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
摘 要 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作和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养的必要手段,也是教师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解析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可知: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熏陶、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建设的考核模式等实践途径,可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9-0079-03
0 前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并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凝练出核心,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肩负着培养和建设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重任,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教育载体的高职院校承担着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重任[2],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师德师风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支撑力,也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育思潮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切实完善和推进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1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师德建设理念不清晰,缺乏中、长期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当前,推进师德建设,必须在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抓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3]。目前,高职院校在构建师德师风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理念不清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师德建设的多种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学校领导参与师德建设研讨会频率较低;师德建设在学校长期发展目标中的定位模糊等。
1.2 师德建设平台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师德建设平台基于理论平台,而高职院校所具备的理论平台无外乎理论研究和建设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系、教研室)、理论宣传阵地这四个。不同地区、专业类别的高职院校关于平台的搭建有不同的策略,有的院校只具备其中几个,而且平台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有的院校则面面俱到,但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导致师德教育的层次不分明。
1.3 部分院校师德建设形式重于内容
部分院校对师德建设的定位拿捏不准,只是机械化地执行政策,或者采取循规蹈矩的建设思路,对地区特点和办学特色视而不见,生搬硬套其他地区或者高校的师德建设模式,难免流于形式。还有部分院校在制定师德建设方针后,师德培育内容的落实情况不到位,或者存在有指示、检查、考核等行政命令时认真做、严格做、按时做,而没有人督促管理时,教育内容就被抛诸脑后的情况,更遑论实践和自主学习。高职院校在开展师德构建时常选择名师讲座、师德报告会、先进师德表彰等传统方式,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不应该对一些新形式的宣传教育模式和更新颖的教育内容视而不见,应加大其应用的范围和力度。
1.4 教师队伍对师德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在现代社会中,从业者对本职工作的认知及态度将决定其职业行为。师德教育对教师而言就是接受思想认知的程度和态度问题。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认为教育即教书,仅仅是一份职业而已,忽略了教育中“育”的深层次含义。他们的思想中存在大权重的功利化价值认知,轻视自身的德育建设,更忽视自身品德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大多数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将教书育人作为终身追求的崇高事业,主动持续地进行自我修养和素质的提升,以满足当代教育对自身提出的严格要求。
1.5 缺乏师德的量化考核体系
部分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体系中对教师队伍的德育要求没有明确规定,常提出模糊的要求与定性化的指标。如要求教师德育要优良,但优良的定量化标准难以界定,甚至没有,以业务能力替代师德考核教师显然是不够全面、合理的。“为人师表”的内涵正说明了真正具备师德的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应该是品德败坏、有歪风邪气之人。
2 影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原因剖析
剖析问题症结所在时,需注意问题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理,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问题成因要对内外因进行全面分析。
2.1 外部因素
多元价值观对当代国人的影响与渗透无处不在。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发达的信息传播渠道,光速般的信息沟通速度,加快了多元价值观的融合与碰撞,因此,多元价值观中那些资本主义化的西方价值观难免对教师队伍中的极少部分人产生影响。西方价值观强调的是利益至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都在反衬这种理念,如果我国教师价值观模糊,甚至价值标准紊乱,势必会对我国传统的师德理念产生怀疑,甚至会扭曲正确的价值观取向[4]。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9年高等院校全面扩招后,多数高校原本的精英式教育日趋走向大众化教育。高职院校搭乘着“大学扩招”的快车,与普通高校一样,在生源大量增加的同时,生源质量也在下降,也引发了生师比严重失衡。仅以本、专科院校为例,据2000年相关统计数据,全国高校所培养的本、专科生数量为556.09万人,全国本科、高职(专科)院校专任教师数为45.74万人,生师比达到12.16;2013年,本、专科生数量为2 468.07万人,本科、高职(专科)院校专任教师数为149.16万人,生师比达到16.55[5]。结果表明:我国高校中师生比失衡现象呈上升趋势,近年的生师比数据高于教育部提出的平均当量14.0。虽然各高校在這些年大量引进青年人才以扩充教师队伍,但是教师队伍人数依然存在较大缺口,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服务任务日益加重,师德学习时间被严重压缩,客观上也会造成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师德淡漠的局面。
2.2 内部因素
部分教师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个人品德修养及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部分教师群体的价值观西化和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重索取轻奉献,重回报轻付出,重个人轻集体,有利于职称晋升、利益最大化的工作积极主动,对服务、奉献性质的非功利性工作却很少参与,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格局。更有甚者将自身的价值观培育和自我提升抛诸脑后,认为只要将科研、教学工作做好就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从内心深处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其具有优良的师德更是无从谈起。
基于以上原因,若要改变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现实问题,彻底扭转和改变当前面临的困境,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的决策者站在统筹的角度,以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魄力推陈出新,下功夫研究师德建设的长远规划,提出针对不同办学定位的师德建设长效规划;另一方面需要教师队伍洁身自爱,主动学习和提升品德修养与综合素质,坚决抵制不健康的价值观和思想认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1 引领作用
