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师地理素养的培育路径

2021-08-06 03:09朱军程忠园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7期
关键词:学科思维语文

朱军 程忠园

摘要: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只有博闻强识,成为一专多能的“杂家”,语文教学才能有源头活水,生动有趣。语文学科中涉及许多地理知识,有效地实现语文与地理的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培育语文教师的地理素养,培养语文教师的地理素养可以从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方面发力。

关键词:语文教师  地理素养  培育路径

一、积淀地理知识

语文学科中涉及许多地理知识。如成语“大江东去”的“江”特指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五岳”指的是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泰山地处山东省中部,虽不太高(最高峰1532.7米),但因独立于齐鲁大地,地势险峻而备受推崇,有关的成语有:稳如泰山、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民间尊称岳父为泰山,足见泰山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再如终南山,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因横亘古城长安(西安)之南,山大沟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而成为“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典故的诞生地。

语文学科中含有的一些地理现象知识。如“沧海桑田”是地壳运动造成海陆变迁的外在表现;“百川归海”是海陆间水循环造成的地表径流;“滴水穿石”是岩石在流水长期侵蚀下造成的结果;“蜀犬吠日”反映了四川盆地多雨多雾,日照时间少,那里的狗“少见多怪”,每当太阳出来时,狗以为是挂在天空的月饼而对太阳汪汪大叫;“泾渭分明”展示了泾、渭两条河流不同的水文特征,特别是泥沙含量的不同。

语文学科中蕴含丰富的地理要素。如老舍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中所述,济南的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晴”。如果联系地理环境要素分析,就不难引导学生得出知识点:其一,济南三面环山,属于半盆地地形,可以抵挡一部分冷空气;其二,济南北临黄河,湖泊湿地较多,且地下水汇聚多温泉,可调节气温。学生运用地图,熟练掌握这些地理知识,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既生动有趣,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地理思维

现代教学论强调思维的价值,语文教学要求“思维发展与提升”,地理教学则要求“综合思维”,二者各有侧重,但也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可以有效地促进其语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比如成语“六合八荒”指的是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以及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运用地图上的方向进行知识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再如成语九州八极、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百川归海、大江東去等,都可以通过阅读地形图、水系图等方式明晰其含义。

地理综合思维可以执果索因。如前文阐述的《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温晴”,其中就涉及地形、地质、水文等地理要素;再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泽、梦泽指什么?岳阳城在哪?摊开地图,才能展示八百里洞庭曾经的烟波浩渺、气势恢宏。读懂了这些,才能感受原诗的意境,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地理综合思维还可以由因导果。在教授光未然的经典名作《黄河颂》时,如果播放一段《话说黄河》的纪录片,引导学生认识黄河的流域概貌和水文水系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切身体察黄河“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感受到黄河“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恢宏气势,从而与诗人的内心产生共鸣,产生讴歌黄河、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爱国热情。

三、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强调的是实践、行动、体验,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如果语文教学能走入生活,走向实践活动,那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模拟实验和观察。语文学科中有许多关于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以借助于模拟实验和观察来完成。如毛泽东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可以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实验完成;“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可以通过模拟降水实验来完成。滴水穿石、泾渭分明等地理现象都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完成。在校内还可以进行气象观察、树木观察、花鸟土壤观察、星空月象观察等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其积累语文素材,还可提升语文学科的魅力。

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户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需要接触广阔的世界,亲眼观察大自然,亲身体验生产生活,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如在教学《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内容时,若能组织学生开展琅琊山研学活动,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地理事物,必将触动学生的心灵。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天门山研学,体会诗中描绘的生动画面。新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如果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稻田,与农民交谈,学生一定能感受到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一定能更好地理解袁隆平院士的执着和伟大贡献。

四、形成人地协调观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属性,德育渗透和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也容易操作。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锦绣山河、民俗风情等地理元素,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知识传授之中,将人地协调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学生心灵深处。

地对人的影响可以扎根于家国情怀。如梁衡的《壶口瀑布》中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了母亲河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如果能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和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必然能激发学生的一腔豪情。

从人对地的态度的角度,弘扬“绿水青山”的理念。郦道元的《三峡》记述了长江三峡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卷。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能改变自然环境。随着沿岸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长江的生态质量下降,水质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白鳍豚、中华鲟、扬子鳄等许多物种灭绝或处于灭绝的边缘。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双重需要,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生态文明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翟博.教师新视野[M].北京: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15.

[2]俞彩芬.浅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J].读写算(教师版),2009.

[3]寇文杰.浅谈中学语文体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

猜你喜欢
学科思维语文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