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晟
摘 要: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与普及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环境的转向,这种转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结构相冲,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研究这一转向过程及其原因,指出由此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困境,并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进路,有助于有效抵御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6-0088-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肩负着培育青年思想、引导青年行为、将青年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传统的社会交往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搭建起来的知识传播与教育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并逐步开始转向。然而,这种转向却是不完全的。就其表征而言,其基本只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并没有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结构的调整,这使得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一种“内外失衡”的困境。因此,为了提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从互联网视域出发,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困境,探寻解决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及原因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转移至各类网络平台。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即时性、公开性和共享性均超越了传统的纸质媒介,且其能够以更小的成本承载更大的信息流,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节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选择。以此映照现实,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构建和完善了“线下课堂教育与线上思想宣传”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也必将随教育方式的改进而改变;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的重要参与者和使用者,传统媒介已经逐步“脱离”了其日常使用范围,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载体已经逐渐被各类网络公众号、公众平台等取代。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转移至各类网络平台已是必然。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空间开始转变。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使得网络成为一个越来越接近现实环境——或者说“平行”于现实之上的“虚拟空间”,这一空间“以知识、信息、声音、图像、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2],其发生的一切都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影响着现实社会的运转。加之网络的虚拟性,错误思潮涌流,如果这一现象不加以阻止,势必会导致网络空间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真空”,严重影响作为网络重要受众的大学生群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仅仅局限于课堂、线下活动等空间,也开始逐步转向网络空间。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冲击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下降。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规模使用确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资源和信息,但由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特征,这些内容往往以间断的信息碎片形式出现,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冲突和割裂,这就使得采用网络资源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受到冲击,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受教育者在接受这种碎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并不能明确所接受的思想之间的联系,更不能明确这一教育对自我提出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的深度不足。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向各类网络平台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涵深度日益下降。一方面,为了适应网络传播“短平快”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之以往更为精简,力求用简短的文字涵盖庞杂的思想体系。虽然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围的扩展,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而言,其接受的都是浅显的知识,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有效指导其解决现实社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内容的精简不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还反过来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深度的下降。具体而言,受教育者不能够有效接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内涵进行了解,因此其也必然不能够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要求。在这一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无法有效判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所在,也不能根据受教育者的反映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滞后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力度不足。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壁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助网络不断推进,但同时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心仍旧处于对受教育者的单向“教育”中,机械地将理论知识输送给受教育者,缺乏对现实的关照力度。虽然有时对已经发生的,容易引起青年大学生思想躁动的思潮进行了批评,但并未深入分析这些思潮产生的背景、并没有根据不同思潮研究出合适的批判方式,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错误思潮的回应与批判陷入简单的形式化之中,缺乏批判力和信服力,无法消除恶性网络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攻击,阻碍了高校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发挥。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尚待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空间的转向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通常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扮演着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施教者则位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的中心,采用“灌输”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互动呈现一种单向流动态势。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网络的平等性使得人人都能够发声,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角色不再唯一,受教育者也更乐于就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由网络空间衍生出来的态势改善了受教育者的地位,逐渐反作用于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线下的教育教学中,课堂互动机制仍旧以“单向灌输”为主,这与学生迫切希望参与发声的愿望以及互联网互动方式的革新相冲,不仅不利于稳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失衡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建设失衡。随着互联网的强势入场,高校的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转移至线上,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打造稳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但是在实际建设进程中,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把控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出现失衡。就其具体表现而言,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太过迅速,脱离了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一些高校打造了许多的网络平台,却缺乏相关运行人员和思想政治教师指导,导致这些平台在传播内容上无法把关,摸不清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看不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同时,这些网络平台及载体的建设并没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使用习惯,其本身的使用便捷性和功能性存在缺失,无法组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无用“硬件”的繁殖极大浪费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生了巨量的冗余信息,无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支撑;另一方面,“硬件”的建设破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在同量资源中,“硬件”建设的支出提升意味着“软件”资源的减少。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呈逐年下滑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张力严重匮乏。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结构失衡。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而言,存在“量”增而“质”减的现象。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各类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之以往更为丰富,但部分活动没有考虑受教育者的时间安排和实际需要,这造成受教育者的空余时间受到“压榨”,在活动与活动之间忙碌,不仅无法有效吸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无法通过实践检验内容的正确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端而言,主要问题在于受教育者对于教育需求的盲目性。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泛娱乐主义蓬勃生长,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虚无、话语边界弥散的社会思潮”,以“平台资本意志为中心”,“不断设计并激发网络娱乐受众的‘虚假需要”[3],使得作为网络受众主体的高校受教育者在各种需求之间盲目徘徊,无法确定自己的真正所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着力处,无法精准展开。这种供给的不完善与需求的盲目相撞,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结构的失衡。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
