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革命文化资源的“四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1-08-06 22:21姚金治
新教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革命史四度长征

姚金治

【编者按】革命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以及教育价值。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合了较多革命文化资源,在五年级下册还设有专门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运用这些革命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值得思考。本专辑围绕革命文化主题资源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教学策略展开,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古人云:“学史鉴古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讲好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既是传承红色基因,又是增强历史自觉,亦是树立理想信念,更是照明当下道路。这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核心要素之“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节为例,谈谈把握革命文化资源的高度、深度、效度和广度,以史增信、明理、崇德、力行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高度,挖掘史实价值,以史增信

一段革命历史就是一段非凡奋斗的历程。在革命斗争中,一批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换来山河无恙,一批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换来革命伟大胜利,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精神,构筑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抗争精神等精神譜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关于新时代学习革命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找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节,讲述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创举,学习这一段革命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在这一段史实中感受革命先辈在长征途中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从而获得精神启迪,增强民族自信。我们必须高站位地挖掘长征意义,才能在今天讲好这一段光辉的历程。教学中,可通过地图、书籍、影视等让学生了解“战天斗地”“战略战术”“群众支援”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能战胜大自然、战胜敌人,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正是因为革命精神的伟大、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援等。这恰好说明了民心是最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的文化自信、精神自信,能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努力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国家意识、家国情怀和国家信仰。

二、把握深度,探究革命历史,以史明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一段革命史蕴藏着革命先辈从火热实践、奋斗历程、发展规律中提炼出来的治国兴邦的智慧,值得探究明理。透视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客观分析问题,深刻理解革命的来龙去脉。如教学本课,学生知道了长征的时间、路程、人数、小故事,这是很好的学习基础,可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质疑问难: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路上都发生了哪些事?关于长征的人数为什么大家搜集到的数据是不同的,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长征?长征为什么能胜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逐步深入探究,通过观看影视资料了解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通过重走长征路画长征时间轴,了解湘江战役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而损失惨重,而四渡赤水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辩证地分析问题后,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梳理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学生整合了课堂的学习,梳理出五个原因:有了不起的革命精神;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有坚定的民族必胜的信念;有人民群众的支援;有红军的聪明才智;等等。

这样的问题探究、梳理归因,既是引导学生对长征知识学习进行整理,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的评价;既让革命文化资源利用有深度,又让学生的学习思考有深度。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红军长征是一条永远被铭记的红飘带,是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新时代新征程应该秉承长征精神书写新的光辉历程,更能促进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意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眼光,培养学生崇尚真知、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等理性思维的素养。

三、把握效度,传承红色基因,以史崇德

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食粮,革命历史中,有着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的革命斗志和壮志豪情。要想运用好道德与法治课上的革命文化资源,就要把握其效度,站在立德树人、思想引领的高度上讲好革命英雄故事,借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传播理想信念,实现价值塑造。

如教学本课,学生课前借助网络媒体、故事书等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丰富对长征的认知,也增强对长征精神的感悟;课堂上通过故事交流会,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分为“与大自然斗争的故事”“与敌人斗争的故事”和“群众支援的故事”三个方面进行交流。在“与大自然斗争的故事”交流中,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故事的地点,生动形象地讲完故事后,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将红军爬过的18座高山和渡过的24条河流用电子设备同时呈现,让学生不仅有视觉的冲击,更有心灵的震撼;教师再适时地播放影视作品再现当时红军过草地、爬雪山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理解为什么是战天斗地,明白每一位红军身上那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就是那一份坚定中华民族必将胜利的信念。而在“与敌人斗争的故事”和“群众支援的故事”中,学生在湘江战役与四渡赤水的对比中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不怕牺牲与聪明才智,在“七根火柴”中感受到团结互助,在飞夺泸定桥中感受到英勇无畏,在“彝海结盟”中感受到民族团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感人的长征精神,都是值得我们从内心里敬佩的。课后,学生按“战天斗地、战略战术、群众支援”目录整理长征故事册。这样课前搜集—课堂交流—课后整理的交流学习,最大效度地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革命文化资源活了起来,在共情中引发学生共鸣,以共鸣在学生内心厚植爱国情怀。

四、把握广度,联结时代生活,以史力行

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以史为鉴”,就是用历史指导当下的生活,这是学习历史的意义;而聚焦当下的幸福生活,是从广度上认识长征,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最终的育人目标。

教学本课时,教师可通过辩证式的问题“有人认为现在是和平年代了,长征精神已过时,你怎么看?”来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最终讨论认为长征精神永远不过时,不管什么时候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都是管用的,也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比如新冠疫情时期,医患都需要这种精神来战胜病毒。教师还可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引领学生展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引领学生思考如何在这条红飘带上书写新的光辉历程。通过观看《中国一分钟——跬步致远》的视频,学生明白好好学习增长知识,努力工作增长才干,在社会上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都是爱国,都是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新的光辉历程。像这样,教学中教师立足于生活,将课堂的学习回归到生活,落实对学生由认知教育到行为指导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时代中“长征”的意义,懂得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路上需要秉承革命先烈的高度责任感、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从而把握革命史的广度意义,与生活联结,与时俱进,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

回望是学生向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回望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光辉历程,从高度、深度、效度和广度上讲好中国革命故事,更能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德有所得、行有所获!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灵源街道华林小学)

猜你喜欢
革命史四度长征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概述
菲律宾革命史上的华侨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