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获奖试论奥地利与其它德语区国家在文评界的异同性

2021-08-07 09:22於伟澄
戏剧之家 2021年23期
关键词:德语译介奥地利

於伟澄

(上海理工大学 中德学院,上海 200093)

莫言的作品在德语区国家已经先后有多部被翻译成德语,但是情况不尽相同。以德国为例,目前共有六本小说被翻译成德语出版,以长篇小说为主;而文评更是在莫言的德译本《蛙》出现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而瑞士德语区目前有四部作品被译成德语,虽然时间点上显著晚于德国译介,但在德译本《蛙》出现后,瑞士文评界也出现几篇高质量的文评,然而主要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评论莫言的作品,有失偏颇。而反观奥地利,目前没有任何译介作品出现,也无任何奥地利出版社引进莫言的作品进行翻译,同时,奥地利文评界也对莫言的作品集体噤声。本文结合奥地利媒体对莫言于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媒体介绍,试分析奥地利文评界与其它德语区国家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译介特点

(一)中国文学在奥地利译介接受现状简介

截至2021 年,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奥地利译介仍然屈指可数,皆由苏泽尔(Zsolnay)出版社出版,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籍华裔作家裘小龙和旅居海外诗人杨炼以及北岛的作品,其中裘小龙的作品被陆续出版了八本,杨炼一本,北岛三本。中国文学在奥地利译介,目前呈现的特点是入选中国作家皆有多年海外旅居的背景。最早出现在奥地利译介的作品是1991 年出版的诗人北岛的《战后》(Post bellum);裘小龙的作品《红英之死》(Tod einer roten Heldin) 于2003 年被介绍到奥地利文坛;诗人杨炼的作品《同心圆》(Konzentrische Kreise)的德译本则于2013 年被出版。三人共同的特点便是有多年旅居海外的经历,裘小龙在美国博士毕业后有多年旅美的经历,习惯用英语写作,擅长以西方人的视角和文笔来叙述中国故事;杨炼于1988 年离开中国大陆后,开始了他的“世界性写作生涯”;而北岛在多个国家也有超过20 年的旅居经历,亦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综上所述,以上中国作家与莫言这位“先锋派”的乡土文学作家相比有显著不同,奥地利译介显然对莫言这样从未有过在国外旅居经验的作家缺乏兴趣。

(二)奥地利出版社近年发展现状

根据笔者查阅,奥地利目前有一定规模的出版社约15家,其中涉及文学方向的有5 家。其中最大的出版社是府邸(Residenz Verlag),但目前主要的精力已经转向工具类书籍。而之前所提及的苏泽尔和多提克(Deuticke)出版社则已经被德国的卡尔·汉泽尔(Carl Hanser Verlag)出版社收购,已非正统奥地利出版社。另有两家规模较小的德浩舍(Droschel)出版社和列依康(Leykam)出版社也曾出版过和中国有关的书籍。所以中国文学在奥地利译介的主阵地都在苏泽尔出版社,这和奥地利人口不多,文学市场较小不无关系。而奥地利部分小出版社近年来则大都转向工具类书籍以求生存,在整个文学区块链中,奥地利译介正逐步走向衰弱和边缘化。

二、莫言作品接受现状

(一)奥地利文评特点

纵观整个德语区的文学评论发展概况,可见奥地利文学评论始终集中于一小部分精英群体,而精英群体对于作品的论述多见于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中,几乎从不在“大众媒体”发声,这导致奥地利的文学评论缺乏必要的影响力。而瑞士德语区的文学批评(Literaturkritik)与德国的批评的相似之处在于注重趣味性和商业化。德国文学批评相较于瑞士德语区文学批评的优势在于,其以舆论诱导和广告宣传相结合的特点,形成了良性的市场闭环机制。笔者经过大量的检索,没有找到任何奥地利文坛对于莫言作品的“纯粹”文评,所谓“纯粹”文评指的是单纯就某部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而其常见于德国和瑞士文评中。反观奥地利文评界对于莫言的报道,大抵都是关于莫言获奖的报道和对莫言作品的简单介绍,从内容和深度的角度来看,奥地利的“不纯粹”文评与其它德语区国家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这种趋势和传统也与奥地利出版社的发展轨迹相吻合。

