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物在欧美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中国古代艺术有千年文化积淀诞生了种类繁多的艺术珍品,在西方人眼中极具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当时的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民族不同历史的文化交融更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艺术了解和探索的兴趣。而在这一时期,作为一名中国古董商,卢芹斋集鉴赏、收藏、经营于一身。回顾卢氏的文物活动轨迹,从客观来讲,对当时中国古代艺术在西方收藏界的地位发挥了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艺术;西方收藏界;针对性
卢芹斋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偏僻小镇。青年时期随雇主在法国从事贸易工作,这段域外经历使他结识当时的政要张静江,也从此开启了他的文物贸易生意。兩人最初成立通运公司,外销古玩、丝绸等,其中所得的部分盈利用于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不久后两人即开启古董生意,他们在国内设立分部搜寻各类古董珍品,利用张静江的个人手段和关系,将这些文物运销欧美,并通过他们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新成立的公司推销给西方收藏家和收藏机构。卢芹斋所收的文物囊括了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领域的各个时期,青铜漆器、古玉石雕、绘画造像等。而当时的西方藏家对遥远的东方艺术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并且认识尚浅,卢芹斋是如何让西方藏家了解神秘的东方艺术,循循善诱,引导西方藏家认识中国艺术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收藏意趣,最终成功交易卖出文物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建立联系,投其所好
早期欧美收藏家对中国古代艺术的认识还比较局限,主要聚焦于清代瓷器、古玉、宋画等。初入欧洲收藏市场,卢芹斋在巴黎极具东方建筑特色的红楼开始他的经营首秀。为迎合西方藏家的收藏旨趣,也主要以西方藏家熟知的清代瓷器、古玉为主,他计划先站稳脚跟之后再寻找时机扩张经营。而在进入美国藏界的初期,他在纽约著名的第五大道开设分部,并通过自己熟识的藏家牵线搭桥扩展圈子、组织专拍活动等,进而与重要机构和藏家,诸如大都会美术馆、弗利尔、小洛克菲勒建立联系,众所周知的“昭陵六骏”飒露紫和拳毛騧就是在这一时期经卢氏之手流散至美国的。
卢芹斋成功打入欧美藏界后,他积极与顶级藏家建立联系并取得信任,充分发散他商业上的精明头脑。他的经营活动非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依据不同藏家的不同喜好、购买能力、购买用途等推销他手中的文物。甚至他曾经的某位客户提到:“卢并不向每一位客人展示他最好的物品。一些中国物品藏在地下室,只给他认为真正懂中国艺术的人看。”他将大型雕塑以及具有较高价值的古董,比如青铜等重点推销给顶级博物馆和大收藏家,如弗利尔、大都会美术馆等用以保藏和展示,而价值相对较小的文物如清代瓷器、摆件等则主要针对个人藏家作装饰用途。对于有兴趣的潜在买家,卢芹斋特意拍摄图片甚至制作详尽的文物图录给买家,并邀请他们前来以便近距离接触到这些古董文物。文物图录制作之精美,对于当时中国艺术品收藏来说实属上乘之作。为了更快成交,他没有吝啬地将这些珍稀文物深藏闺中,有时会亲自把文物直接运送至买家,给予他们对文物的充分了解和思考的余地。
二、办展参展、担任评委
除了针对性极强地推销给某一藏家和机构外,举办展览也是卢芹斋向西方藏家宣传展示文物的主要途径之一。他清楚地了解,展览可以集中向特定观众展示他的艺术品,更可以提升参展艺术品的价值。不管在自己的地盘巴黎红楼、纽约第五大道,还是租借可供文物展示的画廊等场地,他的展览类型和展览主题一直是多种多样,从来没有机械地按某一种形式来策划筹办展览。比如每年秋季他都选择在Widenstein Gallery举办自己的专题展,从中国古代的青铜、陶器、雕塑乃至世界范围内各类精美艺术品都囊括其中,这个系列的年度展览成为卢芹斋古董推介的固定渠道之一。此外还有1940年的“中国石雕展”、1946年的“中国艺术中人物展”、1940年在底特律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古代祭祀青铜器展”等。这些展览有的按年代策划,有的按主题安排,另有按藏家来划分,不同专题下各文物的价值被集中显现和放大。
除了独立办展以外,自1905年开始卢芹斋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其他艺术展,比如1934年卢浮宫举办的“中国青铜器展”,1935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其中大多藏品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卢芹斋也积极将自己手中的古董展示于此次展览,同时期,他与山中商会举办联展,趁热打铁加强曝光频率。卢芹斋不仅仅要提高他手中艺术品的知名度,更要提升自己在欧美藏界的社会地位。190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上,卢芹斋不仅成为参展的商贸代表,更担任博览会评奖委员,在欧美市场中加强曝光机会,提升话语分量。据《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介绍,在1910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中,卢芹斋又一次担任评奖委员;据1930年《中华民国参加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特刊》报道,他再一次担任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的评奖委员,彼时黄宾虹、徐悲鸿、徐世昌等画家作品参选并获最优等奖。
