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春》与《杜子春传》中的母亲角色

2021-08-06 09:08李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对比

李晴

内容摘要:日本大正时代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以中国为背景或以中国古典小说为题材的作品。其代表作之一的《杜子春》,就是以中国古典神仙小说《杜子春传》为题材,并对原作进行了大幅改动诞生的作品。本文从两部作品的对比开始,将焦点放在两部作品中母亲这一角色的差异上,结合芥川的家庭和时代背景,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杜子春》 《杜子春传》 母亲角色 对比

日本大正时代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以中国为背景或以中国古典小说为题材的作品。其代表作之一的《杜子春》,就是以中国古典神仙小说《杜子春传》为题材,并对原作进行了大幅改动诞生的作品。本文从两部作品的对比开始,将焦点放在两部作品中母亲这一角色的差异上,结合芥川的家庭和时代背景,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杜子春》与《杜子春传》

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但正如芥川在小说别记中所写“虽名为《杜子春》,但却与那本著名的《杜子春传》不一样”。

1.《杜子春传》概要

原著《杜子春传》是典型的古代传奇小说,结构非常简单,全文只有一段。中国古人杜子春因为没有家业,家财散尽后流落街头。他在洛阳东市的西门,遇到一位老人,老人两次给杜子春钱,两次钱都被他挥霍了。拿到第三笔钱时,杜子春感到了羞愧,承诺用这笔钱帮助周围的人,从此听从老人的差遣。老人带着杜子春去了华山的云台峰,让他朝东坐,并教导他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出声。之后杜子春接连经历了各种恐怖的考验,即便如此,子春坚持没有出声,于是被杀死了。死后转世为女人的子春嫁给同乡进士卢理,育有一子。但不管丈夫怎么同她逗趣,子春都不吭一声。但当看到丈夫怒火攻心杀了孩子后,她不由地“啊”了一声。于是老人炼丹失败,让子春回了家。子春后悔自己忘了誓言,可当他再次登上云台峰时,老人却不见了踪影,杜子春只能含恨而归[1]。

2.《杜子春》概要

芥川所著的《杜子春》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分为六章记述。主人公杜子春是洛阳的富家子弟,因为家财败光,连日子都过不下去。后来,他終于领悟到人间薄情,意识到人都是势力眼,于是他变得愤世嫉俗。因此,他向铁冠子请教成仙之法。在修行过程中,铁冠子对他说:“无论发生什么事,千万不要出声。你要有觉悟,如果你说了一句话,你就成不了仙人。”杜子春熟记铁冠子的话,经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验。即使看到在地狱里变成马的父母被鬼差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地倒在面前,杜子春还是拼命地回忆着铁冠子的话,闭着眼睛不肯说话。但当杜子春听到母亲那令人怀念的声音说着“不用担心我们,无论我们如何受苦,只要你过得好我们就满足了”,还是忍不住为这世间最美的感情而哀恸。他双手半抱着濒临垂死的马的脖子,大喊了一声“妈妈”。然而试炼虽然失败了,铁冠子却说道:“如果你看到这一幕都不肯吭声,我想我会立刻了断你的性命。”最后杜子春重返人世,归隐田园[2]。

3.《杜子春传》与《杜子春》的差异

芥川的《杜子春》和原著《杜子春传》中,除了时间和地点、仙人形象、仙人送钱方式、仙界所在地等不同的故事设定之外,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杜子春成仙的动机和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其失败原因的不同,成为两者主题大不相同的体现。

3.1成为仙人的动机

在《杜子春传》中,放荡的杜子春发现自己不适应现实生活的性格后,把自己托付给了给予自己恩惠的老人。在这里杜子春不是不得已而成仙,而是为了报答老人的帮助。但是在芥川的《杜子春》中,主人公立志成仙的动机来自对人性的不信任和绝望。他厌倦了世间的薄情,想离开这个令他失望的世界。

3.2失败的原因

虽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在最后的考验中因为发出了声音而失败,但发声的理由却不同。《杜子春传》中,杜子春转世为一个不能说话的女人,但当看到丈夫将孩子摔在地板上时,还是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声。在这里,杜子春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被描写无法成仙的限制。但是芥川在《杜子春》却将其替换了孩子对母亲的爱[3]。也就是说《杜子春传》中使主人公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孩子,《杜子春》中则是母亲。

3.3主题的差异

这个主题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让一直沉默的杜子春发出声音的主体的不同上。简单比较一下小说的内容,《杜子春》和《杜子春传》在文中都肯定了爱,故事的展开也很相似,但其反映的主题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杜子春传》当时道教盛行,有许多宣传道教的作品,提倡要想成仙就必须舍弃俗世的一切[4]。但是,芥川的《杜子春》中强调的是,比起成仙、长生不老,“爱”才是无可替代的珍宝,更加凸显了母爱的伟大。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母亲”这一角色是成仙失败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再详细分析一下作者设定这一角色的意图。

