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锋 田新玲
摘 要: 本文对影响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质量的因素做了探讨,并针对一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竞赛引导”模式,以推动師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增强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效果。
关键词: 师范生 技能培养 问题 竞赛引导模式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2015年以后开始施行教师资格证国考,师范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师范生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九十年代后期虽然国家取消了师范生分配(后来出现了公费师范生),但师范生在校期间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教师资格证,相比非师范生在从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自2015年以后,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均需参加统一的国考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这一变化使得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的优势进一步降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减慢,一些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降低,教师行业职业稳定,收入有保证,大量非师范毕业生加入中小学教师岗位的竞争之中,加剧了师范生的就业竞争。近年来我国许多师范院校逐步向综合院校发展,原有师范专业受到的重视及获得的投入逐渐降低,导致师范生培养质量下降,师范特色逐渐不明显,师范生就业质量进一步下降。除政策变化和经济发展变化原因之外,师范生培养质量下降,尤其是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质量下降、专业特色不明显是主要原因。国内一些高校对师范生培养质量下降原因进行了分析[1](100-102)[2](137-140)[3](133-136),本文针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质量下降原因,提出通过“竞赛引导”模式推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以增强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效果。
1.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
1.1目前的师范生培养体制存在不足。
我国师范教育存在两种承担主体,逐渐综合化的师范类院校、新办师范教育的综合类院校。绝大多数原有师范院校在转型升大学目标引导下造成了专业设置上非师范专业远超师范专业,必然导致师范院校的办学资源和关注点不再集中于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特色越来越弱化,师范生所接受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必然越来越不严格。
1.2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
课堂教学能力是师范生各项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一些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训练严重不足,归咎于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比例过高、师范生技能训练课程比例过低,甚至有的师范生技能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或者受条件影响无法开设。
1.3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方式单一、落实不到位。
目前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依靠课程实践环节和见习、实习环节,受到场地、师资等各种因素制约,部分训练环节不到位、效果不理想。
1.4具有高度教育情怀的师范生缺乏,缺少专业技能学习动力。
师范专业学生就业选择的多样化趋势,导致师范生培养对象不固定,尤其缺乏具有高度教育情怀、立志终身从教的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面向社会招聘的招教考试制度等增加了师范生从教的难度,这些因素导致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缺乏动力和效率。
1.5学科教学论教师缺乏且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师范专业师资以专业课任课教师为主,学科教学论教师太少,甚至有的师范专业只有1名学科教学论教师,且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长期在高校工作,接触中小学课堂教学机会相对较少,对中学新课改变化不熟悉,更无法与中学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相比,导致他们难以给师范生带来针对性和有效的专业技能指导。
1.6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评价机制内容单薄、标准不规范、过程粗放,重结果轻过程,弱化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效果。例如对于教育见习活动,甚至同一高校不同师范专业之间对学生见习成绩的统一评价标准都没有建立。
2.“竞赛引导”模式
2.1“竞赛引导”模式的提出。
总结上面影响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质量的原因,师范院校综合化和师范生就业渠道多样化,导致从学校到学生个人对师范专业重视程度下降,师范生培养缺乏动力。在具体实施培养过程中师范专业师资、多样化的培训及有效的评价机制、多方参与的社会协作无法保证,影响师范生专业培养质量。教育部启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后,各个师范院校逐渐将培养重心回归到师范专业,从各方面对师范专业加大投入并重新修订培养方案,以达到相应认证标准。校地合作联合培养师范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部分师范生对专业技能培训的兴趣仍旧不浓,各高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参与主体少,评价方式单一。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在总结国内一些师范院校工作的基础上[4](7-8)[5](186-187)[6](148-149),结合本校经验,提出了“竞赛引导”的培养模式,即在按照培养方案有序培养的同时分阶段、阶梯式地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及竞赛。通过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竞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度,激发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学生通过竞赛,在能力和心理方面得到充分锻炼,职业发展目标更清晰,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更加坚定;教师根据比赛结果和达到的效果及时总结反思,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出并建立合适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在比赛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发现教与学过程中的不足,发现他人或者其他学校的优点,取长补短;竞赛过程中与其他院校同行进行交流,了解其他院校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上的新动态,反馈本校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竞争力。
2.2“竞赛引导”模式。
师范专业各个年级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分阶段、梯次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以强化能力为基础,梯次培养为手段,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主动学习各项技能,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各级各类比赛成为师范生专业能力的试金石,真实暴露学生实训过程中的问题,督促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大一入校后首先开展氛围宣传,增强师范生荣誉感,坚定学生从教决心。在班级内部开展普通话、演讲、朗读、三笔字、教师礼仪等练习,每天利用晚自习或者每周的班会时间安排每名学生展示,每个月由班级组织比赛,尽量保证每名学生参赛。每学期组织学院和学校级别竞赛,选拔优秀的学生面向全体师范生展示并进行表彰;大二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后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练习并定期开展展示活动,班级或者学院通过板报、宣传栏或者微信公众号等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大三在学习了本专业的学科教学论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中学教材,从教学法角度对课堂教学技能开展微格教学,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强化练习,在熟练掌握各项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选拔赛的形式,在全体师范生中进行能力测试,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校、省乃至全国比赛,及时反馈不达标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训练,及时帮扶提高;大四实习前组织学生模拟真实课堂开展校内试讲,锻炼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试讲结束后参加集中实习,实习结束后选拔优秀学生在全院或者全校范围内面向全体师范生开展示范观摩比赛,展示实习生优秀的专业技能,引导低年级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重视专业技能培训的每一个环节。
由于比赛名额的限制,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够参加,但是可以在院内或者校内仿照省赛、国赛模式开展选拔赛,要求每名师范生均需参加,提高学生参与度。国省赛期间可以把比赛过程录制成视频,比赛结束后由负责学科教学的教师组织学生观摩并点评,可同时组织本校获奖学生公开展示。
每一类别或者级别的比赛结束后,组织者和负责教师应该积极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应措施,反馈给学院或者学校教学管理层,以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在专项技能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组织高水平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活动过程,弥补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理论有余、经验不足,尤其是中学一线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不足,给予师范生有效指导和点评。
3.结语
该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培养方案中各个环节的渐进过程,借助竞赛进行梯次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培训和竞赛过程的参与进行总结,针对各个环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培养过程的有效性。通过竞赛模式校内、校际扩大交流、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倒推教学改革。该模式适应应用型高校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保证足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各項专业技能实训和竞赛,与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胡海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0(1).
[2]鲍红信.师范生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池州学院学报,2019,33(1).
[3]胡传双,孙晓青.加强应用性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探讨——由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1).
[4]胡林,周德武.教学技能竞赛与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以江西省竞赛活动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
[5]潘丹丹.学科竞赛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路径探析——以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为例[J].文教资料,2019(2).
[6]苏洁梅,韦友欢,李庆春.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教研训赛评”模式研究——基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的改革实践[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4(5).
国家社科项目:18BXW025,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9JYKX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