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 韩纪升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分院, 北京 100195)
九江国际金融广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包括A1#~A5#楼5栋高层建筑及裙房等,因A1#楼为最高楼,是一栋地上66层、地下4层的超高层建筑,后文主要对A1#楼进行介绍。A1#楼主要功能包括办公、会议、酒店及观光等,A1#楼结构主体高度为299.3m,地上建筑面积为151 125m2。屋顶设置钻石状塔冠,其塔冠顶标高为308.8m,塔尖标高为333m,建成后其高度将成为九江市的城市高度。图1为九江国际金融广场整体效果图。
A1#楼主楼采用型钢混凝土(钢)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与裙房设缝脱开,结构外围尺寸沿建筑高度不断收进,在52~61层形成斜柱,核心筒尺寸及刚度随之调整和缩减,核心筒顶部设置消防水箱。地下结构采用混凝土梁板和型钢混凝土柱,地上结构外框架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柱,与核心筒之间采用“钢梁+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钢梁与核心筒之间采用铰接;核心筒采用混凝土墙体,梁板采用混凝土。屋顶钻石状塔冠采用圆钢管桁架,根据建筑外观找形,形成折面空间桁架结构。
A1#楼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风荷载按风洞试验报告取值,地面粗糙度为A类[1]。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乙类)[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型为Ⅱ类[3]。小震、大震作用下的规范场地特征周期Tg分别为0.35,0.40s,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分别为0.04,0.28[1-2]。若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安评报告取值,小震、大震作用下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则分别为0.066,0.457。图2为小震规范反应谱和安评反应谱对比图。地基及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基础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4]。
图2 小震规范谱与安评反应谱对比图(阻尼比0.04)
A1#楼采用的主要材料有:钢结构构件采用Q345GJC,Q345C,Q345B钢材;组合结构柱采用C45~C60混凝土;核心筒墙体采用C40~C60混凝土;混凝土梁、楼板采用C30,C35混凝土;钢筋采用HPB300,HRB400。
A1#楼结构高度达到299.3m,根据塔楼高度及结构平面尺寸,采用型钢混凝土(钢)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5]。外框架由型钢混凝土柱(钢柱)和钢梁组成。为增强外框结构的整体性和抗侧能力,沿塔楼立面在避难层(21,31,40,50层)布置了4道环带桁架,图3为抗侧力体系构成图,图4为18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因塔楼立面收进,框架柱在52~61层形成斜柱,核心筒尺寸随之缩小。
图3 抗侧力体系构成图
图4 18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核心筒外墙厚度为400~1 300mm、内墙(包括墙肢)厚度为300~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C60。连梁高以800,900 mm为主,受力较大的连梁内设置钢板。核心筒主要墙体厚度见表1。外围框架柱从地下4层至地上51层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柱内钢骨采用十字截面,为减缓刚度突变,52层采用钢管混凝土柱过渡,53层及以上采用钢柱,外框架主要框架柱截面见表2。
外框架主要框架柱截面 表2
框架梁及次梁均采用钢梁,典型柱网尺寸为9.9m×9.9m,外框架梁截面为H900×350×14×32,外框架与核心筒之间的框架主梁截面为H600×200×10×16,次梁截面为H450×200×9×14。
环带桁架杆件均采用H型钢,上下弦杆截面为H900×(500~600)×(30~50)×(30~50),腹杆截面为H(500~600)×(500~600)×(30~40)×(30~40)。
核心筒外楼板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厚度为120mm,避难层钢筋桁架楼承板厚为150mm。考虑到楼板需承受拉力,环带桁架上下弦对应楼板厚度为200mm,核心筒内楼板为现浇混凝土楼板,楼板厚度为110mm。
本工程A1#楼主楼取第⑤3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或第⑥1层(中风化砂岩与砾岩互层)为桩端持力层,试桩后确定本工程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8 500 kN。主楼范围内基础采用桩上平板筏基,筏板厚度为3 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
核心筒主要墙体厚度/mm 表1
