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 要: 反向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实现。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反向式教学引入具有一定汉语基础及中医知识基础的留学生中医汉语教学中。通过教学实验,让学生自主完成中医汉语语义图示的同化与顺应过程,本文通过阶段测试,检验中医汉语语义图式的构建效果,最后提出留学生中医汉语反向式教学方法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反向式教学 中医汉语
1.引言
第二语言教学法由最初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到后来的“听说法”“自觉实践法”,再到“认知法”“功能法”,逐渐由关注语言规律本身发展到关注学习者习得规律,由重视语言知识输入发展到重视语言技能操练,这是一个客观向主体转化的过程。这些教学法各有优势,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于二十世纪逐渐发展成熟,并在二十世纪末迅速为大家所接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促使第二语言教学法有了一个飞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反向式教学法就是这一理论的实际运用。
反向式教学法,是指沿着传统教学法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求的思维方式,逆向推进传统的学习步骤,确立学生的主动性,变学生的被动上课为主动要求,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强化语言技能、完成教学创新的一种新兴教学法。它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套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在反向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协作准备、会话提问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师设计的特定情境中完成对语言技能的实践操练。
中医汉语不仅具有医学专业含义,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民俗、饮食、文学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因此,中医汉语教学具有丰富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不仅要构建基本语言知识图式,还要构建文化含义图式,光凭借教师的课堂讲授是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因此,将反向式教学引入中医汉语教学中可以帮助全面建构中医汉语语义。
2.研究内容
2.1教学环节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分为预习、自学、讨论、运用四个过程。根据以上习得过程,结合“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四大要素,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准备、课堂表达、课后监测三个环节。具体如图1:
2.2师生角色定位
在反向式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会话的引导者及效果的检验者。学生在这一系列课前、课中、课后的指导性活动中,通过对头脑中既有图式的“同化”与“顺应”完成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因此,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2.3中医汉语反向式教学的适应性分析
中医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专业性的一个分支。随着中医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中医汉语的教学逐渐被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是多种教学方法交互使用的。不是所有类型的教学对象和语言知识都适合反向式教学法。我们在具体运用时要分析二者的特点。
2.3.1教学对象的适应性分析
本研究的教学对象是已用母语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等基础课程的合作办学留学生。一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也具有中医知识基础,但由于中医知识图式是用母语构建的,不能与汉语对应,因此,帮助其建构正确的中医汉语语义图示是对这类学生的教学目的。这一教学目的通过两个过程完成:第一是将中医汉语知识和表达技能的认知结构数量由仅有母语图式扩充到汉语图式的同化过程;第二是中医汉语文化语义从无到有的认知图式顺应过程。这一过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适用于反向式教学。另一方面,从汉语水平和能力上看,这类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汉语自学能力,可以适应反向式教学方法,完成自学、讨论、发言等任务。此外,从教学形式上看,前期的中医专业学习基本属于讲授型的知识输入教学,在此阶段中医汉语教学中引入反向式教学具有新鲜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2.3.2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分析
中医汉语语义图示的构建不仅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专业知识,还涉及中国古代哲学、民俗谚语、诗词小说、饮食地理等知识。教学内容比较分散,知识点庞杂,大部分内容很容易在网络上或文献上搜索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环节自学教师所给的任务是可能的。这些资料信息通过学生的自主整合,不自觉地扩充到既有的语言知识图式中,形成初步的语义构建。由于每个知识点包含的语义知识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个人或一个小组的力量往往不能构建所有的语义图示,剩下的内容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协作和会话活动完成。最后由教师主导的阶段测试进一步完善和巩固语义图示。
