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思燕,许锦奋,杨良俊,李云龙,庞叶佳
(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 重症医学科,广东 湛江 524000)
胃肠功能障碍在危重症患者中极为常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解决胃肠功能障碍问题也成为临床处理危重症的一个重点。研究[2]表明,在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方案可对患者病情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集束化护理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护理方式,2001年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首次提出,集束化护理中每一步护理措施经临床实践证明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且需共同实施[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中医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2~94岁,平均年龄(75.25±13.23)岁;BMI 18~23 kg/m2,平均BMI(21.23±0.48)kg/m2。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0~92岁,平均年龄(75.32±13.28)岁;BMI 17~23 kg/m2,平均BMI(21.21±0.36)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危重症,APACHEⅡ评分15~25分;②腹部胀气、肛门未排气;③符合胃肠道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即腹部高度胀气、肠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等[4];④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行胃肠切除术;②患有其他肠道疾病;③合并其他重大器质性病变。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胃肠减压、纠正血流动力学等基础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密切关注患者病情,详细记录患者胃肠道反应,如大便、肠鸣音等,并做好患者各种引流管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组建集束化护理小组,由ICU工作5年以上主管护师担任组长,护师3~4名,定期对小组进行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②病情变化护理。帮助患者活动下肢,避免静脉血栓;实施营养支持:首先行肠外营养支持,待其症状缓解且血淀粉酶恢复正常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经管道实施鼻饲流食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腹压检测:取平卧位并排空膀胱后注入生理盐水,夹闭导尿管与有刻度无菌压测管道相连,读取压力值。③中药鼻饲。主治医生开中药方剂参苓白术汤:太子参30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炒白扁豆15 g,陈皮10 g,炒山药30 g,炒薏仁30 g,莲子15 g,砂仁6 g(后下),桔梗6 g,炙甘草5 g。煎好后按照《新编护理学基础》规范操作给予患者鼻饲进药,早晚各一次,每天1剂。④电针足三里。患者取平卧体位,常规消毒后,在双侧足三里用0.25 mm×40 mm针灸针直刺入穴位约35 mm,在双侧内关穴用0.25 mm×25 mm针入穴位约15 mm,得气后,正极连接足三里,负极连接内关,选用断续波,频率和电流均为2 Hz,电流强度1~10 mA,留针30 min。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APACHEⅡ总分69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健康状况越差;胃肠功能障碍评分0~3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肠胃功能障碍越严重。③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包括胃潴留、腹泻、腹腔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s,h)
表1 两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s,h)
?
2.2 APACHEⅡ评分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干预前,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APACHEⅡ评分 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0 20.75±2.04 11.43±3.14* 2.47±0.34 1.03±0.15*对照组 30 20.63±2.15 16.88±2.59* 2.43±0.38 1.65±0.26*t 0.222 7.334 0.430 11.313 P 0.825 0.000 0.669 0.000
2.3 并发症观察组出现胃潴留1例,腹泻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出现胃潴留2例,腹泻4例,腹腔感染1例,ARDS 1例,MODS 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9/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
胃肠功能障碍是多种危重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大多数重症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和肠屏障功能障碍,导致其住院时间延长,影响其预后,同时还会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5]。因此,除常规治疗外,为改善患者预后,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中医集束化护理干预不仅包含集束化护理的系统性、全面性的干预手段,还结合中药鼻饲和电针的治疗优势,其中,中药参苓白术汤具有益气健脾、升清降浊、行气消痞、暖胃补中之功效。电针足三里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之功效;电针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评分,且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相关研究[6-7]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中医集束化护理干预可相互促进、聚众所长,针刺调理肠胃、温经通络;中药具有多靶点功效,从而促进了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进而缩短其恢复时间,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医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促进其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