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6]规定,A1#楼超限项如下:1)高度超限。规范限值为210m,本工程塔楼结构屋面高度为299.3m。2)楼板不连续。地上2,3层楼板有效宽度为39.5%。3)刚度突变。设置环带桁架的楼层产生刚度突变。4)承载力突变。抗剪承载力比最小值为0.76。5)穿层柱。底部部分柱为穿层柱。
综上,A1#楼存在5项轻微不规则项,无严重不规则项。根据不同部位构件的重要性,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5]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的要求,考虑经济性,确定本工程的构件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见表3。
构件的抗震性能设计目标 表3
4.1.1 弹性反应谱分析
A1#楼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反应谱分析地震动参数按安评报告取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66,特征周期为0.35s,结构阻尼比为0.04,连梁折减系数为0.7,周期折减系数为0.85,振型数为30个。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整体结构主要计算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两个计算软件计算出的周期、位移、基底剪力等指标接近,结构周期、刚度指标较好,位移、扭转性能、层刚度比等各项重要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第1扭转周期与第1平动周期之比为0.51,考虑偶然偏心最大扭转位移比小于1.2,抗扭刚度好,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4.1.2 弹性时程分析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时程分析选取安评报告提供的Ⅱ类场地上的5组天然波和2组人工波,计算结果见表5。
从表5可见,各条地震波下的基底剪力均不小于CQC法的65%、不大于CQC法的135%;7组波基底剪力平均值不小于CQC法的80%、不大于CQC法的120%,满足规范要求。
多遇地震作用下计算结果 表4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表5
为实现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目标,找到结构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对A1#楼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三维非线性结构分析软件Perform 3D。
在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过程中,考虑以下非线性因素:1)几何非线性。结构的平衡方程建立在结构变形后的几何状态上,考虑P-Δ效应。2)材料非线性。直接采用材料非线性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模拟钢筋、混凝土的弹塑性特性。3)施工过程非线性。考虑到塔楼在长久荷载作用下竖向变形与一次性加载较为接近,因此不考虑施工模拟。为避免环带桁架受力异常,其腹杆在塔楼一次性加载完成后再进行添加。
计算时选取安评报告提供的5组天然波和2组人工波,按双向地震输入,双向地震输入的地震波峰值比分别为X∶Y=1∶0.85和X∶Y=0.85∶1,地震波主方向峰值139.5gal,持续时间均为40s。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见表6,从表6中发现天然波1、天然波2及人工波1这3条地震波的结构响应较大。图5,6分别为天然波1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时程曲线和基底剪力时程曲线。
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表6
图5 天然波1作用下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图6 天然波1作用下基底剪力时程曲线
本工程以结构强度和变形能力小于规定的CP(指构件受到严重破坏,已不可修复使用,但构件尚能承受重力荷载而不倒塌)状态为目标,结构变形能力参照中国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5]和美国规范ASCE41-06[7],罕遇地震作用下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见表3。
使用Perform 3D软件分析的主要结果如下:1)结构整体性能。结构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53,Y向为1/282,满足规范限值1/100要求。2)构件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构件均满足表3设定的性能目标,具体如下:剪力墙满足抗弯、抗剪均不屈服;外框柱满足抗弯IO(指构件只受到轻微破坏,无须修复即可继续使用)性能水准,同时满足抗剪截面要求;环带桁架腹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屈服、不屈曲;连梁满足抗弯CP性能水准要求,大部分满足抗剪IO性能水准要求,所有连梁都满足抗剪截面要求;框架梁(均为钢梁)满足抗弯LS(指构件受到显著破坏但不危及生命安全,修复后可继续使用)性能水准要求。
A1#楼顶部设置了钻石形状的塔冠,塔冠设计采用了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即玻璃直接安装在结构构件上完成建筑找形。根据建筑形态,结构采用圆钢管空间折面桁架体系,作为支撑玻璃屋面及桅杆的主受力结构。