(二)奥地利媒体对于莫言获奖的态度

由于奥地利文评的“不纯粹性”,本文当中重点统计和比较奥地利媒体关于莫言获奖后的态度。笔者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网上进行检索,整理出一共九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奥地利部分门户网站的报道以及主流媒体报纸、地区性报纸的报道(标题和来源请见表1)。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奥地利文评界对莫言以批评态度居多,这一点和德国媒体及瑞士媒体对莫言获奖尚有理性声音出现的情况类似。这九篇报道都发布于莫言获奖的当天或者次日,具有高度时效性和话题热度。各大媒体虽针对莫言获奖各抒己见,但从内容和质量上来说,质疑莫言专业性和过分强调以意识形态为出发点的预设立场,致使几乎完全忽视了对莫言作品内容的解读。

笔者通过对九篇报道的细致分析和解读,总结出奥地利媒体对莫言获奖的几种观点。第一种声音表达了对莫言获奖的不解,以《维也纳日报》(Wiener Zeitung)为代表,《维也纳日报》在批评莫言是“御用文人”和介绍其军人背景的同时,一再强调莫言是“农民家的儿子。并列举2000 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并流亡法国的例子,强调莫言不具备“高不向中国政府轻易屈服的抗争精神”,意在贬低莫言的出身。从内容方面来看,鲜有评价莫言文学作品的报道,对莫言作品的评价也仅仅是停留在“与现实主义决裂”的认知阶段。并在文末提出对莫言获奖合理性的质疑。

第二种声音以《信使报》(Kurier)的两篇文章为代表,较为客观。《信使报》在第一时间整理了一些文坛巨匠对莫言获奖的看法。尤其是援引了马丁瓦尔泽对莫言的评价:“莫言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作家,我认为他的排名仅次于威廉·福克纳。”然而,援引的其余作家的观点较为负面。值得注意的是,《信使报》在文中详细说明了瑞士联合出版社(Unionverlag)对莫言作品的译介介绍。另一篇来自于《信使报》的报道则从同情和理解的视角来论证莫言作为西方媒体眼中的“御用文人”的合理性。这篇报道居然援引了《中国新闻周刊》对莫言的访谈摘要,实则相当罕见。但《信使报》这篇文章对于莫言作品的介绍仍然是寥寥数字,只是只言片语地介绍了莫言基本德译本的内容概要。

第三种声音则是以地区性报纸为主,代表有《萨尔茨堡日报》(Salzburger Nachrichten)、《蒂罗尔日报》(Tiroler Tageszeitung)、《小报》(Kleine Zeitung)等。虽然各类地区性报纸对莫言获奖的报道角度不尽相同,但是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莫言“御用文人”的身份。《小报》和《萨尔茨堡日报》将关注点放在莫言和中国异议作家的对比上,其中《小报》语气较为缓和地称莫言为“靠近国家意识形态(Staatsnähe)的作家”。而《蒂罗尔日报》也强调了莫言农民家庭出身的背景,文末介绍了莫言2009 年在维也纳大学介绍新书的经过,但亦无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奥地利媒体对于莫言获奖的介绍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奥地利媒体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将莫言的获奖和高行健及中国异议作家进行对比,以达到质疑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的公正性的目的;第二,强调莫言的农民出身背景,反映出奥地利媒体遵循了欧洲主流美学价值观,即以欧洲精英文学的俯视态度来审视莫言的作品;第三,强调莫言的“御用作家身份”,同时给予莫言一些“有限的理解”,但是主基调仍然以批判为主,这反映了相当程度上的欧洲中心价值观。综上所述,奥地利媒体对于莫言的作品知之甚少,与德国和瑞士文评界不在一个等级,尚处于“认知阶段”,对莫言获奖的报道也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和意识形态挂帅的“引导阶段”,不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文评。