就目前的具体国情而言,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中国社会和各民族在当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的具体表现,社会意识对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师德建设处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框架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这种教育领域的现实需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2 培养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德建设中还发挥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作用。师德建设实质上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外部举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师队伍意识形态阵地中的重要地位。另外,根据历史唯物主义长久积累的经验来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对社会整体建设能够产生促进作用。我国当前的社会情况正面临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冲击,教师队伍能否抵御诱惑、辨清方向,将决定我国教育事业建设的成败兴衰。因此,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观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帮助教师队伍巩固正确的价值观念,夯实思想根基。
3.3 标杆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6]。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标杆,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战略体现,也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铸造教师敬业精神的熔炉,是锤炼教师高尚师德的平台,无论是熔炉还是平台,都需以高校作为载体,这也对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为前进的指针和标杆,师德建设才能更充分地产生能效。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师德建设,须主动顺应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时代要求,针对现有师德建设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常态化地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顶层设计。
4.1 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师德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本途径,在师德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广泛开展立师德、铸师魂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的作用,必须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紧贴实际,结合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与时俱进地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资源;形式上,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以教代学,以学促教,不断巩固思想认识的支点。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广度,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德建设中的教育作用。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教师在对师德规范形成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师德情感,形成师德意志,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并植根到个人价值观深处。
4.2 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熏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工作,培育优良师德师风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各个层面,为广大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良好的氛围。
实际工作中,要从校园文化活动和宣传引导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举办师德楷模进校园活动,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理想;通过开展十佳教师、育人之星、师德标兵评选等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师德优秀典型,增强广大教师师德修养的认同感,不断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各种宣传载体和文化设施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网站、报纸、广播、微信、微博、宣传橱窗等媒体形式,对高校优秀师德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打造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师德师风,保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3 完善制度,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不断完善师德建设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各个领域,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具体途径可以总结为一个“根本”和两个“融合”:一个“根本”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升师德建设科学化水平;两个“融合”指教师梦想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师德教育与工作实际相融合。提倡个人梦想应该通过师德建设来加速实现,实际的教学科研及服务工作处处体现师德,将师德建设的内容、内涵、标准、要求与高职院校的教风建设、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总结并行,使良好的师德师风与学校的传统精神、文化特色、优良校风相结合。
4.4 开拓师德建设的考核新模式
高职院校乃至普通高校中对于师德师风的考核一直是困扰师德建设的主要难点之一,与教师的实际工作考核相比,师德考核缺乏量化标准。高校可以考虑执行师德目标管理,制订考核计划,按照计划表中的时间节点定期检验目标完成度;同时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标准数字化档案,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补充内容,配合学校的激励和奖惩制度,可适当削弱监督体制的权重,设法提高教师自身的师德意识。另外,在新教师招聘时也需考虑师德师风的考查与检验,从教开始就提高师德师风的阈值,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考核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抬高教师队伍整体师德水平的上限。
5 结语
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是党、国家和人民赋予高等院校的重大历史使命,非一蹴而就可以成功,需将其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性任务。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持之以恒,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师德建设的根本目标,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针作用,遵循教育规律与原则,进行针对性强、适用面广、理论价值高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推动高职院校尽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我国尽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林碧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5(5):63-66.
[2]王梦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68-70.
[3]何祥林,吴长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18):7-10.
[4]徐玉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探论[J].学理论,2013(13):24-2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國教育统计年鉴(201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6]韩泽春,王秋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34(3):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