根据室内空间及造型要求,按米字形布置了3榀变截面主桁架,其跨度分别为27.9,34.7,41.7m,桁架高度取为1.3~3.9m,高跨比为1/9~1/22[8-10],为减小跨度,在核心筒顶部设置支撑;在主桁架之间,沿高度布置了4道环向桁架;主桁架、环向桁架之间采用钻石切面形状的次桁架相连;塔冠顶部敞开,3道主桁架相交处支撑33m高桅杆;为满足下部观光空间的舒适度及节能要求,塔冠下部设置一层玻璃屋面以形成室内空间,其支撑结构搭设在主桁架及核心筒上。图7为塔冠结构计算模型图。
图7 塔冠结构计算模型图
塔冠高度为23.5m,平面尺寸为28.9m×30.2m,桁架柱脚位于塔楼周边外框柱顶和核心筒顶部。主桁架多数弦杆截面为φ500×20,φ351×12,腹杆截面为φ180×10,φ159×10,桅杆采用变截面圆钢管φ(500~1 200)×30。
塔冠结构采用整体结构模型、单独塔冠结构两个模型分别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包络设计。塔冠风荷载按风洞试验报告结果施加;地震作用下采用反应谱方法计算,塔冠结构单独计算时考虑鞭梢效应,将地震力放大2.5倍;温度考虑升温30℃、降温30℃。计算采用MIDAS Gen软件,单独塔冠结构变形、构件应力计算结果如图8,9所示。
图8 1.0恒荷载+1.0风荷载下结构变形/m
图9 构件应力比
塔冠主体结构支承在塔楼周边的外框柱上,主体结构主桁架根部与塔楼外框柱采用刚接连接,连接节点见图10。
图10 主桁架柱脚节点
(1)提高核心筒墙体延性的措施
1)墙体洞口布置按照均匀对称的原则;2)核心筒抗震等级按特一级设计;3)对抗剪承载力不够的连梁,设置交叉暗撑和钢板以增加其抗剪承载力。
(2)提高外框架延性的措施
1)控制外框架型钢柱轴压比小于0.7,其剪跨比小于2时轴压比取0.65;2)变截面、变标号和建筑墙体截面标号的变化全部错开,减小竖向刚度的突变。
(3)针对穿层柱的措施
A1#楼地上2,3层由于楼板开洞形成了穿层柱,为考虑穿层柱的P-Δ效应,通过计算穿层柱的有效计算长度调整柱的内力,并对比其截面的抗弯承载力来进行手工复核校对。
(4)针对加强层的措施
1)计算环带桁架内力,不考虑楼板作用;2)适当增大加强层及上下两层的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3)环带桁架上下弦对应楼层的楼板加厚为200mm,楼板配筋双层双向拉通并适当加大;4)对于楼层高度较大导致侧向刚度较小而形成的薄弱楼层,对其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乘以1.25倍的放大系数。
(5)针对斜柱的措施
1)提高斜柱楼层下一层及51层框架柱的抗震等级到特一级,并控制斜柱楼层在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应力比不大于0.90;2)计算斜柱内力,不考虑楼板作用;3)斜柱轴力的水平分力全部由水平钢梁承担;4)对斜柱及与其相连楼层楼板进行受力分析,以明确斜柱的受力特性,并加强楼板配筋。
(6)针对楼板不连续的措施
A1#楼地上2层与3层的楼板不连续,楼板厚度为15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配筋率不小于0.30%。
因本工程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类别为Ⅱ类,所以地震力较小。在A1#楼的结构设计中,在避难层21,31,40,50层均匀布置了4道环带桁架。因A1#楼为矩形平面,从几何尺寸来看,X向较Y向刚度略大。为保证环带桁架布置方案经济且合理,根据超限审查专家及建设单位的意见,在结构设计中,进行了环带桁架不同布置方案的对比研究。环带桁架的布置仅考虑在Y向设置或同时在X,Y两个方向设置,沿塔楼竖向高度上设置不同的环带桁架数量、改变其构件的截面,对不同的布置方案进行塔楼敏感性及响应分析。本文选取4种典型的环带桁架布置方案:方案1为4道环带桁架,弦杆截面高度为950mm,腹杆截面高度为600,800 mm;方案2为4道环带桁架,弦杆截面高度为800mm,腹杆截面高度为400mm;方案3为4道环带桁架,仅Y向设置,截面与方案1一致;方案4不设置环带桁架。不同环带桁架布置方案在小震作用下的主要计算结果见表7。
从表7中可看出,各方案基底剪力与倾覆力矩相近,根据试算选出合适的环带桁架构件截面;方案2设置4道环带桁架是较为合理的方案,能有效降低外框柱的材料用量尤其是钢材用量,并能有效减小外框柱截面。
环带桁架的设置数量、位置及方向,对A1#楼等同类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影响明显,影响较大的参数为刚重比、抗剪承载力比、剪力调整系数以及周期。环带桁架有利于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降低材料用量。但是需要注意环带桁架上下相邻楼层的设计,因为刚度突变,外框架柱的设计需要加强,腹杆应在结构封顶后再行安装或连接。
本工程在避难层设置了环带桁架,对建筑的外立面及功能影响不大,但可以减小外框柱的截面并节约材料用量。在超高层结构设计中,同类项目可以借鉴并采用。
不同环带桁架布置方案小震作用下计算结果 表7
(1)经过对A1#楼结构进行弹性计算和弹塑性计算,发现 A1#楼结构能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可形成预期的多道抗震防线,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2)设置了环带桁架的超高层结构,在计算结构内力时,环带桁架上下弦对应楼层的楼板应设置为弹性板。
(3)采用了斜柱的同类结构,在计算外框架梁及楼层框架梁内力时,对应楼层的楼板应设置为弹性板,以避免梁无轴向变形引起轴力为0,将会直接影响结构安全。计算位移等大参数时,对应楼层楼板宜设置为弹性板。
(4)合理设置环带桁架可有效提高结构侧向刚度,节约材料用量。在超高层结构设计中,仅设置环带桁架而不设置伸臂桁架,对建筑功能影响小,施工难度不大,但可减小外框柱截面并节约材料用量。