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护理效果

2021-08-07 05:31陈春如卞孝平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7期
关键词:病患者反流食管

陈春如,卞孝平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6)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各种因素引发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反流等一系列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烧心、 胸痛、 嗳气、 恶心、 反流等[1]。 研究[2]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及心理干预均可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恢复,但目前临床常规护理已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整体护理作为一种以全面消除不良因素对患者的负面影响为目标的优质护理,已取得较好的效果[3]。行为改变理论是一种主张根据患者具体需求制定阶段性改变计划,改变其不当行为,旨在促进患者尽早康复的先进理念。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6例。纳入标准:①经内镜检查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②伴有不同程度的烧心感、胸痛、反流、反酸等临床症状;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意识障碍、心理障碍;②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 (40.02±6.83)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4.65±0.73)d。研究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0.11±7.06)岁;病程1~6 d,平均病程 (4.23±0.54)d。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生命体征及病情监测、健康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及适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意向阶段。组建护理干预小组,基于行为改变理论中的“认知转变-意识觉醒”,指导患者对自我管理中已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剖析,明确影响康复进程的干扰因素,并与患者共同制定行为改变方案。②准备行动阶段。参照“自我再评价-决策权衡”,向患者发放健康宣传资料,通过开展讲座、报告会等形式,使患者充分意识到行为改变对病情康复的重要意义。③行为干预阶段。参照“自我承诺-强化管理”和“自我效能设定”制定具体行为改变方案,指导患者正确掌握自我护理的正确方式,并提高患者家属的参与感,鼓励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行为监督。当患者做法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患者树立自信心,提高其依从性。④巩固效果阶段。根据 “自我健康-强化”和 “刺激控制”,对患者开展定期随访和访谈,对其自护行为予以肯定,鼓励其继续维持良好的自护行为。

1.3 观察指标①采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症状积分为频率与症状严重程度总和,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②参照《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尔定义与中国共识》等编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共4个维度、26个条目。评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为越佳。③应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慢性疾病教育中心研制的慢性病自我管理量表评价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共2个维度、6个条目。评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DQ评分干预后,两组的RDQ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的RD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RDQ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RDQ评分比较(±s,分)

?

2.2 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干预后,研究组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s,分)

?

2.3 自我效能评分干预后,两组的症状管理及疾病共性管理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的症状管理及疾病共性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和并发症,其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调查[4-5]显示,我国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患者约为3.1%,其中1.9%~7.0%的患者每周发生1次以上烧心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目前临床上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通常是根据胃肠科疾病的共性统一制定的,护理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整体护理则是一种主张从患者本身出发,要求护理人员提高可能对疾病康复造成干扰的因素的重视度,充分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而行为改变理念强调将护理过程细分为多个阶段,旨在从不同时期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以督促患者的行为改变,确保其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有效提升护理效果。王博[6]的研究表明,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可有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缓解其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RD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组的疾病知识、健康行为、治疗依从性及情绪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症状管理及疾病共性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整体护理从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运动和饮食指导等多方面实施综合护理,充分保障护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而行为改变理论则可在不同阶段明确该阶段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病患者反流食管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非酸反流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症状的特点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