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东
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从初稿到定稿,阅了三遍,有感,谈谈侨批[1] 的文学书写。
这是一部企图对潮汕侨批,作中国式——这里指的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指标,以国语(普通话)为语言,同时化入潮汕方言土语的文学讲述,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以北方视野讲述南方故事,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处理题材——进行故事讲述的野心之作。作者花了一年时间,对一片陌生的地域及其文化秉性,做辛苦的探寻,这种耕耘,难度很大。
潮汕母语是汉语方言中最难驾驭的。大量的古汉语,化入日常口语,众多的入声和多义字,在词语结构及表意上的复杂运用,以及文白交融之丰圆酣畅,变化万千,非外人所能理喻。另外,由于普通话只有四声,而潮汕话有十八音,十五音,八音。自古到今,演化甚微,古音依然纯粹。百年国语的普及,似也无法触扰毫厘。这也正是潮汕本土作家,很难在文学语言上,成功化入外部语式的原因。属同种语系的海南话,由于本身词汇量及音频简略的原因,共时性地从国语借入许多新词;潮汕话,却始终自守而不流失丰富。
语言就是思想。
谈《平安批》,首先是对小说语言的评析。在有限的篇幅中,陈继明竭力搜罗潮汕方言并付之小说的情节构建,特别注重生活细节的嵌入。这方面,他用力最多。这是对的,是一个有创作经验的作家所为。方言方物,乡土俚语,在他前三卷中使用频率颇高,准确与否另说。即使潮汕本土作家创作,这种高频率也不多见。潮汕本土作家在这方面尚欠自觉,还没有养成活用方言俚语的习惯,创作用语倾向国语化,而忽略了方言土语的生活化。陈继明看出了这一点,他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他非常明白,这是小说最难也将最有说服力的重点。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小说部分内容,作为潮汕文学表现的语文基建。
但说实在,口语采集和资料对应,要化为思维方式,还需经年的历练。陈继明显然未有这种时间。他不会说潮汕话自然难谙其妙,决定了他未脱以北方母语的思维方式,来演绎潮汕方言的表述、意涵及借托,故在文学效果上,是存有距离的。如麻脸,在潮汕叫“办康”,平声。意形是凹凸,即脸上星星点点的坑。办是斑点,康是坑。“办康”,是坑斑的反装。比如母鸡,应叫鸡母;公鸡,应叫鸡公。
还有,潮汕方言是为千年礼治封存的结果,有大量敬语,如九这个数字,在潮汕话里,与狗字同音,在涉及人事,或礼数场合,有特别的发音“快”。比如说九个人,应读作“快人”。黄字,在面对姓黄的人时,凡指称低俗或不雅之事,应说成腊。比如黄鱼,黄狗,应称“腊鱼”“腊狗”,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过去人人粗通的常识,现已式微,让国语斩尽杀绝。
小说《平安批》,在北方读者读来,可能顺畅且颇为新鲜,但在南方人尤其是潮汕人读来,有些地方就难免诘屈干涩。何况其采集可能在某一方言区,或潮阳或潮州,或喝不同的河水,方言腔调也就不同,因而异声同义,同声异义,音调平入,意指都有可能大相径庭。
陈继明来自西北甘肃,他没有潮汕民俗的生存体验及文化基因,但他对潮汕土地的热忱,令他对此地彼时的潮汕,有一种新鲜的陌生化的创作冲动,因其激情甚于本土作家,故地域的人文刺激,一方面使他的触觉变得敏感。他始终沉溺在一种尝新的冲动中;一方面又对固有,有全新的挑衅,一种处于警惕中的检视。创作过程的这种语言矛盾与思维冲突,伴着一种可能夹生的状态,在不断煎熬中。基本上熬熟了《平安批》“金卷”的文字叙述,在潮汕方言的国语活化方面,的确是有心得的。但也表現出必以潮汕语言思维,却以国语表达的无奈,之间的流失,是无法弥补的。随便摘录《平安批》一段:
但是有时候想象中的叔公会悄然变成一个哧溜溜的奴仔,很面熟,眼睛和梦梅一模一样,仔细一看,不是别人,正是梦梅自己,阿嬷口中那个梅仔。每到饭熟的时候,阿嬷就在门口大声喊,梅仔,梅仔,久呼不应,就改叫梦梅,梦梅……还不应,就开始叫绰号,阿佛,阿佛再往后就干脆叫水鬼佛……水鬼佛他个子小,像一枚果核,核和佛同音,就有了阿佛和水鬼佛的绰号:加上他水性好,成天喜欢去水里掠鱼摸螺,于是,阿佛都不够用了,得叫水鬼佛才可以。欲知河溪深浅,问水鬼佛就晓,村里人一向是这么说他的。因为有这么多名字,梦梅常常会突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左思右想都不知道,梦梅就静下心回想阿嬷喊他“梅仔”的声音,阿嬷还没生气的时候喊他的声音——梅仔,于是他就明白了,阿嬷嗓音中那个不省事的“梅仔”就是自己了。也许正是这个念头拴住了他,让他每次都下不了跳井的决心。然而,他心里明白,连所谓跳井、寻死,在他这儿都有特殊的含义:过番去、做番客、一走了之,远走高飞……可见他是多么想和前辈们一样,搭上大船过番去,哪怕最终成为一个宵番客呢。这样的情形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年幼的梦梅实在分不清“跳井”和“过番”之间的区别。有无数次,在家里或在学堂,因为淘气受到长辈指责,梦梅总会不由自主来到井边,久久地透过石缝盯着底下的水,在越来越脏越来越臭的井水里看见了许许多多个番畔,马六甲,暹罗,安南,实叻。
这段文白兼备的国语叙述,是一个企图方言活用的结构。有限的潮汕方言:奴仔,核——佛,宵番客,学堂(应读鄂堂),就晓,过番去,掠鱼摸螺,等等。潮汕方言语词的化入。国语叙述虽无伤这些方言的活泼,但还是多少消解了潮汕方言奇巧的思维方式及斯文表意:凡话要雅呾(说)的特性。当然也可圈点出若干不够圆熟的地方,利弊并存。如“成天”,应说“到日”,嗓音,应说“嘴里”,奴仔,应说“闹仔”,等等,似更贴切生动,前置后缀也就更为活泛。这段叙述背后,本身是有一个潮汕母语思维的复杂意指结构的。文字词语之间,很难获取高度默契的空间,有时宁可留白,留给想象。
作者的确捕捉到侨批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平安。这是一个高悬在侨批两端之上的多刃剑,它分秒可坠的险状,时刻在威胁,勒迫着人心,形胜险局。十八、十九世纪的潮汕,是侨批盛行的时代,自然也是潮汕社会多灾多难的时代。即便在长治久安的千年岁月中,平安在底层民众心目中依然是一种最高的生存理想。小说多次写到潮汕女性专职拜老爷。老爷保贺是潮汕民众赖于自保自证的法术与期望。其虔诚足称盖世。拜老爷,保贺的目的与动机,连同行为一起,凝冻为坚固的对于平安的渴念。
侨批越是兴盛,就说明潮汕本土越渴求温润,越渴望人口通过流离的方式,回哺繁盛人口本身。人口的繁殖,始终是潮汕的核心价值。不一定是简单的多子多福,而是多子,望子成龙的概率就一定高。这也是潮汕人即便一母所生十几个孩子(旧时代很普遍),也不愿送人扶养。说不定送出去的那个,是有“膏”的(如上好的螃蟹是有仁的,即蟹黄,指质量上乘),那就亏大了。
小说开篇,陈继明讲述了一个“跳井”的故事,而“跳井”的竟是一个宵(疯)番客。“过番客,无一千,亦有八百”。这是最通俗的潮汕向往。其意涵深广,也包含着对发财的期望。番客,居然宵了,还去跳井,与企望太过冲突。且现实是“遍地是穷人”,唯一选择是逃难,去过番。所以,过番,红头船,绝对不是什么潮汕精神!是穷,穷则思变的结果,是人性本真。
《平安批》金木水火土五卷,叙事逻辑沿着过番的生存方式前行,娓娓道来,较为适切潮汕人过番的性格表述与生存形态展开。作者尽其所能地展览他对潮汕风土人情,以及异域世态人心的书写。在本土与异域的交融与冲突中,把批的平安道,慢慢熏染出来。侨批的各式手法,层出不穷。水客出街招揽客,面对贫侨,实行银信到唐,只派雅钱,或以少代多。五花八门的心思,是钻暹罗六世泰皇新规的空子,求取侨批局的生存。整个故事,颇有几分五行之说,自相生克。
侨批,的确是那个时代的生命线。平安即无事。无事若平安。侨批,作为银信工具,在马匹和轿子以及红头船的时代,它的代名词是“过番”。而过番的近义词是“逃难”。侨批等同于过番和逃难。所以,红头船不是英雄之举,它不具有十字军东征的意义,也并非“出埃及记”的动机。在地土丰饶的潮汕,若不是天灾人祸,绝对不会有“出潮汕记”的事象。
