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扬,黄彦森,黄质宏
(1.贵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2.贵州联建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监控中心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土地开发已转移至丘陵地带。丘陵地区往往坡度较大且交通不便,为了使此类土地满足建设用地需要,通常用建筑垃圾或将山体开挖后直接填入低洼地带,因此回填碎石土往往颗粒粒径极不均匀[1−4]。此类填土地基的稳定性关乎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若处理不当,将对社会安定造成威胁,经验表明在山区强夯法处理此类地基既经济又安全[5−8]。但仍需对加固后的地基进行研究,评价其加固效果;本文结合平板载荷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瑞雷波试验的相关性,共同评价强夯加固效果。
采用原位试验评价地基土的性能和状态,其目的是在尽量不破坏、少扰动被检测对象的原始位置的情况下获得有代表性的工程参数。回填碎石土地基加固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瑞雷波试验等[9−12]。本文依托工程施工场地因填土情况与强夯的差异主要分成两个区,要求加固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0 kPa,变形模量E0≥18 MPa。
本工程平板载荷试验共进行15 个点位的测试[13],其结果见表1。
表1 平板载荷试验结果
根据工程的场地填土、上部建筑等实际情况,强夯设计分2 个区域进行。共进行平板载荷试验15组,现从2 个区域各选取2 个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详细评述。Ia、Ib是一号区域的2 个有代表性区域,分别对应平板载荷试验的8#和10#点位,IIa、IIb是二号区域的2 个有代表性区域,分别对应平板载荷试验的2#和4#点位。试验结果如图1 所示。
图1 4 个点位的载荷−沉降量曲线
该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选取的承压板边长为1 m,依据以往的经验该试验能够反映1~2 倍承压板边长深度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情况。
试验点位的承载力通过比例界限值确定,由图1 中的拐点对应的荷载值可知,8#、10#、2#、4#测点的承载力分别为320 kPa、320 kPa、280 kPa、280 kPa。根据表1,对地基的所有测点来说,该地基试验点承载力的极差为80 kPa,承载力的平均值为280 kPa。极差小于平均值的30%,则该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为280 kPa,符合地基设计需求值。
共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30 组[13],现从2 个区域各选取2 个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详细的评述。Ia、Ib是一号区域的2 个有代表性的点位,IIa、IIb是二号区域的2 个点位。试验结果见表2,试验曲线见图2。
表2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部分)
从图2 可以看出Ia、Ib的随着触探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这是由于4000 kN·m 的单夯能级有效加固深度大致在7~8 m,土层越深处夯击加固效果越弱,故增长速度放缓;且最后3 次锤击未修正的均大于50,依据规范可以停止试验。从图2 可以看出,IIa、IIb的随着触探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这是由于该区的回填土深度大致在5.7 m,夯击有效加固深度已超过回填深度,没有出现加固效果明显减弱的部分;最后2 次锤击的已经超过50,且最后1次锤击已经打在原有土层,依据地勘资料原有土层的密实度很好,且最后的增长量较之前略微增大,故可停止试验。依据《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可按表3 评价本次工程场地碎石土的密实度情况。
图2 重型动力触探贯入深度与锤击数
表3 分类碎石土的密实度
表3 分类碎石土的密实度
与Ia、Ib、IIa、IIb这4 个点位类似,重型动力触探其他26 个点位的锤击数,从表3 可以看出大部分处于密实状态,表层或浅层少部分在中密状态,故可评价强夯的加固效果较好。
共进行30 个点位[14−16]的瑞雷波试验,现从2个区中各选取2 个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详细的评述。Ia、Ib是一号区域的2 个有代表性区域,分别对应瑞雷波试验的22#和23#点位,IIa、IIb是二号区域的2 个有代表性区域,分别对应平板载荷试验的6#和17#点位。试验曲线见图3。
强夯I 区回填土深度大致为8~10 m,从图3可看出随着深度的增加,波速先增大后减小;在深度6 m 左右达到最大,表明在此区域内强夯的加固效果最好,在深度7 m 左右时波速明显减小,即验证了单夯能级4000 kN·m 时有效加固深度大致在7~8 m。强夯II 区回填土深度为5.7 m,可看出随着深度的增加,波速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在深度5~6 m 之间波速的增速达到最大,超出回填土区域后波速较大且平稳,表明该区天然土体工程性质良好。