三、结语

本文结合莫言获奖在奥地利媒体界的介绍进行探讨,可知奥地利的文学评论缺乏一块主流报刊给予的“舆论阵地”,就德国和瑞士而言,两国多家核心报刊拥有独立的文艺副刊版块(Feuilleton)来专门支撑德语区国家文评业的发展,反观奥地利,其文学评论的功能并不具备文学性,其功能通过本文的分析被证明更多停留在文学作品信息传播层面。更值得注意的是,奥地利主流媒体的报道大都不署名发表,这一点和奥地利精英文人只热衷于学术期刊,对通过大众媒体来“发声”这样的方式并不认可有关。这也可以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奥地利大众媒体界缺乏高质量的文评文章,这一点在报道莫言获奖这一事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表格1 部分奥地利媒体对莫言获奖的报道

而本文亦结合中国作家作品在奥地利译介的情况,总结出奥地利出版社对“旅居海外,有抗争精神”的中国作家更感兴趣。由于莫言的作品未被奥地利任何出版社引进,因此奥地利媒体界对莫言的了解过于泛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注释:

①详见:Breitenstein,Andreas.Die hohe Schule des langsamen Tötens [EB/OL].(2009.10.12) [2021.02.03].https://www.nzz.ch/die_hohe_schule_des_langsamen_toetens-1.3848424.;SDA.Gar nicht so brav [EB/OL].(2013.2.13) [2021.02.03].https://www.bernerzeitung.ch/kultur/buecher/gar-nicht-sobrav/story/26 706348;Breitenstein,Andreas.Bauernschwank mit Beisshemmung [EB/OL].(2013.03.19) [2021.02.03].https://www.nzz.ch/feuilleton/buecher/bauernschwankmit-beisshemmung-1.18 049068;Ebel,Martin.Ein Traum?Ein Schock! [EB/OL].(2013.04.12) [2021.02.03].https://www.bernerzeitung.ch/kultur/buecher/ein-traum-ein-schock/story/30 896102;Geisel,Sieglinde.Erlebnisse der Frauenärztin[EB/OL].(2013.04.28) [2021.02.03].https://static.nzz.ch/files/4/7/0/BuSo_0413_low_1.18070470.pdf

②详见:https://www.hanser-literaturverlage.de/autor/xiaolongqiu/ [2021.02.03].

③详见:http://yanglian.net/yanglian/ [2021.02.03].

④详见:https://www.droschl.com/buch/ideogramme-in-china/[2021.02.03].

⑤详见https://www.leykamverlag.at/search?sSearch=china[2021.02.03].

⑥顾文艳.德语文学机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德译传播[J].译介研究,2020,(1):80.

⑦崔涛涛.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1):106.

⑧崔涛涛.德媒评价莫言获奖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2019(3):139.

⑨详见:Geisel,Sieglinde.Erlebnisse der Frauenärztin [EB/OL].(2013.04.28) [2021.02.05].https://static.nzz.ch/files/4/7/0/BuSo_0413_low_1.18070470.pdf

⑩Unbekannt.Nobelpreis für einen Konformisten [EB/OL].(2012.10.12) [2021.02.06]. https://www.wienerzeitung.at/nachrichten/kultur/literatur/493334-Nobelpreis-fuer-einen-Konformisten.html

⑪ Unbekannt.Walser über Mo Yan:"Über jeden Zweifel erhaben" [EB/OL].(2012.10.11) [2021.02.06].https://kurier.at/kultur/walser-ueber-mo-yan-ueber-jeden-zweifelerhaben/823.564

⑫Peter,Pisa.Nobelpreis:Zur Sicherheit wird Mo Yan absurd [EB/OL].(2012.10.12) [2021.02.06].https://kurier.at/wissen/nobelpreis-zur-sicherheit-wird-mo-yan-absurd/823.695

⑬Unbekannt.China feiert Nobelpreis für Mo Yan [EB/OL].(2012.10.12) [2021.02.06]. https://amp.kleinezeitung.at/3991214

⑭Unbekannt.Literaturnobelpreis 2012 geht an den Chinesen Mo Yan [EB/OL].(2012.10.11) [2021.02.06]. https://www.tt.com/artikel/5540797/literaturnobelpreis-2012-geht-anden-chinesen-mo-yan

⑮顾文艳.德语文学机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德译传播[J].译介研究,2020,(1):80.

猜你喜欢
德语译介奥地利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我在奥地利留学时的点点滴滴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消防员 ——克雷恩(奥地利)▲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