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法视角下的运河文化多模态传播

2021-08-06 18:49刘洪静
文教资料 2021年10期

刘洪静

摘   要: 自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推广运河文化成为运河沿线城市的重要工作。运河沿线地区和城市的文化各不相同,传播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本文从视觉语法的角度分析枣庄段运河文化的传播路径,认为文化的传播并不是单模态的,而是多种模态共同传播的结果。在运河文化传播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多模态作品的呈现,以进一步推动运河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语法视觉   运河文化   多模态传播

一、引言

2014年,中国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好运河遗产、凸显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传承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社会各界的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见解。

很多学者都对运河文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不仅从文创视域,还从儒学的影响及建筑文化和遗产保护等各方面对运河文化及历史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这些研究都比较独立和分散,对于如何使运河文化深入群众没有系统的分析,对于人们对运河文化的认知过程没有明确的分析。现如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和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方面,因此,本项目从视觉语法角度入手,对运河文化传播进行多模态研究,以加强运河文化的传播。

二、理论背景

1.多模态话语分析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学者就探讨了圖像与文字构建成的多模态话语。Kress,G & Van Leeuwen,T认为除了文字之外的视觉图像和报纸版面设计等不同媒介都有不同的意义,并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模态的理论框架[1]。OHalloran,K. L.利用多模态理论框架对教学语篇进行了分析[2]。随着国外学者对多模态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众多学者开始对多模态进行各方面的研究。胡壮麟从符号学角度提出了社会符号的多模态化[3](1-9)。李站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构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4](1-8)。张德禄构建了包含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媒体五大层面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5](24-30)。

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认为文化层面提供的是一定的文化语境,也就是共同的文化认知,是交际成功的关键层面。表达层面依靠语言或非语言的媒体作为媒介[5](24-30)。

2.视觉语法理论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热潮中,多模态语法的构建成了学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不同模态的相互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配合主要体现在形式层面,因此语法层面的构建成为研究重点。

Halliday提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三大元功能[6]。之前提到,信息和意义的传递不会仅仅局限于文字之中,多模态传播媒介的推广使信息的传递更多元化。为了更好地分析图片传达的视觉意义,Kress & Leeuwen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为了对应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三大元功能,视觉语法概念在分析图像时提出了分析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1]。

三、视觉语法与运河文化传播

枣庄段的运河文化形式丰富,包括漕运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等。枣庄台儿庄古城包含丰富的运河文化元素,本文选取台儿庄古城内的船型街作为分析对象,利用视觉语法理论对此运河文化传播形式进行剖析。船型街是一个立体的运河符号建筑,并不是一张平面的图像,本文为了说明船型街的形象,附上一张船型街的照片。船型街如图1所示:

1.再现意义

视觉语法理论中的再现意义相当于语篇的概念功能,是多模态语篇构建的基础。再现意义分为叙事性再现和概念再现两类,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向量。当向量是动作时构成叙事性再现的动作过程,当向量是目光或眼神时构成叙事性再现的反应过程,当向量体现在参与者的思维和对话中时构成言语和心理过程。

如图1所示,台儿庄古城船型街是叙事性再现语篇。中心建筑是船型建筑,正面和船身的水浪构成了叙事性再现中动作过程的向量。通过四周环境的勘察会发现周围有一圈水带,预示着船正在水中行驶。船体在水中行驶激起层层浪花,显示行船之艰险,让人们想到运河漕运的辛苦。人们通过水花会联想到水的流动性,想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日夜行船的繁华。正面龙头的眼神和目光构成了再现意义中反应过程的向量。龙头目光的方向是反应过程向量的方向,注视的目标是信息的接收者。我们在与龙头进行目光交流时,仿佛是在对视。龙头目视前方,眼神坚定,目光有神而且威严,从目光接触中,信息接收者和感受者都会有一定的心理感知,形成完整的交际过程。信息接收者体会到行船态度的坚决及运河行船不畏艰辛和恶劣天气勇于前进的坚毅精神。

2.互动意义

多模态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是建立在再现意义基础之上的。再现意义是对多模态语篇最根本的了解和认知,但是如何让信息接收者了解图像等多模态语篇制作者的意图及图像本身的意义,了解信息接收者对图像的态度,要上升到视觉分析理论的互动意义层面。

实现互动意义的四要素包括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这种抽象关系的接触是通过图像参与者和图像观看者之间眼神的交流建立的。当图像参与者是人或者有生命的物时,如若图像参与者的眼神直视观看者,就构成了直接接触,否则就是间接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接触方式都具有提供或者索取的功能,图像参与者传递某种信息或者要求图像观看者做出某种反馈。如果图像参与者是无生命的物,那么只能构成间接接触,只具有提供的功能,为图像观看者提供某种信息。