1.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为中心
首先,过滤、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源,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和科学方法,体现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内蕴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也是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的学理依据”[4]。如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丧失,那么其各因素间的合力将消失殆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停滞不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来源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因此不能因为网络信息的繁杂与碎片化,就阻止引用网络资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是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内容选择时,注重对各类网络信息进行甄别、检查和过滤,分析其应用环境与所指对象,选择出适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用的原始材料,避免出现“错引用、乱引用”的状况。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过滤后的内容进行充分整合,注重所引信息之间的逻辑性关联、内容嵌合度与整体度,避免出现内容前后矛盾、互不相关等现象。以此从根本上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其次,持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建设。一方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奖惩追责机制,克服过度简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错误倾向。对于取得良好教育实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宣传与研究,对于因简化内容而引起的表意不明,教育失效等问题进行严格惩治,以制度构建实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经典作品的研读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的调研考察相结合。“理论是行为的先导”[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的建设应牢固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及相关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著作之上,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易失去理论支撑,成为失序的思想堆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6];“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7]。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动态的调研和把控,做到“有的放矢”,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失去实践根基,成为“无根之木”的风险。
2.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关键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当前网络空间中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相互交融,以“多元化”为名行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之实。在对这些思潮进行批判时,若缺乏“参考系”,不仅容易造成批判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化困境,无法从根源上去除错误思潮产生的根基,也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错误思潮的回应缺乏“底气”,成为文字上的无意义活动,更有可能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个人感情影响,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邪路。这就要求高校“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求学生们看问题、做事情的时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参照标准,要避免偏颇,不要以二元价值观判断和处理事务,不要因狭隘的情感左右理性”[8]。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才能不走偏,批判才能更有力。
其次,設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互动机制。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曾对议题设置的功能进行过清晰的表述,他指出:“在多数时候,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9]。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通常通过单向灌输来决定受教育者“应该怎样思考”,但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通过引导受教育者“该想什么”,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挖掘经典传统文化以及国外优秀文化,设置能够触动受教育者情感、引起受教育者关注、激发受教育者兴趣的议题,以此在议题交流中实现教育双方的平等对话和观点交融,破除“单向灌输”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弊病。
3.以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为基础
首先,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建设。一方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硬件”建设规划。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建设不仅要综合考量各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资金情况、资源状况,制订严格的建设计划,还要定期对建设进程进行考察,整改不合理的建设项目,控制好“硬件”建设力度和速度。同时,丰富线上教育技术,优化网络平台的使用性和交互性,增强受教育者的学习体验,提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负责人,其自身的教学水平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因此,高校不能忽略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的建设,而应把思政课教师队伍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师资建设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收优秀教育者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师总体教学素质。在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上,合理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倾斜,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其次,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结构。就供给端而言,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合理安排举办密度和举办时间,严控无关活动的开展次数,减少重复性开展,给予受教育者足量的时间与空间消化所学内容;就需求端而言,警惕网络泛娱乐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侵蚀。一方面,政府、立法部门及高校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对于损害国家利益,伤害人民情感的“娱乐”思想要严格惩治,以法治化、规范化手段管控网络空间,去除不良思想对受教育者的蒙蔽,引导受教育者认清自我需要;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参与网络的交流与沟通,自觉抵制各类网络泛娱乐图景对自我的蒙骗,杜绝需求盲目性的产生。由此,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才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朱耀华,郝小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
[3]张恂,吕立志.祛魅与消解:网络泛娱乐主义的资本逻辑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20(6):72-76.
[4]高德胜,张耀灿.整体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件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181-186.
[5]张果.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7.
[6]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話精神(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8]王成,赵建军.争当生力军实现中国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1.
[9]赵建国.传播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