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科峰
叶澜教授指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可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教师负担也越来越重,各种消极现象随之出现。
首先,教师对自身发展的推责情绪浓厚。很多教师即使自身有较强的学习意愿与发展诉求,但受繁重的学校任务束缚,久而久之習惯强调自身发展中的客观阻力,忽视自身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对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产生依赖。在事务性工作的“绑架”下,形成了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学校也因此缺少系统、科学的学习共同体。再者,教师对师生发展的边界认识模糊。很多教师聚焦自身素养的提升,而忽视对学生素养的关注,造成了教师个体的“伪发展”现象。
纵观以上情况,学校亟需给教师减负,让他们能够自由发展。当然这种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自在自为的自由,是自由谱系中的最高境界。对此,宁波市奉化区武岭小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1.少一些杂事———统整式顶层设计
管理层在布置工作时,都希望执行者能既轻松又高效地完成任务。因而我们尽量“整合”,以“聚焦”的活动理念来串联起一系列活动,减少一些细枝末节的杂事。针对学校教师素养的提升,我们提出了“双塔式”发展导向,实现对教师教育中“互动、内容、动机”的全覆盖。通过完善教师发展支架平台功能,打造知识共享、技能互学、愿景聚合、“成果+分享”的发展平台,从而为学校整体建设与推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如学校以“武岭大会”为统领,开展了“青蓝之约”师徒结对课堂展示,“笔下争雄”论文、案例撰写,“科场论才”学科专业知识积累,“鉴影度形”教学“五认真”评比等,力求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教研能力的发展、道德素养的提升。
2.少一些空想———层级式目标落实
只要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我们必须慎重对待,而这个利益的源头往往就是年龄问题。所以分层对待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给工作带来实效。比如在教导处的统筹下,各教研组分别制定了《教学“五认真”检查制度》,具体内容涵盖了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不同要求,如标准的分层、任务的分层、评价的分层,确保落实到人、落实到事。为了凸显存在感,我们还提倡分层参与,学校建立起了以学校管理层为领导小组、校学科中心组成员为监督小组、教研组和年级组为执行单位的教学“五认真”管理监控体系。
3.少一些专制———菜单式项目选择
有时给教师一些自由选择的余地,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学校教研组建立了项目负责制,要求对相关的任务进行“招标”和认领。同样,在备课或作业设计时也采取项目招标的形式,如在备某个单元时,可以让同年级组教师认领,根据人数,每人备一篇或者两篇,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点或兴趣选择课文,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选择所备课文的数量。
1.缩小发展视角,明晰定位
很多青年教师在一开始参加工作时满怀雄心壮志,但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逐渐变得缺乏自信、萎靡不振。很多年轻教师表示,“总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行?本体性知识测试成绩不理想,比赛表现平庸……”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帮助年轻教师分析开导。学校每年开展一次“自我认识”的活动,让他们对自己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明确自己做了什么,想要什么,擅长什么,结合自己最擅长之处进行打磨。
2.缩小关照对象,确立本位
作为教师,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脱离学生,一切教育都是空谈。很多老师老是觉得写不出论文、案例、课题,其实大多时候他们所做所写的,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而非站在学生的立场,这样的操作成效可想而知。我校一位年轻的美术老师比较有想法,通过溪石之媒介,自创了溪石画课程,前两年完全由着自己兴致在落实开展,一段时间下来起色不大,后来在学校骨干教师以及“快乐足球”和“音乐律动”校本课程的推动下,集全校之力在学生身上找联结点、突破点,到了第三年,这位老师撰写的学科论文获得省一等奖,编写的溪石画课程已具雏形。
3.缩小培训内容,针对缺位
科研一直是众多学校比较薄弱的环节。学校推出了课程化校本培训,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课题意识,通过专业指导与精准诊断,使每一位教师做到“读”有悟性、“教”有个性、“研”有灵性、“写”有率性。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教研组建设及教师发展的助推器,强化骨干教师的职能与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学习型团队建设打破了教师专业成长壁垒,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实现各学科均有课题引领、推进的新局面。
1.精简规划,集体跟踪验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顶层规划的设计和有效的指引,需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进行持续化、过程化、动态化的推进与跟踪,以便对教师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跟进。如制定阶段发展目标、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组织教师交流成长经验、展示教师发展成果等,通过教师学习、思考、实践、反思等系列跟踪评价活动,落实教师层级培养目标与任务。
2.精简言论,集体智慧共振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能否引导学生的道德、智慧、精神发展有所思考有所建构。这不仅仅包括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实践,也包括在学校生活中的实践。我们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尤其在各层面的例会中倡导“三限”即限时、限言、限字,主张“三求”即求语言精练、求观点独到、求表达清楚,让每一个与会人员都有机会说,逐渐实现了从“被逼”阅读到自觉“扩容”的转变,让全体教师与大师隔空对话,聆听智慧之音,与同伴交流,感悟人生哲理,并时时反观自身,产生心灵会意。
3.精简人员,集体成就个人
少而精,立标杆,是学校在教师发展工作上的一个新突破。在每次的比赛或者评比推荐中,我们根据要求逐层删减,择优选定人员并强力推出。过程中涉及到了从面到点的聚焦,也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辐射。比如在推荐教坛新秀时,首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员,然后根据笔试、说课依次删减,最终确定比赛“标杆”,其他人将以“陪练”的身份出场。在每次的陪练项目中,首先进行专题例会;然后集体会诊,交流问题;接着各抒己见,生成亮点;最后修改完善设计,定案成稿。在优势互补中,生成新的教学智慧,从而成就每个人的发展。
教师的工作需要减量。减而不简,是我们追求并务必要突破的方向。我们希望,教师能在轻松、幸福的工作环境中自由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武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