二.母亲角色的对比

1.角色设定的改变

芥川的《杜子春》中所设定的考验与原著不同,杜子春虽然没有变成女人,没有结婚生子,但母亲的痛苦经历却成了对他的最后考验。芥川放弃了杜子春变成女人生孩子的设定,加入了让自己母亲受苦的情节。在原作《杜子春传》中,杜子春可能是因为母亲的“本能”而哭泣,冷静下来之后一直在意的是自己无法成仙。芥川《杜子春》中的杜子春被来自母亲的伟大而无偿的爱感动,不由喊出声,后来对自己的行为也不后悔,开始更加认真地生活。在芥川的《杜子春》的最后,改写了原著,仙人允许了向“母亲”的呼唤[5]。且与《杜子春传》中只描写母亲对孩子的爱不同,芥川强调母亲和孩子的相互爱,不仅母亲爱孩子,孩子也爱母亲。表面上看是母子之爱和成仙欲望的斗争,但因为主人公感到了温情,所以打消了成仙的念头[6]。

2.母子关系中主人公的定位

虽然两部作品都站在母子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主人公没有成仙的原因,但立场完全不同。在《杜子春传》中,没有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孩子不能主动地给杜子春情感上的冲击,但《杜子春》中主人公的母亲的却不同,“不用担心我们,无论我们如何受苦,只要你过得好我们就满足了。不管大王(阎王)说什么,你都不要说话。”[7]虽然母亲不知道儿子为什么面对自己的困境一言不发,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让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儿子的幸福。这份母爱使得作为“儿子”的杜子春,在对人世失望的痛苦中得到了救赎。

三.产生差异的原因

文学即人生,这样的展开体现了芥川独特的人生。寻找母爱也是在他反映作品中的潜意识之一。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和儿童的游戏是类似的活动。他认为孩子和作家的共同点是,一边玩耍,一边创造自己的世界,或者用让自己幸福的方法整理自己的世界[8]。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我们可以试分析芥川为什么要改变原著。

1.芥川龙之介的家庭

首先能想到的是芥川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芥川在7个月时母亲精神出现问题,11岁时母亲去世,因为从小被寄养在母亲的娘家,芥川未曾感受过什么是真正的母爱,在日本,他在亲戚家的生活很窘迫,再加上母亲是个疯子,因此被人轻视。所以,他更加憧憬母亲的爱,也更加想拥有它,并且他也认为,母亲的爱是世间上最至高无上的、纯洁无私的爱。而这种想法在他的许多作品,包括《杜子春》中都有明显的体现[9]。

2.创作背景

除了芥川家庭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容忽视。《杜子春》是刊登在杂志《红鸟》上的作品。《红鸟》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杂志。芥川受“红鸟”创始人铃木三重吉之邀,特意写了《杜子春》这个童话,他的作品贯彻了《红鸟》的主张,以大人对儿童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为主流,这类作品的特点是间接表现现实社会的美丑善恶,同时加深了儿童对美和善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杂志,还是一本保护孩子们善良天性,激发孩子们创造性的杂志。芥川通过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杜子春》,积极呼吁“纯爱”。他同时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教化当时的社会,而传递母爱无私的价值观正是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利己主义的强烈抵抗[10]。

参考文献

[1]杜子春传[A]太平广记卷十六《续玄怪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芥川竜之介.蜘蛛の糸:他十七篇/杜子春[M].東京:岩波書店,1990.

[3]三好行雄、小川国夫.芥川龍之介の世界.国文学解积上謐賞[M].1983.

[4]常丹丹.芥川龙之介小说《杜子春》成因的多维度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6):111-112.

[5]三好行雄、小川国夫.芥川龍之介の世界.国文学解积上謐賞[M].1983.

[6]楚永娟.人性的抉择—从唐代传奇到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J].文教资料,2011(10):19-21.

[7]芥川竜之介.蜘蛛の糸:他十七篇/杜子春[M].東京:岩波書店,1990.

[8]陈大盛.西方文论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王瑞.试论俄狄浦斯情结对芥川龙之介产生的影响——从与中国《杜子春传》的比较说起[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06):124-125.

[10]赵湘兰.《杜子春》中母亲人物形象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9(05):70-71.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學院)

猜你喜欢
对比
关于杨德豫与黄杲忻版本的露西组诗译文对比分析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语法衔接在英汉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下)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