3.研究的实施
根据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选取《实用中医汉语·精读基础篇》为教材,教材每课分为:主课文、生词、词语学习、专名术语、语法例释、扩展阅读、练习、小医馆八个部分,其中,对主课文和扩展阅读的“专名术语”进行反向式教学实验。以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说明教学实验过程。
3.1课前阶段
以第二课“宇宙一体两面”为例:生词表及文章中出现的专名术语共33个,分别为:阴阳、《周易》《黄帝内经》、躯干、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肝、心、脾、肺、肾、五脏、阴气、阳气、治病求本、痰湿、淤血、肝火、发汗解表、燥湿化痰、平肝潜阳、泻下、华佗、内实癥、外实症、症候、外感热病、滋阴。
将以上专有名词简单分类:
第一类:中医典籍——《周易》《黄帝内经》
第二类:中医基础概念——阴阳、阴气、阳气、治病求本、症候
第三类:人体器官——躯干、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肝、心、脾、肺、肾、五脏
第四类:身体病症——痰湿、淤血、肝火、内实症、外实症、外感热病
第五类:中医疗法——发汗解表、燥湿化痰、平肝潜阳、泻下、滋阴
第六类:中医名家——华佗
将学生分组,每组认领一类词语,其中,人体器官词语较多,分为两组,“五脏”一组、“六腑”一组;“中医名家”只有一个词语,与“中医典籍”合并为一组。共六个学习小组。分组完成后,进入第一个环节:课前自学。自学任务为:第一,通过查阅文献、词典、网络,自学全部33个专名术语,并掌握基本汉语解释;第二,用汉语阐释本小组每个词语的语义,尤其要说明中医语义,并举例说明。教师在任务中设计相应问题,如“中医学上的‘心与西医的概念有何不同?”“在中医学中,‘心主什么?”“‘治病求本中的‘本指什么,它的反义词是什么?”等等此类问题,这部分自学内容是学习任务的重点;第三,小组协作将搜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发言稿,制作幻灯片,或编排相关内容小话剧,以备课堂发言;第四,总结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其他词语的问题,以备课堂或网络讨论。课前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协作”构建本小组专名术语相关知识的语义图示,没有评测内容。
3.2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是反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是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输出,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输入效果的评测。主要包括学生反馈和教师评测两方面。
3.2.1学生课堂反馈
课中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说话”和“协作”。“说话”根据小组成员的意愿及词语特点可以分别以讲解和话剧展示两个方式进行。还以上文课程为例,“身体病症”小组的成员选择用话剧展示的方法,分为医生和不同患者的角色,通过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相结合,给大家阐释了相关病症词语。其他五组都选择了讲解的方式,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协作”既体现在小组发言和表演上,又体现在问题讨论上,小组成员提出自学时产生的问题,先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正确答案。完成全部专名术语的正确语义图示构建。
3.2.2教师随堂评测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评测主要是对自主学习内容的掌控,对存在错误或偏误的纠正。评测方式为观察、记录和点评。教师需从词汇读音、词义理解、词语运用三个维度进行评测。此外,小组协作契合度、作品的形式可以作为评测的辅助因素。课堂评测是反向式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需有一定的评测标准作为依据。
3.3課后阶段
课后阶段要完成学习效果检测,主要有作业及测试两种方法。用于巩固课堂构建的语义图式,使其成为新的、完成了“同化”与“顺应”的中医汉语图式。作业和测试可以说是有材料凭借和无材料凭借的两种语义图式巩固手段。
针对本课的专名术语,设计包括听音辨词、看拼音写汉字、选词填空、看图写作等题型的课后微测试,考查对于所学词语形、音、义、用的掌握情况。
4.结语
通过对中医专名术语反向式教学与评测的实践,发现这一教学方法与此类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是有一定契合度的。在教学设计中,若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适当加入翻转课堂模式,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又能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有所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可以说,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试验,值得今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模式研究——基于长春师范大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实证研究[J].商贸教育,2021(4):132-133.
[2]曹贤文,高荣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24-26.
[3]刘芳.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医文化词语研究的若干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6(2):219-221.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国际化视野下留学生中医药专业汉语能力评价体系研究”(17YJC740116)成果之一;2018年汉考国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医学汉语语料库建设及测试应用研究”(CTI2018A0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