图3 4 个点位的V−h 曲线
依据《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可按表4 评价本次工程场地碎石土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与变形模量的情况。
表4 瑞雷波波速与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的对应关系
在该场区,共进行瑞雷波测试30 个点位,与图3 情况类似,其他26 个点位的瑞雷波波速介于239~535 m/s 之间,多数分布在319~400 m/s,且随着深度呈线性增加的趋势,个别测试点波速较低但总体整个强夯范围内波速分布较均匀;依照表4,可评价强夯的加固效果较好,满足设计要求。
本试验将11~20 测点的波速组成二维矩阵,并绘制成图4。
由图4 可直观地看出,该剖面上4 m 处的强夯加固效果最好,二维图可使检测人员分析数据更加容易,了解地层整体情况,评价强夯加固效果更加直观。
图4 瑞雷波波速剖面
平板载荷试验测试深度仅为承压板边长的1~2 倍,若想检测较深土体还需分层检测,通过分层平板载荷试验,得到0~4.8 m 深度内分段的fak和E0,将动力触探锤击数建立联系。使用origin绘图软件将Ia、IIa、IIb这3 个区内的与fak通过深度一一对应,建立相关的数理模型,见图5。
图5 修正后的动力触探击数与承载力特征值的相关性
由图5 可看出,修正后的动力触探击数与承载力特征值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幂函数、多项式、指数函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关性较好的是指数函数:
使用origin 绘图软件将Ia、IIa、IIb3 个区内的与E0通过深度一一对应,建立相关的数理模型,见图6。
图6 修正后的动力触探击数与变形模量的相关性
由图6 可看出,修正后的动力触探击数与变形模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幂函数、多项式、指数函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关性较好的是多项式:
通过分层平板载荷试验,得到0~4.8 m 深度内分段的fak和E0,与瑞雷波波速建立联系。使用origin绘图软件将Ia、IIa、IIb这3 个区内的V与fak通过深度一一对应,建立相关的数理模型,见图7。
图7 瑞雷波波速与承载力特征值的相关性
由图7 可看出,瑞雷波的波速与承载力特征值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幂函数、多项式、指数函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关性较好的是多项式:
使用origin 绘图软件将Ia、IIa、IIb这3 个区内的V与E0通过深度一一对应,建立相关的数理模型,见图8。
图8 瑞雷波波速与变形模量的相关性
由图8 可看出,瑞雷波的波速与变形模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幂函数、多项式、指数函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关性较好的是多项式:
动力触探试验通过N6′3.5反映了不同深度土层的密实程度,强夯的加固深度,但对场地造成了破坏;将瑞雷波波速与动力触探击数建立联系。使用origin 绘图软件将Ia、IIa、IIb这3 个区内的V与通过深度一一对应,建立相关的数理模型,见图9。
图9 瑞雷波波速与动力触探击数的相关性
由图9 可看出,瑞雷波的波速与动力触探锤击数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幂函数、多项式、指数函数进行拟合,得到相关性较好的是多项式:
将Ib区的代入式(1)后,求得fak;并与其真实数据进行误差分析,见表5。其中Ib区的试验数据并未在求拟合曲线时使用,目的就是为验证在大致相同的地质情况下,是否能推算出承载力特征值,且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
表5 基于式(1)fak 的误差
将Ib区内的V代入式(3)后,求得fak;并与其真实数据进行误差分析,见表6。
表6 基于式(3)fak 的误差
从表6 可以看出,通过V−fak的拟合曲线求出的承载力特征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非常小,最高误差仅1.7%,拟合效果很好。由式(4)得到瑞雷波波速与变形模量拟合曲线的相关性系数为0.75,经验证最高的误差百分比达到18.3%;由式(5)得到动力触探击数与瑞雷波波速拟合曲线的相关性系数为0.82,经验证最高的误差百分比达到35%,需进一步分析。
通过平板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瑞雷波试验分别检测强夯的加固效果,得出15 个点位的平板载荷试验平均承载力特征值为280 kPa、变形模量最小为18 MPa,30 个点位的动力触探锤击数依据规范查表,均表明加固后的土体处于密实状态,30 组瑞雷波试验测得瑞雷波波速介于239~535 m/s,多数分布在319~400 m/s,利用SURFER 软件将多个相连的一维波速剖面图组成二维剖面图,直观地展示了整个地基某一剖面的情况;3 种试验测得强夯加固地基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验证拟合曲线适用性的结果表明,只有动力触探击数与承载力特征值拟合曲线、瑞雷波波速与承载力特征值拟合曲线相关性较强,误差百分比最高仅1.7%,可为进一步研究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