除办展外,卢芹斋公司的拍卖活动也在欧美市场踊跃出现,比如1915年在美国一家画廊中举办的拍卖会,共拍出425件明清工艺品,这在当时的欧美市场中,能成功交易如此巨大数量的中国艺术品实属罕见。
三、编印文物图录
为了提高中国古代艺术在欧美藏家市场的知名度和学术价值,编印文物图录是卢芹斋公司推销文物的重要手段。据统计,自1915年开始,卢芹斋独立和参与编印的各类专题图录五十余部,主要以英文和法文为主,大多配合同期举办的展览印行。他编印的图录质量高,介绍全面,条理清晰,设计印刷精美,这些图录得到了当时欧美藏界重要人士的认可和支持,比如伯希和、罗斯托夫兹夫曾亲自为图录作序,为当时西方藏馆对东方艺术的保藏担任起开山铺路的角色。编印的重要图录有《管复初鉴定古画留真》(上海来远公司出品,1916年)、《卢芹斋收藏的中国——西伯利亚艺术》(1933年)、《中国艺术史索引:初学者指南》(1937年)、《中国青铜器特展图录》(1939年)、《中国石雕展》《中国高古玉器特展》(1940年)、《中国古代铜器以及珠宝:翘首世界的中国金属工艺》(1941年)、《中国绘画真迹展》(1948年)等。尽管受制于当时的印刷条件,黑白两色印制,用纸较为粗糙,印刷用料都无法与现今的图册出版相比,但从专题设置、编排内容中都可看出卢氏对图录编写的用心程度。
卢芹斋编印图录有非常强的指向性,他非常清楚图录所面对的群体,他们的鉴赏角度、语言习惯、收藏兴趣等,如何真正以欧美人的视角欣赏神秘的东方艺术,启发他们新的兴趣领域:编写图录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欧美藏家进行中国艺术的审美学习和鉴赏,他试图借用西方人的艺术理论介绍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史,在西方艺术语境下,利用“平衡”“协调”“对称”等西方艺术视角以及西方艺术特征解构中国文物。比如1936年他手中的北魏雕塑在雜志上登出,他评价:“古风笑容、身体微曲,以及解剖上的偏差,这是我们熟悉的早期希腊。”尽管这些宣传文字错漏百出,但的确达到了帮助西方人初步辨识中国艺术的目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出版的《中国艺术史索引:初学者指南》,他汲取30多年从事文物经营中获得的经验,以雕塑、古玉、青铜为重点,以时代为序,上至五帝下至晚清,罗列各个时期的主要藏品和特点。如宋代他总结“中国文学和绘画的黄金时代,宋代文献中记录了众多著名艺术家,且在全世界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中都有传世宋画,另有壁画。但雕塑艺术走向绝对性的衰落,并在这一时期最终结束”,之后详细介绍钧窑、定窑、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十二种瓷器的艺术特点和烧制工艺,有较强的可读性。另一部重要图录是编辑于1916年的《古画留真》,全书设计编印精美,内容详实,在前言特别说明:“此帙所有之画,具出于几番之审择,以期就正于弗利尔先生,及美国诸好古家,与先生同好者,定能一致赞成也。”由此可知,这部图录专为弗利尔先生编写,特别有针对性地编排设计,以期促成销售的目的。而如果我们进一步翻阅这部图录,即可看出卢芹斋为推销藏品所做出的努力:封面采用蓝色压花绸面布纹,这种装帧似乎在当时欧美市场中非常罕见。全书中英双语对照,收录86幅绘画作品,以朝代编次,按轴、卷、册分类编写。每幅画作都有作品名称、作者介绍、创作时间、基本尺寸、作品介绍和评价、相关文献著录、题跋印章考释、经手流传等相关信息。《古画留真》当时印量极少,仅印制100套,并编号出版。由于传播有限,面对群体针对性较强,因此在当时欧美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而直至近些年,受海外文物回流热度的影响,这部图录也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此外对于一些图录中的重要文物,他会强调曾经出现在哪些著作中,如1940年的《中国石雕展》图录中所收的一件浮雕造像碑的著录信息中特别说明收录于瑞典艺术史学家喜仁龙于1930年伦敦出版的《中国早期艺术史》中。这种宣传方式,也提升了这些文物的知名度,引入学术研究进而提升文物价值,促成买卖交易。
(作者简介:黄鑫,工作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硕士学历,编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艺术文献)
参考文献
1.王伊悠《卢芹斋与美国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C],《名家谈收藏(文化篇)》,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P183-184。
2. 王伊悠《卢芹斋与美国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C],《名家谈收藏(文化篇)》,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P199。
3.王伊悠《卢芹斋与美国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C],《名家谈收藏(文化篇)》,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P192-193。
4.法国罗拉《卢芹斋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P231-236。
5.王伊悠《卢芹斋与美国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C],《名家谈收藏(文化篇)》,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P198。
6.王方晗《卢芹斋文选》[J],《美术向导》,2014,5,P83。
7.吴清艳《卢芹斋与近代中国文物的外流》[D],兰州:兰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