侨批的缘起,因于逃难的报应,必须有样东西,来完成逃难之后的一切善缘。侨批因善,因亲情,因血缘的联系而生。它是生离死别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离死别的另一种联结、探看和告知。它的人文价值,远超于它的工具价值。这是评价侨批的基点,然后才有进入更深层次研究的可能:侨批作为工具,在人文浸淫中,所抵达的文明高度,以及它以何种方式及业态,在人类行为中,始终能够处于文明的高位?其中人性的至高至远,是所有人类行为望尘莫及的。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小说中予以启应。
细察潮汕中古以来,特别是近代的社会及民生状况,尤其是考察在流年不顺,天灾之年的人口迁徙史或流民史断面,对侨批的历史界定,会有更深刻的认知,并历史地沉淀为一种有关崇高的评判。
侨批,作为故事,在文学表述上,它将面对两个端口:一端是人的生别离,死无踪,以及忧伤,痛苦,漫漫无期的等待,几乎绝望、了无结局的等待;另一端是力图圆满上述一切憾事的水客批脚们,他们从事着浪险,危阻,大洋远隔,千里迢迢的渡让。上述两端构成一个庞大而孤绝的江湖,而游走其中的是水客批脚。简言之,水客就是侠客。侨批局就是镖局。文学的核心讲述,必须包括上述两端范围所及的全部生命竞争,侠客精神自当贯穿始终。关于这一点,小说的人物塑造,略显疲弱。
小说以平安批为主题而衍生的故事,沿袭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围绕一个人的一生,将人生从潮汕扑向一个更大的世界。他的人生路线,依着侨批的方向,从个人的命运,逐渐融入并最终汇入民族的命运。使侨批这个为底层民众的生计,升正到家国利益的高度,从工具到精神。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基本上实现了这个主题的崇高阐析。梦梅一生的奋斗,似乎有了如出埃及记的“出潮汕记”。他使侨批的灵魂有了依托并寄意于高远。侨批因此而僭越了本原,而赋予从工具到工具论的维度。
小说中有关史志部分的资料,也因此获得一种生命。史志确认了工具的历史感,而人物确认了工具论的现代感。梦梅这一人物类型,理应成为侨批断代史上不可或缺的形象。尽管侨批史上,这类形象籍籍无名。这应该看作是,以讲述侨批本纪为重心的小说,却完成了以英雄为主角的文学叙事。那些关于侨批的原件辑录和原始叙述,终于汇入了以英雄为重心的宏大叙事之中。在小说里,潮汕不再是本质意义上的潮汕,侨批也在这种潮汕人的超越中,不单成就了东兴汇路的英雄业绩,同时也突破它通常的价值范围,在抗日的大背景中,成为民族战争取得胜利的助力。东兴汇路铺平了胜利之路。《平安批》里的侨批从业人员,也从浴战火,保平安,并在人性的回旋中,获得了不凡的意义,在人世间成就了侨批本身的千年普度。
从逻辑学原理上看,小说结构之金木水火土,也为巧思。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五大板块,互为侧面,互予主题,金是实然,木是必然,水火土是或然。这也是《平安批》里的潮汕乡土与世界形势中,人物与故事相生相息的条件、发展与可能性。侨批因过番而生,于形势要求而为平安所累,故“平安批”是为期许,而人在其中挣扎,奋斗,历渡劫数,充满着种种可能性。
金木水火土五卷,也许作家企图在小说内容上,赋予一种天象天行,天予人愿的格调,这是可能的。小说由此添加了一种来自大自然的气象,那种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意味。
构思追返五行学说。大地混沌,但灵气却弥漫于中。于是从太易之中生出水,從太初之中生出火,从太始之中生出木,从太素之中生出金,从太极之中生出土。五行由此而来,以此模式论,是使五卷得以贯通回旋。小说人物的成长逻辑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道可道,非常道。
注释:
[1] 编者释:侨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的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