船型建筑可以看作为一个整体的立体图像,即无生命的物,构成间接接触,给观看者提供信息,让人们了解船体的构成、行驶方式及展示历史时期运河漕运的壮观和气势的磅礴。但船型建筑的正前方是龙头,这个龙头可以看作有生命的物,目光直视前方和观看者,构成了直接接触,既具有提供又具有索取的功能。龙头在古代中国象征权威,既向人们展示运河漕运的严肃性和行船不畏艰辛的勇气,又通过目光对观看者进行索取,要求获得观看者理解漕运的严肃性,了解漕运历史及运河文化。

社会距离指的是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的距离关系,一般取景越小,两者距离越近,表示社会距离越亲密,反之,取景越大,两者距离越远,表示社会距离越疏远。船型建筑属于立体图像,不像平面图像那样固定化,社会距离是随着人们观看的距离改变的。但一般人们都会近距离观看此类建筑,通过图片我们得知,船体和人们的距离只有几十厘米的水道之远,距离非常近。这表明制作者的初衷是为了拉近船型建筑与观看者的距离,让人们近距离观看,建立心理的亲密感,有一种运河就在身边的感受,切实体会运河文化。

态度指的是图像观看者对图像的情感反馈和心里所想,一般是通过观看视角实现的。从水平视角看,如果是正面直视就代表观看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是侧面或者斜视就代表观看者漠不关心的感觉。从垂直视角看,如果是俯视就代表观看者处于强势地位,如果是平视就代表图像参与者和观看者地位平等,如果是仰视,就代表图像参与者地位较高。船型建筑是立体的而且比较庞大,对于观看者而言,不管什么角度都是正面直视和仰视的角度。从观看角度分析,观看者都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仰视代表建筑处于强势地位,代表运河漕运的气势恢宏并不是个人能企及的,运河文化深远博大,需要人们对此有敬畏之心,慢慢体会。

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一般也被称为图像的布局,其实现要依赖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三种资源。图像中的元素位置代表相应的信息价值。一般处于前景或者中心的元素代表的信息比较重要,处于背景或者边缘的元素代表的信息比较次要。元素在图像中的比重体现不同的显著性。一般比重大的元素比较凸显,比重小的元素凸显性不强。

在船型街中,船体处于前景位置而且是中心位置,信息值比较高。船体下面的水带和整个船型街都处于背景和边缘的位置,信息值比较低。船型建筑体积庞大,比重较大,凸显较强。从这些角度分析,都能凸显船型建筑的分量,属于构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整条街最重要和吸引人们眼球的立体图像。如果说单看船型建筑的话,船正面的龙头和文字部分成为构图布局的中心。龍头和文字位于船体的正前方,处于前景和中心的位置,而且比重很大,信息值很大。文字的排版属于上下分布的结构,一般位于上方展示的是概括性的语言,下方为具体阐述。此处文字完全符合此布局,正上方的“大河行舟”四个大字概括出了船型建筑的内涵和精髓,同时又给观看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理解此建筑。下方的文字处于背景和边缘的位置,信息价值较小,很少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构图意义的角度而言,比重大且处于前景和中心位置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向观看者提供具体的信息,让观看者了解运河漕运、了解运河历史及进一步了解运河文化的影响。船型街设计者充分应用构图意义的价值,使船型街自然地被观看者接受,引起共鸣,体会制作者的用心和表达的思想。

四、结语

通过分析,本文发现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方面,视觉语法理论能充分分析立体符号建筑的传播途径。枣庄台儿庄古城内的船型建筑通过水浪和龙头的目光构成向量,完成了叙事性过程中的动作过程;通过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提供了运河漕运的信息并索取了观看者对运河漕运的敬畏之心;通过社会距离的亲密感拉近了建筑与观看者的距离;通过正面仰视的角度凸显了船体的地位,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气势;处于前景且中心的龙头与处于前景靠上的文字完全抓住了观看者的目光,让其快速地了解船形建筑的含义,并对其表示敬重。

图像的解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也是制作者和观看者认知层面的交流。视觉语法的三个层面是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制作者在制作时掌握的策略,只有深谙其道才能与观看者有共同认知,更好地被观看者欣赏,真正达到运河文化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Kress G, Leeuwen V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1996.

[2]OHalloran, K L.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C]. London: Cotinuum,2004.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4]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外语教学,2009(6).

[6]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M]. London: Arnold, 1994.

[7]张敬源,贾培培.关于视觉语法的几点思考[J].当代外语,2012(3).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枣庄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视觉语法视角下运河文化传播多模态研究”(项目编号:102061903)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