100 例于2018年2月-2019年5月因脑梗死入住我院治疗的患者,均出现血管性痴呆症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女28 例、男22 例;年龄52-86 岁,平均(68.32±6.23)岁;病例痴呆程度:26 例中度痴呆,24例轻度痴呆,且均单独用药尼莫地平。治疗组:女20 例、男 30例;年龄 55-83 岁,平均(69.21±5.79)岁;病例痴呆程度:20 例中度痴呆,30 例轻度痴呆,联合使用吡拉西坦与尼莫地平,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展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患者均对症治疗,治疗期间患者禁烟酒,监测患者病情,指导患者控制血脂、血压以及血糖水平。对照组患者行单一药尼莫地平治疗方案:口服用药,每天用药3 次,每次用药30 mg,持续治疗6 个月。治疗组患者应用吡拉西坦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方案:口服用药,每天用药3 次,每次用药800mg,持续治疗6 个月[2]。
本研究数据采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医治后 ADL、CDR 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两组医治前后ADL、CDR 评分变化比较[分,(±s)]
表1 两组医治前后ADL、CDR 评分变化比较[分,(±s)]
组别 ADL CD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3.26±9.71 28.34±7.62 2.34±0.52 1.52±0.66治疗组 33.58±9.24 20.14±5.33 2.27±0.64 1.01±0.52 t 0.1722 6.3588 0.6121 4.3769 P >0.05 <0.05 >0.05 <0.05
两组患者医治后 MMSE 评分均提高,且治疗组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两组医治前后MMSE 评分变化比较[分,(±s)]
表2 两组医治前后MMSE 评分变化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5.14±4.75 20.58±3.72治疗组 15.56±4.45 26.71±3.23 t 0.4653 7.8473 P >0.05 <0.05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多数伴随行为、语言和情绪上的异常状态,治疗难度大,诱发尿失禁、吞咽困难等症状的可能性极大,对患者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干预治疗需求非常大[3]。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一旦出现血管性痴呆症状,患者的病情会随之加重,治疗过程中需要集中改善患者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帮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加速患者脑组织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痴呆症状。
吡拉西坦与尼莫地平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疾病的主要药物种类,其中吡拉西坦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脑组织代谢能力,选择性作用于患者的中枢神经体系,患者受损的脑功能可以得到针对性恢复。尼莫地平本身为钙通道类阻滞剂,可以改善患者脑部供血环境、加速脑部代谢,使患者脑血管呈现扩张状态,降低痉挛现象发生率,同时加速患者脑部功能恢复[4]。一般而言,患者用药尼莫地平后,该药品会直接穿透机体血-脑屏障,扩展患者脑血管,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状态、微循环状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选择性用药之后,尼莫地平对患者的神经元产生影响,帮助患者的学习功能、记忆能力恢复,提高智力水平。综上,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在接受临床药物干预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性采用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方案,保证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以改善不良症状、促进患者脑功能恢复,帮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